小寒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它标志着寒冷的季节正式开始。在小寒这一天,阳光还没有完全恢复强烈,气温也没有完全下降到最低点,但已经感受到了冷意和寒冷。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带来“小寒节气的特点和风俗”,仅供参考,希望喜欢。

活动范文 > 活动范文 > 导航 > 小寒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小寒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2023-11-28

小寒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它标志着寒冷的季节正式开始。在小寒这一天,阳光还没有完全恢复强烈,气温也没有完全下降到最低点,但已经感受到了冷意和寒冷。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带来“小寒节气的特点和风俗”,仅供参考,希望喜欢。

小寒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小寒的起源和特点: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它的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月5日或6日。小寒的“寒”字,说明了这一节气的特点,就是寒冷。在气象学上,小寒是表示气温急剧下降的节气,是天气寒冷程度的标志之一。小寒时节,北半球的气温普遍低于零摄氏度,一些地方甚至会出现零下几十度的极端低温。

小寒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气温急剧下降:小寒是冬季最为寒冷的节气之一,气温急剧下降,是它的主要特点。在一些地方,小寒时期的最低气温会达到零下几十度,人们需要做好保暖措施,避免受寒。

冰冻现象增多:由于气温下降,水汽凝结成冰,导致冰冻现象增多。植物进入休眠期:小寒时期,植物受到低温影响,生长停止,逐渐进入休眠期。一些植物甚至会因为低温而死亡,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

小寒的民间习俗和传统文化:

在小寒时期,我国各地都有一些民间习俗和传统文化。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习俗:

吃糯米饭:在小寒时期,广东一带的人们会食用糯米饭,以驱寒补身。据传,这一习俗起源于汉朝,寓意着一家团圆和幸福。

吃饺子:在小寒时期,北方地区的人们会食用饺子,以驱寒补身。这一习俗寓意着财运亨通、吉祥如意。

吃腊八粥:腊八粥是小寒时期的一种传统食品,起源于古代的腊八节。腊八粥由多种杂粮和豆类制成,营养丰富,具有驱寒补身的作用。

小寒的养生之道:

在小寒时期,人们需要做好养生保健工作,以保持身体健康。以下是一些小寒养生的方法:

注意保暖:小寒时期,气温急剧下降,人们需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头部、手部和脚部等易受寒的部位。

适当锻炼:在小寒时期,人们可以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如慢跑、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和免疫力。此外,要避免过度进食油腻食物,以免影响消化功能。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在小寒时期,人们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感冒和呼吸道疾病的传播。

小寒全国各地都有哪些活动:

1、冰戏

我国北方的各省,在冬天之后天寒地诉,冰期会非常的久,动辄从11月起,直到次年4月。春冬之间,河面结冰厚实,冰上行走都会用爬犁,也有穿冰鞋在冰面竞走的,古代称为冰戏。而现在已经成为一年一度北方人必玩的游戏。

2、腊祭

“小寒”是腊月的节气,腊祭,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祭祀文化。由于古人会在12月份举行合祀众神的腊祭,因此把腊祭所在的12月叫腊月。据《风俗通》记载:“腊者,猎也。由此可以看出,“腊”就是打猎,用打来的野兽或自己养的家禽进行祭祀。

“腊祭”的内在含义有三个,一是表示不忘记自己和家族的本源,表达对祖先的崇敬和怀念。二是祭百神,感谢他们一年来为农业所作出的贡献。三是人们终岁劳苦,这个时候农事己息,可以在这个时候借此游乐一番。从周代之后,“腊祭”的习俗历代沿习,从天子、诸侯到平民百姓,人人都不会例外。

3、踏雪寻梅

梅花在隆冬时节,孤洁清高,故有“花中清客”之誉,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小寒”时节腊梅含苞待放,踏雪寻梅,嗅其芳香之气,鼻中孤雅幽香 令人神清气爽。

延伸阅读

冬至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冬至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12月21日或22日。它标志着阳光直射地球南回,北半球开始进入冬季。冬至节气在中国自古就有重要意义,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宴席、祭祀、祈福等。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冬至节气的特点和风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冬至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冬至节气的特点

1、日照时间短

冬至前后,虽然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接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少,但这时地面在夏半时积蓄的热量还可提供一定的补充,故这时气温还不是最低。“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冬至后白昼时间日渐增长。但是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仍比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少,所以在短期内气温仍继续下降。我国除少数海岛和海滨局部地区外,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故民间有“冬至不过不冷”之说,天文学上也把“冬至”规定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间逐渐变短。

2、气温走低气候寒冷

从气候上看,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8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中国北方多数地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吃饺子成为多数中国人冬至的风俗。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省滕州市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冬至的传统习俗

1、祭天

历代统治者都要于冬至日祭天。“祭天”即是古代的“郊祀”礼,是历代帝王禳灾祈福,在冬至日必须举行的一种仪式。

2、祭祖

在民间,有于冬至日祭祖的习俗。冬至祭祖之礼与元旦祭祖相同。在祭祖的同时,人们还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古时流传有向老人敬献鞋袜的习俗,此习俗现代仍然十分流行。闽台有俗谚“冬至大过年,唔(“不”的意思)返无祖宗”,所有外出谋生的人都要在冬至节时赶回家乡过年,表示年终有归宿。

3、数九九

民间把冬至义称为作“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这—·大起,每隔九天作为一个“九”,共分成9个“九”,共九九八十一天,81天之后便进入春天。冬至之后数九九在全国各地都十分流行,各地的人们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景物特征、农事物候及风俗习惯,编排出了各种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这些谚语和顺L:I溜在许多古籍:卜部多有记载。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这首顺口溜:一九二九不出乎,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__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4、圆仔贴门

在闽南,潮汕一带,每逢冬至,除了吃汤圆外,还要搓两个大的圆仔贴在大门环上,象征团圆、吉利。

5、冬至节

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换,是上天所赐的福气。汉朝把冬至作为“冬节”,官府要举行庆贺仪式,称为“贺冬”,依例放假。《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因此这天朝廷上下放假休息,军队听命,边塞关闭,商旅停业,亲朋皆以美食相送,互相拜访,愉悦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6、吃饺子

冬至的习俗在我国北方,每年农历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冬至的习俗,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7、冬至团

在南方某些地区比较盛行冬至日吃冬至团(冬至丸)这一冬至的习俗,取其团圆的意思。每逢冬至日(阳历12月22日前后)清晨,各家各户都会开始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莱、果、更豆、萝卜丝等做馅,包成冬至团,不但自家人吃,也会赠送亲友以表祝福之意。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汤圆也称汤团,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冬至,老上海人是最讲究吃汤圆的,亲人们聚在一起品尝新酿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圆子,然后用肉块垒于盘中祭祖。

8、红豆米饭

在江南一带,人们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的冬至习俗。传说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在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仍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因而人们在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各地冬至的风俗活动

1、北方吃饺子

饺子,又名“交子”,是一种古老的传统面食,北方人年三十都要吃饺子。而“冬至大如年”,当然这天也是要吃饺子,民间有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冬至吃水饺相传还与我国医学家张仲景有关,饺子就是他发明的,原名“娇耳”,他曾用“驱寒娇耳汤”救治了当时很多被饥寒冻坏了耳朵的贫苦百姓,人们在过年和冬至吃饺子也是为了纪念他。现在仍然有“冬至吃了饺子不会冻耳朵”的说法。

2、宁夏人吃“头脑”

宁夏银川地区冬至这天要吃一种叫“头脑”的美食。“头脑”实际上就是羊肉粉汤饺子,用羊肉加蘑菇佐以葱、姜、蒜、辣椒、食盐和酱油等做汤,煮沸后加入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放切好的蒜苗、香菜和韭黄,一锅羊肉粉汤就做好了,它也是银川的一道特色小吃。

3、上海吃汤圆

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在江南一带尤为盛行,据史料记载这一习俗在明、清就有了。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圆,“圆”寓意“圆满”、“团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冬至团还可以用来祭祖和赠送亲友。

4、苏州人冬至吃馄饨忆西施

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而吴国始祖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

在冬至,苏州人还有吃馄饨的习俗。相传,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后来,为了纪念西施创造的这种美食,苏州人便把馄饨定为冬至节的食物。

5、潮汕地区冬至祭祖先、吃甜丸

在潮汕地区,冬至又称“小过年”,是民间一个大节日。在这一天老百姓要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在沿海地区,则要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祭拜祖先,为渔民祈福,求神明和祖先保佑出海平安归来。

潮汕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之说,其中“冬节圆”就是汤圆了,在潮汕地区又叫甜丸,在冬至这一天吃甜丸的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在很久以前,这些甜丸不仅是用来吃,人们还将甜丸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之上,一来是这甜丸圆圆的,预示明年丰收、全家团圆,二来是为了答谢老鼠给农民送来五谷种子。如今人们也不在贴甜丸,不过冬至节吃汤圆的习俗依旧流传至今。

6、江南水乡冬至节吃红豆糯米饭

在我国的江南水乡,在冬至之夜有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不过,这个疫鬼最怕红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红豆糯米饭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7、杭州人一天三顿吃年糕

杭州人喜欢在冬至这一天吃年糕来庆祝。每逢冬至,都会制糕来祭祖或者馈赠亲友。在饮食上,三餐都会做不同风味的年糕,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肉丝炒年糕等等种类繁多。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图吉利,寓意年年长高。

中华大地上的各种冬至饮食风俗至今依然广为流传,足以见这一天对于百姓农耕劳作以及生活作息带来的重要影响。的确,冬至是阴极之至,阳气始至,在此之后又有小寒、大寒和数九接踵而至,预示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即将到来。因此从冬至之后冬季要多注意保暖,在饮食上也要多食温热食物,增强御寒能力。

冬至养生注意事项常见的有哪些

一、生活起居

冬至养生第一步就是体现在生活起居上。我们应该要早睡晚起,等待阳光出现后再出来活动为宜。同时,也要穿好贴身保暖衣物,以抵御寒气侵袭。另,若是在冬至时节前后能睡好午觉,在养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既能保养神气,也能劳逸结合,达到养生的目的。

二、饮食调养

“药补不如食补”这句话说的就是养生中的饮食功效。而若在冬至时节能选择美味的、补益的食物进行滋补,那岂不美哉?那么美味、补益的食物有哪些呢?养生专家则建议,首选温补类食物。如羊肉、鸡肉、牛肉、鲫鱼等,均是冬至适宜食物。这些食物能给我们人体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并对肾起到合理调养作用。

三、保持室内通风顺畅

冬至气候寒冷,气温低下,不少人为了防寒保暖,在家的时候习惯紧闭窗户,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行为。若长时间待在不通风的室内,室内的二氧化碳就会急剧增加。在加上汗水的分解产物,消化道排除不良气体等,将会导致室内空气质量大大下降,从而会使人在这样环境中出现头晕、食欲不振等现象,不利于人体养生。因此,冬至应该尽量开窗换气,保证室内拥有一定量的新鲜氧气。

四、增苦少咸

冬至人体的肾功能是偏旺的,为了防止肾水过旺,建议大家多吃些苦味的食物,少吃咸味食品。因为多吃咸味食品,肾气就会更旺,从而会给人体心脏带来伤害,使心脏力量减弱,不利于人体保健。冬至常用的食物建议如下:猪肝、羊肝、大头菜、莴苣、核桃、芝麻、橘子、燕麦、薯类及各种豆类产品。

大雪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大雪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每年一般在12月6日或7日。这个时节,寒冷的天气进一步加剧,气温骤降,使得大地上的积雪逐渐增多。那么大家知道哪些关于大雪的节气特点以及习俗吗?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大雪节气的特点和风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雪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大雪节气的由来

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太阳黄经达255度时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大雪”。大雪,顾名思义,雪量大。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这个时段,雪往往下得大、范围也广,故名大雪。

大雪节气的特点:

1. 气温下降:大雪节气标志着天气开始进入寒冷时期,气温逐渐下降。

2. 降雪增加:大雪节气意味着降雪的可能性增加,尤其是在北方地区。

3. 天气寒冷干燥:大雪节气的天气通常比较寒冷干燥,需要注意保暖和保湿。

大雪节气的传统风俗:

1. 腌肉:大雪节气是腌肉的季节,人们会在家中制作各种腌肉食品,如腌肉、腌鸭、腌鸡等。腌肉的风俗起源于古代,人们为了在冬季储备粮食而制作腌肉。

2. 赏雪景:大雪节气是赏雪景的好时节。人们会到公园、山间、湖边等地方欣赏雪景,拍照留念。

3. 滑冰:大雪节气后,河流、湖泊等地方开始结冰,人们可以在冰上滑冰、溜冰等。

4. 做雪人:孩子们会在雪地里堆雪人,用雪球、胡萝卜、煤炭等材料制作出可爱的雪人。

5. 吃火锅:大雪节气是吃火锅的好时节,人们会在家里或火锅店享用热腾腾的火锅。

6. 赏梅:大雪节气时,梅花已经开放,人们会到公园或山上欣赏梅花。赏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活动,人们通过赏梅来陶冶情操、愉悦心情。

7. 送暖:在大雪节气期间,一些地方会有送暖的习俗。人们会互相送去温暖的食物或礼物,表达关心和友爱之情。

8. 扫墓祭祖:在一些地方,大雪节气是扫墓祭祖的时节。人们会到祖先墓地祭拜祖先,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9. 吃糯米饭:在大雪节气期间,一些地方会吃糯米饭。糯米饭具有温暖身体的作用,可以增强身体对寒冷的抵抗力。

10. 打雪仗:在北方的一些城市,大雪节气时会有打雪仗的活动。孩子们会在雪地里互相投掷雪球,嬉戏玩耍。

11. 晒鱼干:大雪节气是晒鱼干的季节。在南方的一些地区,人们会在太阳下晒鱼干,以便在冬季储备粮食。

12. 做腊肠:大雪节气期间,一些家庭会开始做腊肠。人们会将猪肉切成小块,灌入肠衣中制成腊肠,晾晒后在冬季享用。

13. 吃羊肉汤:在大雪节气期间,一些地方会吃羊肉汤。羊肉汤具有驱寒暖身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抵御寒冷天气。

14. 送年礼:在大雪节气期间,人们会开始准备送年礼。他们会带着礼物去亲朋好友家拜年,表达祝福和关心之情。

15. 贴窗花:在大雪节气期间,一些家庭会开始贴窗花。窗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用红纸剪成各种图案贴在窗户上,寓意着吉祥如意和美好愿景。

16. 放烟花:在大雪节气期间,一些地方会放烟花庆祝。烟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活动,人们会在节日或喜庆场合燃放烟花以示庆祝和祝福。

大雪节气的古诗

1、《从军北征》

唐代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2、《大雪赵振文寄诗言乘月泛舟清甚次韵》

宋代:楼钥

雪光绝胜水银银,未觉仙家隔一尘。

真境宜君著佳句,赏心乐事更良辰。

美丽的雪光比水银的光华更胜一筹,宛若仙境。

3、《山中雪后》

清代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4、《大雪赵振文寄诗言乘月泛舟清甚次韵》

宋代:楼钥

旧闻老具擅诗声,夜泛钱塘向凤城。

今日清游更豪逸,雪花和月带潮生。

5、《大雪》

宋代:鲁交

万象晓一色,皓然天地中。

楚山云母障,汉殿水精宫。

远近梅花信,高低柳絮风。

吟魂清不彻,和月上晴空。

大雪节气的养生小知识

1、早卧迟起

日常起居无非就是睡觉、起床,怎么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呢虽然是个看似很简单的睡觉,但是也有一些要注意的地方呢。大家都知道大雪节气以后的天气更加寒冷,所以一些喜欢户外运动的朋友也会早早起床去锻炼身体,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等太阳升起来以后才可以出去锻炼,因为早上的气温更低,如果不注意保暖很容易着凉引起疾病,所以要晚些再出去锻炼。注意帽子手套围巾戴好,避免贼风侵袭而生病。

2、饮食保健

大雪节气无论室内还是室外的空气都显得特别干燥,所以这个时候的蔬菜水果是不可缺少的,它们可以帮助补充身体维生素可以预防上火引起的疾病。而且日常饮用水量也要足够,不可以觉得自己不渴就不需要补充水分,缺少水份不光身体会生病,而且我们的皮肤也会没有光泽。所以蔬菜、水果、白开水是这个冬季必不可少的。

3、多喝水

冬日虽排汗排尿减少,但大脑与身体各器官的细胞仍需水分滋养,以保证正常的新陈代谢。冬季一般每日补水不应少于2000——3000毫升。

小雪的节气特点


小雪是农历二十三至二十四日之间的节气,意味着寒冷的冬天即将来临。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开始飘雪,气温进一步下降。那么大家知道小雪节气有哪些特点呢?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小雪的节气特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雪的节气特点

小雪节气有哪些特点?

1、长江中下游许多地区陆续进入冬季。

小雪节气的时候,一般北方的地区都已经进入冬季了,这个时候长江中下游许多地区也都陆续进入冬季。全国的降水量会随着小雪的到来,慢慢增多,另外,在江南地区比江北地区雨量偏多,一般到了十二月的中下旬才会开始下雪,这个时候的天气给我们的感受是湿冷,因此,在小雪节气的时候,人体会感觉南方比北方的冬季更冷。

2、气温继续走低。

小雪的时候,我国西北和东北地区已经开始下雪了,一般这个节气的时候,华北地区会有下雪的可能性,每当这个节气到来的时候,冷空气就会很明显,很多地区也会因此温度逐步达到0℃以下,这个时候降水也会逐渐变为下雪,因此,一旦到小雪时节,气温就会比入冬的时候还低。

小雪存在哪些气象特征?

1.小雪伴随着降雪。

小雪是冬季到来的节气,它伴随着降雪,大部分地区都会有降雪天气,这也是小雪的特性之一。

2.小雪伴随着霜冻。

小雪伴随着霜冻,在大部分地区,降雪后的温度会急剧下降,水液体会凝固成冰,从而形成霜冻。

3.小雪伴随着低温。

小雪伴随着低温,小雪后的温度会比之前的温度要低,这也是小雪的特性之一。

小雪存在的文化意义

1.小雪是冬季的象征。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也是冬季到来的象征,它代表着冬季的到来,也是冬季的开始。

2.小雪是中国传统节气。

小雪是中国古代传统节日,小雪节,也叫“冬”,是中国古代传统节日,每年的小雪节,中国人都会热烈庆祝,表达对冬天的敬意。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它不仅暗示着冬天的到来,而且还有独特的气象特征,如降雪、霜冻、低温、风大等,小雪是冬季到来的象征,也是中国古代传统节日,每年的小雪节,中国人都会热烈庆祝,表达对冬天的敬意。小雪节气特点丰富多彩,它不仅暗示着冬天的到来,而且还有独特的气象特征,象征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它的到来也意味着冬天的到来,也意味着对冬天的敬意。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


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到来。它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冬至是中国农历中最重要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也被称为“阳生”的开端。那么大家知道冬至的来历以及风俗吗?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冬至的来历和风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

冬至节的由来

由于阴历阳历的差距,在中国的冬至季节,一般都在每年的12月21日~23日左右,冬至的这一天夜晚十分的长,在汉武帝时期,24节气被用来指导农事的历法,主要采用的是平均时间法来划分节气,这样一来冬至和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就被称为了中气,中气之间再进行划分,也就成为了24节气,冬至只是其中一个,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个节日。

古代人们认为冬至这天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所有人都要举行贺冬仪式,唐宋时期在东至,还需要祭天祭祖。

冬至的习俗

1、馄饨面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

2、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3、吃饺子

在中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中国北方地区在这天要吃饺子因为饺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

4、红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5、画九

所谓的画九,实则是冬至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九九消寒图”有三种图式,分别为文字、圆圈、梅花三种。

6、酿米酒

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用糯米或者黄米,加入桂花酿造。

7、吃汤圆

“冬至圆”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圆”。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8、吃烧腊与姜饭

南方一些地方在冬至日要吃烧腊,冬至这天,晒制好的烧腊就成为两广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美味,寓意加菜添岁。冬至日,吴川人素有冬至“吃姜饭”的习俗。

9、吃番薯汤果

在宁波的传统习俗中,番薯汤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番”和“翻”同音,在宁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将过去一年的霉运全部“翻”过去。汤果,跟汤团类似,但个头要小得多,而且里面没有馅。汤果也被叫做圆子,取其“团圆”、“圆满”之意。老宁波也有“吃了汤果大一岁”的说法。宁波人在做番薯汤果时,习惯加酒酿。在宁波话中,酒酿也叫“浆板”,“浆”又跟宁波话“涨”同音,取其“财运高涨”、“福气高涨”的好彩头。

10、喝羊肉汤

每年的冬至日,连接四川成都到简阳的成简快速通道迎来了一年中较热闹的时候,人们驱车涌入位于龙泉山脉东侧的简阳市,只为寻得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

11、冬至大如年

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素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冬至,冬至是太阳回返的始点,自冬至起太阳高度回升、白昼逐日增长,冬至标示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所以古人把冬至看作“大吉之日”,在时年八节当中,冬至的重要程度不亚于立春岁节。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节,民间历来十分重视。先秦时期,南北各地风俗文化各异,各地的风俗尚未融合普及,很多节日有历史,乏记载。很多古已有之的节俗活动在著作上鲜有记载。

据现存著作记述,周人(陕西一带)以冬十一月为正月,冬十一月一日为岁首。周人的冬十一月一日岁首与现行“二十四节气”的冬至日期在同阴历十一月,因此有说从周时期起周人就有在冬至(十一月)祭祀的活动。

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冬至大如年。”(《清嘉录》)。嘉兴重冬至,俗谚“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风。据《嘉兴府志》(卷34·风俗)记载:“冬至祀先,冠盖相贺,如元旦仪”。民间崇尚冬至进补。

冬至各地的习俗

一、江苏冬至习俗

在江苏,人们非常重视冬至,前一夜称“节夜”,也称“除夜”,制糕以祭祖,并馈赠亲友,设席宴饮,称之“节酒”,也称“分冬酒”。有的人家以黄酒加糖浆制成冬阳酒。

二、福建冬至习俗

福建,冬至流行“搓丸”、“贴丸”、“馈丸”,丸子的颜色有红有白,有的被捏成小巧玲珑的玩具,如做成猪头、猪脚,还有荔枝、桃、香蕉,象征兴旺吉祥。

三、广东冬至习俗

广东人流传着一个说法:“冬至大过年”,把冬至看得像过年一样隆重。人们冬至一般祭祖,还要到坟墓前挂纸,俗称“挂冬”。有的地方冬至宴客以鱼肉腊味蚬菜合煮,众人环锅而食,称之“围炉”。在这天,除了要吃团圆饭、吃汤圆。

四、宁波冬至习俗

“吃了汤果大一岁。”,宁波有“拜冬至”,按照老宁波的习俗,要做冬至羹饭。冬至日早上还要吃一碗甜甜的番薯汤果,寓意把之前的霉运全部“翻”过去。酒酿圆子、汤团这天吃上几个,寓意团圆、圆满。老宁波人还要做一道烤菜年糕,寄托“年年高”的美好心愿。

五、长沙冬至习俗

长沙民间以冬至为起点,九天为一个时间段,作有《数九歌》曰:

“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手插在袖筒或口袋里);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挂笔(冰柱);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回家过春节);五九四十五,穷汉阶前舞(赞春、送财神);六九五十四,枯桠枝发嫩刺;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裳;八、九七十二,麻拐子(青蛙)田中嗝;九九八十一,脱去蓑衣戴斗笠。”,长沙旧有聚族人于宗祠祭祖的习俗,届时杀猪宰羊,大办“冬至酒”。举行祭祀仪式。各家还有吃糯米饭,做霉豆腐,烟熏腊肉。

六、杭州冬至习俗

在杭州,人们把冬至吃剩的鱼头和鱼尾放在米缸里过夜,隔天再取出来吃,这样寓意着“吃剩有余”。

冬至养生吃什么菜好

1、饺子

冬至吃饺子几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冬至饺子是汉族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地区,指冬至节吃水饺或馄饨的习俗。

2、汤圆

北方冬至吃饺子,南方冬至吃汤圆。冬至吃汤圆除有团圆、圆满之意,也具有“取圆以达阳气”之意。因为自古民间即有天地的观念,天代表阳、乾,冬至之后阳气开始日渐回升,故言“冬至一阳生”为使阳气回复,于是以圆象徵迎接阳气,此外,大团圆、凡事圆满乃民间普遍的期望,吃汤圆祈求圆满更是人们共同的心愿。

3、狗肉

狗肉能够起到补气和温肾助阳的作用,是冬季进补的最佳选择之一。

4、八宝粥

热腾腾的八宝粥很适合冬天饮食温热软的要求,中医认为食粥可健脾温胃,且有一定的滋阴作用,正好对抗冬季干燥的特性。

5、坚果

中医认为坚果多性味偏温热,其他季节吃得多容易上火,而寒冷的冬季则是“雪中送炭”了。此外,坚果多数能补肾,与冬季的对应脏器“肾”正好呼应。适量食用坚果,称得上是冬至养生的窍门。

6、核桃

核桃有着多种营养物质,能够防止细胞老化、健脑、增强记忆力及延缓衰老的作用。中医认为核桃仁味性甘温,有“黑发,固精,治燥,调血之功”。每天吃20克左右核桃,能补肾固精,润肺止咳、化痰定喘,顺气补血。无论生食、炒食,还是配制糕点、糖果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但要注意食用时不要去掉其表面的褐色薄皮。

立冬的来历和风俗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11月7日或8日。冬意味着严寒的季节正式开始,气温逐渐下降,白天变短,夜晚变长。人们要开始增加衣物保暖,注意保养身体,避免受凉感冒。那么大家知道立冬有哪些来历和风俗呢?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立冬的来历和风俗”,仅供参考,希望喜欢。

立冬的来历和风俗

立冬的由来

“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是24节气的第19个节气。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和“立秋”一样,古人同样在这个季节用占卜的方法来看冬天的冷暖,如“立冬晴,一冬凌(寒冷);立冬阴(阴雨),一冬温(暖冬)”。不无例外,古代也有到立冬这天,皇帝会亲自率领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行“迎冬”之礼。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人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不仅十分宜人,对冬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但是,这时北方冷空气也已具有较强的势力,常频频南侵,有时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24节气的来源和命名。

立冬的习俗

1、吃饺子

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的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

2、贺冬亦称“拜冬”

在汉代即有此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

3、冬泳

庆祝立冬的方式现在也有了创新,在哈尔滨,立冬之日,黑龙江省冬泳协会的健儿横渡松花江,以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

冬泳是集冷水浴、空气浴与日光浴于一体的“三浴”,是冬泳人最喜爱的健身方式。“三浴”的好处已为人们所熟知,特别是在当前“文明病”流行情况下,江河湖海中丰富的矿物质与微量元素、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日光浴中的紫外线对健身、供氧、防治骨质疏松等都十分有益,耐冷的程度要比冬季陆上其他体育项目强烈。

立冬吃什么?

1、赤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立冬之夜全家欢聚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2、满族烧香:

满族有烧香的习俗。立冬,秋粮一入库,这个季节便是满族八旗和汉军八旗人家烧香祭祖的活跃季节。汉八旗的祭祀称烧旗香跳虎神,满八旗称烧荤香。烧荤香57天,在操办祭祖烧香的头三天,全家人一连十天吃斋,不吃荤腥。

3、羊肉:

在山东滕州,立冬时节,有喝羊肉汤的习俗。在寒冷的天气,喝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那绝对是一种享受。而且,羊肉中还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质以及丰富的热量,御寒效果极佳。

4、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便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5、酿黄酒:

立冬之日开始酿黄酒,是绍兴传统的酿酒风俗。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可有效抑制杂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温长时间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是酿酒发酵最适合的季节。因此绍兴人把从立冬开始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最适合做黄酒的时间称为“冬酿”,祈求福祉。

关于立冬的诗词

1.《立冬即事二首》

宋·仇远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2.《立冬即事二首》

宋·仇远

奇峰浩荡散茶烟,小雨霏微湿座毡。

肯信今年寒信早,老夫布褐未装棉。

3.《立冬》

紫金霜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

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

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

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

4.《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见北人云大都是时亦无》

宋·方回

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

半夜风翻屋,侵晨雪满船。

非时良可怪,吾老最堪怜。

通袖藏酸指,凭栏耸冻肩。

枯肠忽萧索,残菊尚鲜妍。

贫苦无衾者,应多疾病缠。

5.《立冬》

明·王稚登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

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中国元旦的由来和风俗


元旦,是公历新一年的第一天,也是世界上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不少国家也会庆祝这个节日,那么大家知道中国元旦的由来和风俗吗?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带来“中国元旦的由来和风俗”,仅供参考,希望喜欢。

中国元旦的由来和风俗

中国元旦的由来

据传说,中国的元旦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颛顼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帝王,他以孟春三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也就是说,他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一年的开始之日,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元旦。

在中国古代,“元旦”具体日期随朝代更替而不同:夏代为夏历正月初一;商代为夏历十二月初一;周代为夏历十一月初一;秦朝时期为夏历十月初一。汉武帝太初元年,邓平等人创立“太初历”,重定夏历正月初一为元旦,此后一直沿用至辛亥革命。

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改称夏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公历1月1日为新年元旦。公元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改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

中国元旦的风俗

由于元旦是在民国年间才诞生的,并由春节演化而来,所以,在中国刚刚开始庆祝元旦时,其庆祝的风俗习惯当然大都是类似于春节,或者说是春节的缩小版。例如:燃放炮竹、杀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

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国人庆祝元旦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保留传统的习俗,出现了一些新的庆祝方式,比如:

看升旗仪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人民广场等地方,每逢元旦都会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仪式。许多人会在清晨前往现场观看,并高唱国歌。

看文艺演出:在电视上或者剧院里,都会有各种精彩的文艺节目,比如跨年晚会、元旦晚会等。

旅游观光:许多人会利用元旦假期去外地或者国外旅游观光,欣赏不同地方的风景和风俗。

元旦是几月几日?

1月1日。是人们为了庆祝新年开始的第一天而设定的节日,日期在公历的1月1日。

元旦标志着新一年的到来,中国古代历代皇朝都会在元旦这天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等娱乐欢庆活动。

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由于地理环境和历法的不同,在不同时代,世界各国、各民族元旦的时间定位各不尽相同。公历日益为世界各国所公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国际通行的公历,把每年1月1日作为元旦。以公历为历法的国家,都以每年公历1月1日为元旦日,举国放假。

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元,是开始的意思;旦,是早晨的意思。据史料记载,在中国历史上,元旦有许多称谓,如元日、元正、元辰、开年、元春、上日、华岁等,但在诸多称谓中还是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中国古代的元旦,即现代中国所称之春节的习俗,见词条:春节。现代中国的元旦,根据中国政府将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放假一天,后常常将当日前或后双休日调整,一般连续休息三天。现代中国对元旦的庆祝较之春节,重要性要小得多。一般机关、企业会举行年终集体庆祝活动,但民间活动很少。

西方元旦:西元前46年,古罗马凯撒把这一天定为西历新年的开始,为了祝福双面神,这位罗马神话中的门神,后来也演化为英文一月这个词。

元旦的饮食习俗

中国古代元旦饮食丰富多彩,《荆楚岁时记》的记述就是集中体现。南朝时荆楚元旦拜贺毕,接着是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táng)、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吃一个鸡蛋。其中有桃汤、饮料、食品,还有药物,一应俱全,各有其特殊含义。

1、椒柏酒

在东汉《四民月令》中已经出现。椒是花椒,古人说椒是玉衡星之精,气味芬香,服之令人身轻耐老;柏是柏树叶,古人视为仙药,可免百病。椒、柏可分别浸制酒,也可一起放入酒中饮用。饮椒柏酒可去病长寿。南朝庾信《正旦蒙赉酒》:“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描绘了元旦朝贺受到赏赐椒柏酒的喜悦心情。而唐代武平一《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一诗,以“愿持柏叶寿,长奉万年欢”之句,表达以健康长寿之身服务万年天子的愿望。饮椒柏酒在民间一直流传下来,明代山东历城、浙江嘉兴均有此俗。

2、桃汤

即取桃之叶、枝、茎三者煮沸而饮,古人以桃为五行之精,能厌伏邪气。制百鬼,故饮之。

3、胶牙饧(俗称芝麻糖)

隋杜公瞻注释《荆楚岁时记》胶牙的含义是“使其牢固不动”。胶牙饧实际上此俗寄托了长寿的美好愿望,因为牙齿坚固,能吃能喝,自然身体健康。隋注还说“今北人亦如之”,可见此俗的广泛性。白居易《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兼呈张侍御殷判官》有“春盘先劝胶牙饧”之句,反映了唐代元目的食俗。不过胶牙饧在南宋以后作为送灶的供物,慢慢地从元旦食品中消失。

4、五辛盘

作为元日食品最早见于吴晋间周处的《风土记》,说元日早晨吃五辛菜“以助发五藏气”(《玉烛宝典》卷一引)。五辛菜是五种有辛味的菜,《荆楚岁时记》隋注说是大蒜、小蒜、韭菜、云台、胡荽。如《风土记》所说可活动五脏,是祈求健康的东西。《荆楚岁时记》注引《庄子》说:“春日饮酒茹葱,以通五藏。”可见元日食辛菜的传统由来已久。隋唐时代的孙思邈在《食忌》中说:“正月之节食五辛,以辟厉气。”(《岁时广记》卷五91)而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又说:“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杜甫诗所谓‘春日春盘细生菜’是矣。”这种食辛盘迎新当是晚起的意思。

5、鸡蛋

各人吃一个鸡蛋的习俗,在吴晋间的《风土记》中已出现。《风土记》说“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练形是道家用语,指修炼形体,认为可以成仙。生吃鸡蛋是为了长生。《太平御览》卷二九引《荆楚岁时记》说:“梁有天下不食荤,荆自此不复食鸡子,以从常则。”即梁武帝信奉佛教,不再吞食属于小荤的鸡蛋。

6、汤饼

是指古代凡小麦面制品用水煮的食品,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汤饼卷九“饼法”中,讲了“水引馎饦法”,其中“水引”制法:“挼(ruó)如箸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挼令薄如韭叶逐沸煮。”馎饦“挼如大指许,二寸一断,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爱,亦自滑美殊常”。可知水引和馎饦属于同一类型食品,只是水引似今面条,馎饦似今长揪皮。其实宋人说的“年馎饦”是一句概括语,也包括了水引。北宋《岁时杂记》说:“元旦,京师人家多食索饼,所谓年馎饦,或此之类。”(《岁时广记》卷五引)索饼就是前代的长引。长引是说拉长的东西,索饼指像绳索一样细长的饼,两个名称讲的都是形状细长的食物。由上可知,宋代元旦流行吃面条之类的食品。

7、年糕

又称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年糕北方则为黏黍。年糕的历史悠久,汉朝的米糕已有“稻饼”、“糕”、“饵”、“糍”等名称。6世纪食谱《食次》就有年糕“白茧糖”的制法,北朝《齐民要术》记载了将米磨成粉制糕的方法。元旦吃年糕盛行于明清时代,尤以南方流行。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正月元旦,“夙兴盥激,吃枣糕,日年年糕”。北方河北嘉靖时《威县志》说当地吃“蒸羊糕”。在南方,江浙的苏州、嘉定等地方志称“节糕”,明正德广东《琼台志》记载当地吃春糕:“元旦前以糯粉濈(jí)蔗糖或灰汁笼蒸春糕,围径尺许,厚五六寸,杂诸果品岁祀,递割为年茶,以相馈答。”其形制类似今天的生日蛋糕。清顾禄《清嘉录》卷十二记载更为详细,说将黍粉和糖为糕,叫做“年糕”,有黄色和白色之别。大的一尺见方为“方头糕”,还有像元宝的“糕元宝”,用于除夕供先人,亲戚朋友间的赠答。此外,还有细长的“条头糕”、宽大的“条半糕”。过节时富家雇人制糕,一般人可在糕店购买。

寒衣节的来历和风俗


寒衣节是一个中国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农耕社会,人们在这一天会正式换上冬衣,以迎接寒冷的冬季,也会在这一天祭祖,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寒衣节的来历和风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寒衣节的来历和风俗

寒衣节的来历

“十月一,送寒衣”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寒衣节,“十月一,送寒衣。”寒衣节,俗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起源于周代,流行于北方。北方将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合称为中国“三大鬼节”,在这一天祭扫,纪念亲人,谓之,送寒衣。但是如今的人们,知清明、中元者甚多,知寒衣节的却寥寥。

寒衣节是为了纪念谁

孟姜女

相传,秦始皇时期江南孟家湾住着位孟员外,老夫妻相敬如宾,亲密无间,常常在后花园赋诗作画。有一年老员外在假山旁种了棵葫芦,枝蔓粗壮,叶子繁茂,有的蔓竟顺墙爬到隔壁姜家。串家姜家的蔓结了个大葫芦。到秋后,老员外对姜家说:“将葫芦剖两半,你家一半我家一半。不料葫芦里有个白胖胖、十分可爱的女娃娃,经协商由孟家扶养,取名孟姜女。

光阴荏苒,转眼这女孩长的婷婷玉立,识书达理,年已十八岁。一天,孟姜女在花园池塘边打捞落水的扇子,恰巧被逃避徭役、躲在花园树丛里的范喜良看见。喜良是个英俊青年,孟家就招他为婿。不料,正当两个拜堂成亲之时,追兵赶到,将范喜良抓走,送到北方去修万里长城。孟姜女日夜思念丈夫,悲痛万分。

有一天,江南飘着雪花,朔风阵阵,孟姜女打了个寒颤,心想几年来丈夫的衣服早已磨破了,哪能敌得住塞外凛冽寒风,便决心给丈夫做身寒衣亲自送去。于是棉花厚厚地絮、针线密密地缝,把思念丈夫的一片深情缝进寒衣里。寒衣做好了,她告别父母,背着寒衣,踏上千里迢迢送衣的路途。

一路上,有时阴雨连绵,泥泞遍地,步履艰难;有时强风骤起,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有时山高路险,荆棘丛生,猛兽出没;有时大雪纷飞,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尽管历经艰险,孟姜女心头仍抱着一个坚定信念:尽快让丈夫穿上寒衣。

可是当孟姜女来到长城脚下,她万万没有想到,丈夫范喜良在一年前的冬天,活活地累死,尸骨埋在万里长城底下。

孟姜女一听,不禁放声大哭。她边哭边双手拍打城墙,高喊着丈夫的名字,孟姜女哭一阵惨死的丈夫,骂一阵残酷的暴君。在她愤怒的控诉声里,天空中风暴嘶吼,大海上怒涛翻滚,一齐向万里长城压了过来。

忽然间,天崩地裂一声巨响,一段万里长城塌了,露出一具白骨。孟姜女守着白骨一连哭了七天七夜,之后将寒衣烧掉,只见那寒衣缓缓飘起,又渐下落着孟姜女转了三圈,便稳稳落下覆盖在白骨上。寒衣节“送寒衣”,据说就是后人为了纪念孟姜女而形成的风俗。

如何烧寒衣

1、提前准备好供品。一般在会在当天上午去准备。供品张罗好后,家人打发小孩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晌午吃过饭,把锅台收拾干净,叫齐一家人,这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

2、人们到了坟前,焚香点蜡,把饺子等供品摆放齐整,一家人轮番下跪磕头;然后在坟头划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寒衣等置于圈内,点火焚烧。

3、还有的人家,在坟头划圆圈时,不忘在旁边另加个圆圈。其用意乃在救济那些无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以免他们穷极生恶,抢走自家祖先的衣物。

4、有些地方,在烧纸钱的时候要铺开,将100元真钱压在上面,从右至左,从上至下,把整张纸铺满。

5、烧纸钱要在地上先画个圈,不要把自己圈进来,西北角留个口,方便逝去的亲人来拿钱。

6、烧纸钱的时候念一下某某来给你送钱了,这样逝去的亲人才会知道你是谁,才能保佑你。

7、在烧纸钱的时候,最好能准备棍子,这样可以拔起压在下面烧不到的纸钱,注意棍子用完之后不要带回家。

8、必须在寒衣节或者提前烧。若在十月初一以后的时间烧,死者会穿不上袖子,提不上裤子。投生后穿衣用衣袖抹鼻涕,穿裤子踢里踏拉的,这种举止会伴随其一生。

9、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

寒衣节有什么风俗活动

1、烧寒衣

也就是准备供品,一般在上午进行。供品张罗好后,家人打发小孩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晌午吃过饭,主妇把锅台收拾干净,叫齐一家人,这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

2、吃面条

民间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民间改善生活,山区兴吃荞面、莜面。寒衣节吃面的习俗习俗由来已久。冬季中午吃一碗营养搭配合理的面条是不错的选择。

3、红豆饭

后人把十月初一当悼亡节来过时,以红豆饭为奠。迄今江苏大丰一带还有个传说,从前有个放牛娃,因与地主抗争,被地主砍死,鲜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饭染得通红。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穷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红豆饭纪念他。

4、金银包袱

下跪磕头,然后在坟头划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置于圈内,点火焚烧。有的人家不但烧冥币,还烧用五色纸糊成的豪宅、汽车等“奢侈品”,一边烧,一边念叨对逝世故人想说的话。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作文9篇


作文每个人应该都有写过,只是写的质量不一。一篇作文可以体现我们对生活的认知和感受,真正的作文必须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我们从那些方面可以看出作文是否优秀呢?活动范文吧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作文,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作文(篇1)

好久好久之前,有一个爱国诗人叫屈原,在他的辅助下,楚国逐渐强劲,但楚王轻信了别人的谗言,把屈原流放了。之后秦国被楚国攻克,屈原悲痛欲绝,投江自尽。本地老百姓去捞他的遗体,但没捞到,因此就用一种非常大的叶片把白米饭包起来,坐船丢进河中,期待鱼不必吃屈原的遗体。一个老医生在江里倒进雄黄酒,想困住水兽,不许她们损害屈原的遗体。大家为了更好地留念他,把屈原自尽的五月初五列入端午节。这并不,今日就到端午节了。

每一个节日都是有它尤其的风俗习惯,端午节都不除外。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各种各样,最普遍的有赛龙舟、挂艾草、蒜头、贴符。食俗有吃粽子、喝雄黄酒、吃五黄、十二红。

今日一大早,我就去奶奶家包粽子,姥姥摆出了粽叶、糯米、花生仁、五花肉、大枣、鸡蛋黄、现和剪子这些。洗过手后,大家熟练地包起粽子来。我将粽叶卷成锥型,倒进四分之二的米,再放一些五花肉到米中,把后边的叶子折到前边,用线五花大绑,弄断,打个结,一个极致的粽子就问世了。姥姥看了看我的包的粽子,竖起了拇指。以后,我又试着包了一些原汁原味粽和甜粽,都很取得成功。

粽子都包完后,大家把她们送进泳游池——大锅。大概二十分钟后,厨房里传来一阵阵香气,我大喊道:“粽子熟了,”姥姥慈祥的笑着说:“小馋猫,鼻部真灵,我立刻让你吃。”粽子一端上菜,我也急不可耐的拿了一个,“啊,好烫!”我将粽子丢到碗里,看见烫红的手讲到。姥姥笑着说:“冷冷在吃,没有人跟你抢,”冷了后.我敢吃粽子。这芳香的竹叶,这一口下来,香气在嘴中回荡,是原汁原味粽。一口下来,闭上眼,好像置身竹林里,吸气着带上竹香的气场。假如你没喜欢原汁原味粽,还可以蘸着白砂糖吃,白砂糖和原汁原味也是绝配哟。

今日简直愉快的一天,大家动手能力包了粽子,还吃到自身的劳动成果,我爱端午节!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作文(篇2)

今天是端午节,天气出乎意料的好。一大早,我和爸爸妈妈就兴高采烈的来到了灵湖。听说,这里有赛龙舟活动,我非常期待!

一到灵湖码头,大老远我就看到了王忆倩和她妈妈。她们很遗憾的告诉我,赛龙舟活动刚才已经结束了!不过,过一会,听说还要再赛一场。我和王忆倩就一边玩一边等。

过了一会了,赛龙舟终于又开始了!这时候,陈昊宇和他的妈妈、杨舒羽和她爸爸妈妈也如约而来。只见,平静的湖面上,两艘细长的龙舟排列整齐,龙舟上人员穿着红黄相间的衣服,整装待发。随着裁判一声哨响,两艘龙舟争先恐后,立刻出发。龙舟上队员喊着口号,和着鼓点步调一致,使劲的划着船桨,你追我赶,龙舟后面画出两条美丽的水痕,越来越远,场面很壮观!码头上的观众们纷纷为他们喝彩!

五月初五是中华名族的传统节日——端午。端午又称重五节、五月节、午日节、端阳节。

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是:吃粽子、赛龙舟、女儿回娘家、比武、击球、荡秋千和吃咸蛋等。

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包粽子的时候,可以包不一样的形状,例如: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等。粽子有咸的,有甜的,有花生的等。

赛龙舟是因为飞船能拯救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另一种是因为怕蛟龙伤害屈原的身体,人们可以驾舟击鼓鸣锣,以驱走蛟龙。每年五月初五,都会有赛龙舟看。

这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我爱端午节!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作文(篇3)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这首儿歌生动地写出了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多。这天,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还要用雄黄酒在儿童的额头上画个“王”字,还要佩戴五颜六色的香囊。每逢端午节,人们把房子打扫干净,在厨房里洒雄黄水,用来杀死毒虫或防止毒虫孳生。

快到端午节了,每家每户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粽子形状各异,我们这里喜欢把它包成三角形。粽子的口味也繁多,如果你喜欢吃甜的,那里面的馅可以放蜜枣,吃的时候再蘸一点白糖,别提有多好吃了。如果你喜欢吃咸的,那里面可以放事先腌过的猪肉,你是不是口水已经在不停地流了呢?如果你喜欢吃比较清淡的,那就什么馅儿都不要放,这就是“白米粽”。当白米粽出锅时,一股清香扑鼻而来。

人们不仅自己吃粽子,还把粽子投进河里,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这是为了纪念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作文(篇4)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今天我早早起床到厨房,看见奶奶在包粽子。奶奶包粽子的技术可真高明,两只长满老茧的手灵巧地拿着已经泡好的芦苇叶一捏一折一裹,放一些泡过的江米,再把口了严严实实封起来,最后用绳子把粽子包紧。就这样,一个个粽子在奶奶的手中诞生了。

我十分好奇,也跟着奶奶学包粽子。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把粽子包好,用绳子把粽子捆住,终于完成了完成了,这包粽子也太简单了吧。就在我洋洋得意之时,粽子“散架”了,米粒漏了一地。奶奶对我说:“包粽子要认真,不能追求快,奶奶也是做多了,熟能生巧,才做得快了。”原来如此,我又做了一次,这次我做得很认真,把芦苇叶折成椭圆后再放米,把口子用芦苇叶封的紧紧的,用绳子系好,终于一个好粽子做成了,我高兴极了。奶奶把煮好的粽子从锅里拿出来,我吃着自己做的粽子,心里乐滋滋的。尽管我做得不够好,但是我仍旧吃得很香。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作文(篇5)

端午节有许多的风俗,比如吃棕子、赛龙舟等。在我妈妈的故乡——三明就有一种“插茱萸”的风俗。

茱萸是一种草,它细细长长的,又是绿油油的。每到端午节,当地的老人们就会在自家的每一个门的两旁都插上一?茱萸,以求神灵保佑平安。

有一次端午节,我们一家人回到了三明。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外公、外婆插茱萸。只见外公搬来一节长梯,在门的旁边(门框前)架好,接着小心翼翼地拿出一?茱萸草,拜了拜天,口里念念有词,接着慢慢地爬上梯子。最后,外公仔细找这门边的裂缝,等到找到了裂缝后,再将那一把茱萸草插上去,接着下来。

我们和外公在远处得意洋洋望着大大小小的门上被我们用心插上的茱萸。微风徐徐吹过,门旁的茱萸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身体,好像笑这对我们说“放心吧!我一定回保佑大家平安的!”

这就是我的家乡的端午节风俗之一—插茱萸。但随这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少人会要想要插茱了。

因此,我向大家提议:大家要保持这种风俗将古老又悠久的风俗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作文(篇6)

一年中有许多传统节日,比如清明节、春节、七夕节,但我最喜欢的还是端午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便是端午节。每到这一天,人们就会通过吃粽子、赛龙舟、做香包等活动来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每年端午节,我们家都会自己包粽子来吃。去年端午节的时候,我看到妈妈在准备包粽子的材料,我觉得很新奇,于是便向妈妈要求,教我怎么包粽子。

我和妈妈先一起把包粽子用的箬叶用清水洗干净,再准备好做馅料需要用到的红枣、花生和糯米。准备工作完成后,我们就开始包粽子了。我拿起一片箬叶,在妈妈的指导下,把箬叶围起来,做成一个小口袋一样的形状。紧接着,我用勺子从旁边的盆中舀出一勺泡好的糯米,放在箬叶里,又在糯米上放上几颗红枣和花生。而后,我又加入一勺糯米,用手压紧,并学着妈妈的样子努力地包出粽子的四个棱角。包粽子真的是个技术活,在包的过程中,我不是漏出了糯米,就是做不出棱角,好不容易做好了,但我做的粽子却像个“大肚子将军”,整个身子都是圆乎乎的,没有棱角。在妈妈的耐心指导下,我渐渐地掌握了包粽子的诀窍,包出的粽子一个比一个成功。

包好后就开始上锅蒸了,等待的时间总是漫长的,当我闻到从锅中飘来的阵阵香气,总想揭开锅盖看看熟了没有。终于可以开始品尝了,我拿起一个粽子,剥去粽叶,粘上甜甜的白糖,一口咬下去,觉得好吃极了。

去年的端午节,我跟妈妈学会了包粽子,品尝到了自己的劳动果实,感觉快乐极了。今年的端午节就要到了,我希望今年的端午节还能和去年一样,和妈妈一起包粽子,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过一个开心快乐的端午节。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作文(篇7)

端午节为每年阴历五月初五,又称端午节,午日节五月等;端午是我国汉族公民记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篙草艾叶熏仓木白芷喝雄黄酒的风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日之一,并排入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咱们家园有一种这样的传统。端午节要用艾叶拿去洗洁净,之后把它挂在房间门口和大门上是为了驱蚊。把艾叶放在门口的话就一个夏天都不必点蚊香了,在我的家园那里的农人婆婆们都可以把它挂在门口,家家户户都有挂。

还有咱们端午节的时分咱们的爷爷奶奶都用粽叶把红豆,糯米包在了一同,包的很健壮。一个个粽子放入锅中。大约要过30多分钟才有那种人口即香的滋味。

哇!总算煮好了,奶奶用手帕沾了点水放在簸箕的两头端了起来香馥馥的粽子就这样好了。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这样的传统呀。如果有的话就快来共享吧,让咱们一同说说怎样过的端午节吧。

这真是一个多姿多彩的端午节呀。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作文(篇8)

在大作家沈从文的笔下,端午节是个民俗大舞台,各种民俗令人应接不暇,而在我们家,端午节是个亲情交流日,促膝而谈使我们感到亲情的温暖。

我们的端午节,最令人心动的不是各式各样的民俗,也不是丰富多样的食品,而是浓浓的亲情。到了端午,一家人无论谁,也无论有多忙,都会抽出时间回到家中,同家人吃顿团圆饭,叙叙旧,坐一坐,让亲情和着粽香荡漾在每个人心头。

在我印象中,我过的最难忘的端午节,当属那一次。当时,太谷的四姨奶奶一家前来看望我奶奶,恰好是端午节那天。自从一大早接到四姨奶奶的电话后,全家人就忙了起来。爸爸负责置办酒水,一口气拎回来两桶“竹叶青”和三瓶汾酒;姑父和三大爷一起去了菜市场,买了几种熟肉和几道家常菜的原料。妈妈、姑姑、二姑等几个女眷有条不紊地包起了粽子。就连我们几个小孩子也不闲着,帮忙递着包好的粽子……

四姨奶奶终于来了,她不仅带来了粽米与粽叶,还带了一大家子人。当时的规模达到了十人以上,吃的是自己做的鲜枣粽,喝的是杏花村的汾酒、竹叶青,把两张大长条桌子摆在一块,十几个人正好围了一圈,浓浓的亲情便氤氲在粽叶的清香中。

饭桌上,两家,不,是一家人亲密无间,大家都有话要说,女人们两两聚在一起,谈谈家常。男人们则点上支烟,倒上杯酒,围在一起话说天下大事,颇有煮酒论英雄的气概。就连孩子们也找到了伙伴,你给我讲个笑话,我给你看个稀罕玩具,笑声不断。

吃了饭,一家人又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汩罗江上的龙舟比赛。电视开着,却没人看,最多不过瞟一眼,便又将注意力转回亲人身边。孩子们呢?他们早就带着大人给的香包到邻院给其它小朋友炫耀去了。

这就是我们这里的端午,没有伟人,因为一个普通人的屋子里不能也不必容纳伟人们崇高的精绅;没有宗教,因为那对我们的家庭生活毫无用处;只有亲情,才是于我们最平凡,最亲近而又最珍贵的心灵慰藉。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作文(篇9)

又是一年的端午节,又到了赛龙舟吃粽子的时候。在这个热热闹闹的季节里,我怀念起了家乡的端午节。

我的家乡是木兰溪上的一个小镇,端午节的气氛特别浓厚。家乡的端午节是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的。家乡过的端午节流传的风俗: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赛龙舟。

糕是为祭祀祖宗用的,是用面粉或用米磨成粉发酵后加糖做成的,松松的、甜甜的,很好吃。

记得每年五月初二,母亲都会从棕树上砍下一朵棕叶,捆在高高的四方桌桌脚上,顺着叶子的纹路扯成一条一条的,末端还是连在一起的,用来捆粽子。洗好的粽叶和糯米端过来,还有调羹和筷子,一切准备就绪,就搬来小板凳开始包粽子。而我就在旁边蹦来蹦去的,不停地问什麽时候才能有粽子吃。看着一片片粽叶在母亲灵巧的手里神奇地变成一个个精致的粽子。没多大会的功夫,桌脚上就挂起来一串串精巧的粽子,解下来提在手里沉甸甸的。就那样提着棕叶的梗一并放进大大的锅子里,得煮上好半天才能好,等吃上粽子多半都到了下午了。等到一揭开锅,一股浓郁的棕香肉香立即扑鼻而来。

家乡的端午节有吃螺的习俗,据说是小孩在这一天吃螺会变得聪明。螺这东西当时不昂贵,五分钱就能买一盎,村里几乎家家都买得起。初三这一天,卖螺的小贩会满村里吆喝。小孩们向大人讨了钱、买了螺后聚在一起吃;孩子们吃了螺,留下螺壳,就屋顶上扔,弄得旧瓦片喀啦喀啦作响,其乐无穷。初四一早,大人就会叫小孩们去田埂拔一捆沾着露水的艾草,回来插在门框上。大人们说这样驱蚊虫、能避邪。等插在门框上的艾草渐渐被风干了,就成了药。夏天村里的小孩容易得胀肚子,肚子鼓鼓的。拔一根干艾叶放在锅里煮。蒸气冒出了一股好闻的香气,在屋里绕来绕去,冷却后让胀肚子的小孩喝下,有时肿鼓鼓的肚子就会渐渐瘪下来。

大雪节气的寓意和象征


大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也是寒冷冬季的第三个节气。它的意义在于标志着冬天已经进入到了深冬阶段,雪量逐渐增多,寒冷趋势明显,人们需要加强保暖,防寒防冻。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大雪节气的寓意和象征”,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雪节气的寓意和象征

大雪节气的由来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那么“大雪”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大雪”,顾名思义就是雪慢慢大了起来,由于天气越来越冷,我国的全部地区温度都会进一步下降,尤其是北方地区,温度由于下降得厉害,导致雨水在空中直接就变成了雪,不过大雪节气时期的降雪量比小雪时期更多一点。

这时中国北方华北平原地区就慢慢出现了飘雪,一些河流也会出现结冰现象。而南方地区就相比较北方而言能更暖和一些,如果你住的地方能偏向北方一些,那你还是有可能看见飘雪的美景。

大雪节气的寓意

每年12月7日或8日,太阳黄经达255度时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大雪”。大雪,顾名思义,雪量大。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这个时段,雪往往下得大、范围也广,故名大雪。

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十一个节气,是冬季第三个节气,大雪时节雪下得更大、范围更广,常常可见雪花纷纷落下的景象。每年的公历12月7日或8日,节令交大雪。这天太阳运行到黄经255度,当日正午,用圭表测日影,影长为古尺一丈二尺四分,相当于今天的3.05米,夜晚观测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亥的方向,也就是西北方,这个阶段一般在农历十一月,也称仲冬月,葭月,畅月。

“大雪封河,小雪封山”。大雪时节雪量逐渐加大,下雪的天数也在增加,气温还在继续下l年,地上已开始有积雪了。

大雪三候。“初候鹖旦不鸣”,鹖旦是一种夜鸣求旦的鸟,这时这种鸟也敛气屏声,躲迸巢穴里不出来了。“二候虎始交”,这时老虎到了发情期,就要开始交配,繁殖后代。“三候荔挺出”,“荔”是一种细微的小草,这种小草在寒冷的冬季反而于向阳处挺出了嫩芽。

大雪有什么传统习俗

一、喝红薯粥

鲁北民间有“碌碡顶了门,光喝红黏粥”的说法,意思是天冷不再串门,只在家喝暖乎乎的红薯粥度日。《本草纲目》有:“红薯,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的说法。红薯含有大米、面粉缺乏的赖氨酸,赖氨酸可促进人体上皮细胞的成熟,一直抗癌因子与细胞中蛋白质的结合,可提高人体抵抗力,秋冬吃红薯还有防燥的功效,但不能多吃。

二、大雪腌肉

老南京有句俗语,叫做“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节气的风俗之一就是腌肉。“未曾过年,先肥屋檐”,说的是到了大雪节气期间,会发现许多居民的门口、窗台都挂上了腌肉、香肠等,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大雪为什么要腌肉?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都会爬上岸来伤人,人们为了躲避伤害,每到年底,就足不出户。因此,在“年”出来前,就必须储备很多食物。肉、鱼、鸡、鸭等肉食品无法久存,南京人就想出了把这些肉食品腌制存放的'方法,而对于新鲜的菜,人们就用风干的办法。

三、观赏封河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北方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自然景观,南方也有“雪花飞舞,漫天银色”的迷人图画。到了大雪节气,河里的冰都冻住了,人们可以尽情地滑冰嬉戏。

四、滑冰

滑冰是冬季游戏之一,古时称为冰嬉。北方严寒,河流冻得坚实,有的地方汲水浇成冰山,高三四丈,晶莹光滑,人们缚皮带蹬皮鞋,从山顶挺立而下,以到地而不仆倒者为胜,这种游戏叫做打滑挞。

五、赏雪玩雪

大雪时节,全国各地人们更多的是在冰天雪地里赏玩雪景。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有一段话描述了杭州城内的王室贵戚在大雪天里堆雪人、雪山的情形:“禁中赏雪,多御明远楼,后苑进大小雪狮儿,并以金铃彩缕为饰,且作雪花、雪灯、雪山之类,及滴酥为花及诸事件,并以金盆盛进,以供赏玩。”

六、捕乌鱼

在台湾,大雪时节台湾也是捕获乌鱼的好时节。俗语“小雪小到,大雪大到”是指,从小雪时节乌鱼群就慢慢进入台湾海峡,到了大雪时节因为天气越来越冷,乌鱼沿水温线向南回流,汇集的乌鱼群也越来越多,整个台湾西部沿海都可以捕获乌鱼,产量非常高,常被当作上等佳肴来招待宾客。

七、大雪进补

时至大雪,是“进补”的大好时节,但不要一味地补充有营养的食物,要根据地域、天气吃不同的食物。江南不太冷的地方适合用鸭、鱼温补;北方气候寒冷,可以用羊肉、牛肉补充身体元气,增加御寒能力。如果天气持续干燥,还要在滋补时增加冰糖、百合等甘润的食物,以起到“灭火器”的作用,防止身体上火。大雪节气前后,柑桔类水果大量上市,适当吃一些可以防治鼻炎,消痰止咳。

大雪节气的特点:

1. 气温下降:大雪节气标志着天气开始进入寒冷时期,气温逐渐下降。

2. 降雪增加:大雪节气意味着降雪的可能性增加,尤其是在北方地区。

3. 天气寒冷干燥:大雪节气的天气通常比较寒冷干燥,需要注意保暖和保湿。

下元节的风俗有哪些


下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为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日”、“下元”。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下元节的风俗有哪些”,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这篇文章。

下元节的风俗有哪些

什么是下元节?

董仲舒《雨雹对》有云“十月,阴虽用事,而阴不孤立。此月纯阴,疑於无阳,故谓之阳月。”在传统文化里,世间万物有阴阳之分,农历的十二个月份被分为阴月和阳月,其中的农历十月既叫阳月又叫阴月。董仲舒对此解释说,天地之间存在着阴阳二气,孤阴不生,孤阳不长,虽然十月是纯阴,但是自十月之后,阳气始生于地下,渐冉流散,故言息也,阴气转收,故言消也。

今年的农历十月,除了有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立冬之外,还有一个传统节日——下元节。随着历史的发展,很多人可能对下元节不怎么熟悉,因为它不像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那么热闹,甚至还不及中元节和上元节那么有名气。

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这三个传统节日合称为“三元”。上元节也叫元宵节,在古代的地位甚至超过了春节,就算到了现代社会也是非常热闹的一个节日;中元节与上巳节,清明节,寒衣节称为四大“冥节”,人们通过供奉果腩、烧纸钱、放河灯等仪式来表达对先人的缅怀,它也是让人印象深刻的节日。那么十月十五下元节是什么节日呢?

其实,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都与我国的传统道教有关。道教是“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道教是由东汉张道陵天师所创,以黄老道家思想作为基本教义,以“道”作为其最高信仰。“道”无形无象而又孕育天地,是万物的本原,就连道教的神仙也是由道炁所化。

上元、中元、下元其实是道教神话体系里的三位神仙,即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而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则是三位神仙的诞辰之日,因此最初这三个节日就是为了纪念三位神仙的诞辰。

其实在道教创立之前,民间就已经有关于三官大帝的传说。上古时期,天、地、水是古人生存的必要条件,没有它们,世间万物就无法生存,因此古人就有了对于天、地、水的敬畏和崇拜,进而就有了天官、地官、水官的神仙信仰。比如古代天子祭祀天地“祭天燔柴,祭山川陵升,祭川沉,祭地瘗。”

东汉中叶,张道陵天师在创立道教时,就有祭祀天地水三官的记载“书写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着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张天师认为三官大帝具有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神职。

下元节的风俗活动

1、修斋设醮

下元日也是道教斋法中规定的修斋日期之一。道教认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灾、拔苦、谢罪、求仙、延寿、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斋。修斋的方法大致分两类:一类略有三种,一设供斋。即设坛供斋蘸神,借以求福免灾。

古代结坛方法有九种:上三坛为国家设之,中三坛为臣僚设之,下三坛为士庶设之。后世设坛渐弛。供斋可“积德解愈”;二节食斋。古人于祭祀之前,应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以求外者不染尘垢,内则五脏清虚,洁身清心,以示诚敬,称为斋戒。斋戒可“和神保寿”;三心斋。心斋可“夷心静然”。另一类大略有九:一粗食、二蔬食、三节食、四服精、五服牙、六服光、七服气、八服元气、九胎食。除此之外,如持诵、忏法、祭炼等一切法事,也都包括在修斋范围之内。

2、享祭祖先

随着日月的流逝,下元节在民间逐步演化为多备丰盛菜肴,享祭祖先亡灵,祈求福禄祯祥的传统祭祀节日。享祭祖先是对祖先信仰的反映,人类对祖先的信仰,是人类对自身的崇拜。信仰祖先、祭祀祖先,向祖先的灵魂表示虔敬,一目的是为了祈求祖先庇佑于后代。祖先崇拜的产生与古老的灵魂信仰观念有关。原始人认为万物均有灵魂,人的灵魂是独立于肉体的存在。由于人类在原始信仰中把自己看作双重构造,即肉体构造和灵魂构造,因此认为肉体可以死亡,灵魂永远活着,这就是“灵魂不死”的观念。

正是这种人的灵魂观导致享祭祖先习俗的盛行,为了祈求先辈的灵魂在冥冥之中保佑其子孙后代,使他们免于灾难和不幸,人们为祖先亡灵举行祭祀活动。一般来讲,对祖先的祭祀方法是宗庙,国家有宗庙,民间各有祖先堂、家庙,通过祭祀,祈求福禄祯祥。全国各地在具体的祭祖求福中各自有不同的习俗,山东省邹县民间,在下元节这天,要专门建醛设宴,祭祀祖先。湖南省宁远县民间,在下元节前后,还要普遍进行迎神赛会。

3、祈愿神灵

从祭祀内容与对象的演变来看,下元节又溶进了许多农业生产中的祭祀风俗,使其又成为一个祭祀神灵、祈镶灾邪、祈求丰收的农祀节日。福建省莆田一带,下元这天傍晚,各家各户都要在田头祭水神,祈求在干燥的冬季庄稼地滋润,农作物平安过冬。祭祀时,摆上斋品,将香一根根播在田埂上,以示虔诚。

4、莆仙民间

每逢农历十月十五,莆仙民间许多人家会在房前空地上排案供食品,烧香贡银,并让小孩子用烧着的香枝均匀地插成一片小方块,叫“布田”。这种习俗据说是祭“亡灵”,俗称“普孤”,就是普渡孤魂。

农历十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也叫“下元日”。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天官、地官、水官等三官,说是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每逢下元节来临,水官下降凡间巡查人间善恶,为人们解除灾难。传说这一天,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

“下元节”正值农村收获季节,莆仙民间一些人家做豆腐、再油炸,也用新谷磨糯米粉做薄饼,包素菜馅心,油炸成“影糕”、“葱饼”、或香润可口的油炸食品团子,然后当作供品在大门外“斋天”。同时又焚“金银包”等祭拜祖先亡灵等活动,就是折红绿纸为仙衣,折锡箔为银锭,装入白纸糊的袋中,叩拜后焚化。

旧时俗谚云:“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以前道教徒在这一日还在家门外竖天杆,杆上挂黄旗,旗上写着“天地水府”、“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消灾降福”等字样。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这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下元这一天,村民们在家中做糍粑并赠送亲友,蒸麻腐包子等,也是以前农村孩子最高兴的日子,可以吃到很多祭祀之后称为“福余”果品食品。

下元节的别称

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在十月十五,也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在这个月圆的时候,人们要进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动。古老的“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诞”、“下元水官节”。

关于下元节的记载

《中华风俗志》也有记载:“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宋吴自牧《梦粱录》:“(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河北《宣化县新志》:“俗传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斋者。”

立秋节气的寓意和象征


据悉,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立秋指的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一个过渡性节气。以下就是活动范文吧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立秋节气的寓意和象征”,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立秋节气的寓意和象征是什么

立秋的意思是秋季的开始,表示收获的季节来临了,同时也意味着降雨、风暴、湿度等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虽然立秋后便意味着秋季已经来临,但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立秋时正处于三伏的中伏阶段,之后还有末伏,因此也有“秋后一伏”的说法。进入秋季后,初秋仍旧闷热,仲秋后便逐渐干燥、凉爽,草木的叶子从繁茂的绿色变为发黄,并开始落叶,庄稼则开始成熟。

立秋的来历

“立秋”还是一个收获的标志,所谓“秋不凉,籽不黄”,对于立秋,更多是有利农事的收获。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是一个反映季节的节气。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因此也称之为立秋。

立秋是什么意思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时间在农历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之间)。“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立秋饮食风俗

1、吃肉

“立秋炖大肉”,这是京津等地的说法。

在北京,立秋时讲究大口吃肉“贴秋膘”。根据老北京的习俗,立秋当日要多吃肉,白切肉、红焖肉、炖鸡、炖肉、炖鸭……贴好秋膘以迎接寒冷的冬日。

补身贴秋膘,牛羊肉、鸭肉跑不了。老北京,过了立秋讲究吃炰烤刷,炰是指用铁制的镗爆羊肉,烤是炙子烤肉,涮就是涮羊肉。涮羊肉之于老北京,就像一场入秋的仪式。

秋风起,吃鸭忙。立秋之后风干物燥,鸭肉不温不热、滋阴补虚,最适合立秋后进补。

立秋时节贴秋膘,最好吃些酱牛肉、鸡鸭肉、鱼肉海鲜和猪瘦肉,同时搭配上深色蔬菜就更好啦。

2、吃饺子

在东北,以饺子应对万变。东北人逢年过节免不了一顿饺子。除夕、初一、头伏、冬至,没有明确食俗的节日、节气,都可以用一顿饺子搞定。

东北地区流行“抢秋膘”:我抢你碗里的一个饺子,秋天就能体格健壮,补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还可以试试海鲜饺子,墨鱼水饺、鲅鱼水饺、海胆水饺,海鲜不仅好吃,一般还高蛋白质低脂肪。

3、吃“渣”、吃秋菜

“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在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

岭南地区有吃秋菜喝秋汤的消灾习俗。所谓秋菜,就是乡野间常见的野苋菜,和鱼肉汆汤,吃菜喝汤,一饮而尽,便能“洗涤肝肠,平安健康”。

4、啃秋瓜

“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在立秋这天吃瓜果,寓意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者香瓜。

天津有“咬秋”的风俗,就是吃西瓜,他们相信立秋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年春天的腹泻。西北、南京、武汉等地“啃秋”是明确要吃西瓜的。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防“秋老虎”,立秋这天吃些清凉瓜果把初秋的凉爽紧紧咬住。

民谚“秋瓜坏肚”,是指立秋以后继续生食大量凉性瓜类水果容易加重脾胃负担,易引起腹泻,不宜多吃否则容易加重身体湿气。

5、吃桃子

在杭州,“啃秋”吃“秋桃”。家里老人常说“桃养人”,立秋吃桃既补虚又防燥。

早年间人们会把立秋的桃核存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也有很好的寓意,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立秋节气的风俗

1、咬秋

立秋吃东西可以统称为“啃秋”,有些地方也叫“咬秋”。“咬秋”和“咬春”之俗一样自古有之。清代张焘在《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这习俗在北京、天津、河北一带曾很流行,人们在立秋的前一天将南瓜、北瓜、茄脯及香薷汤放在庭院中晾一天,于立秋日吃下,有消除暑气避免得痢疾腹泻的作用。

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2、贴秋膘

立秋,民间素有“贴秋膘”的习俗。伏天人们胃口差,不少人都会瘦一些。瘦了当然要补了,办法就是到了立秋吃味道厚的美食,首选吃肉。这个习俗在北方尤其盛行。比如,老北京的四合院人家,立秋时多炖肉、烧鱼、炖鸡鸭,其肉多烹制成红烧肉、白切肉或自制酱肘子肉,也有这天吃肉或螃蟹肉馅或瓜馅饺子的。

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在这天吃炖肉别提多讲究了。家里的主妇要到市场上买一大块非常新鲜的猪后臀尖肉,回到家里洗净。在炉子上坐好了锅,里面除了切成方块的肉和水以外,还要放上葱、姜、蒜、花椒、大料、料包、大酱、盐等,用文火炖。

3、沐浴

立秋这天沐浴方面很讲究。有的地方要在太阳出来之前洗,有的地方要用太阳晒过的水洗,有的地方这天还忌讳沐浴。这些讲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为了不生秋痱子。因为在立秋后还有“秋老虎”一说,还会热上一段时间,所以盛夏的一些如痱子等疾病还会存在。比如,老苏州人在立秋这一天,就有早上洗温水澡的传统。有的时候,还会从院子里的薄荷树上剪下数片薄荷叶,放在泡澡水里。清朝,民间还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和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的话就叫“苦夏”。

冬至节气的手抄报内容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制作冬至节气手抄报可以让人们了解到冬至的来临和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加对农历和传统节气的认识和了解。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带来“冬至节气的手抄报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喜欢。

冬至节气的手抄报内容(一)

什么是冬至?

冬至(Winter Solstice)又名“一阳生”,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数九、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23日之间。

冬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冬至点),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这个时候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对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就北京市区来说,冬至这天白昼仅有9小时20分,而正午太阳高度也仅有26°42'。冬至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约50%。冬至过后,夜空星象则完全换成冬季星空,并且从今天起开始“进九”。而此时的南半球正值酷热的盛夏。

值得注意的是,在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行的速度稍快,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阳在南半球的时间比在北半球约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冬至节气的手抄报内容(二)

冬至传说之一

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传说之二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冬至传说之三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节气的手抄报内容(三)

冬至传统饮食有哪些?

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衰转盛,由静转动。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

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中国北方多数地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吃饺子成为多数中国人冬至的风俗。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省滕州市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古人喜贺冬至,今人虽多不以为节,但冬节再怎么说也是“年时八节”之一,吃货们还是不会放过这有着各种冬至特色美食的节日的:如北方水饺、潮汕汤圆、东南麻糍、台州擂圆、合肥南瓜饼、宁波番薯汤果、滕州羊肉汤、江南米饭、苏州酿酒等。

冬至节气的手抄报内容(四)

冬至遵循3个基本原则

1.起居

冬令气候趋寒,天地阳气潜藏,应之人体,冬季亦为人体养精蓄锐的最佳时段。在起居上,应早睡晚起。有晨练习惯的人群应注意,晨练时间不宜过早,以免诱发呼吸道及脑血管疾病,或使原有疾病复发。

2.药补

在这个阶段,有些人喜欢药物的冬令进补。比如膏方。膏方中加入不少甘甜滋润补养药物,服用时感滑润爽口,既能进补,又能治病。有病治病,无病防病,所以冬季进补膏方在有些地方成为一种时尚。

3.食补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在冬季如果能恰当选择既美味又具有补益身体的食物,无疑会让大家接受。

平补类食物,如莲子、芡实、苡仁、赤豆、大枣、燕窝、银耳、猪肝等,这些食物既无偏寒、偏温的特性,又无滋腻妨胃的不足。

冬至节气的手抄报内容(五)

冬至的文案

1、大雪纷飞,已到冬至;注意保暖,关心送至;天天锻炼,健康送至;保持心情,快乐送至;发个短信,关怀备至。冬至日快乐!

2、冬至节气到,阳光对你笑,白天在加长,夜晚在缩短;温暖在加强,冷漠在消失;快乐在加油,烦恼在消融。祝冬日吉祥,幸福快乐喜洋洋。

3、冬至悄悄到,忧愁渐渐消,烦恼统统跑,压力日日少,快乐紧紧抱,健康团团绕,事业步步高,生活岁岁好。冬至快乐!

4、冬至节气时,寒霜交替临,吃碗冬至饺,好运悄围绕,严冬多锻炼,身体倍棒好,冬至念佳友,深情到永久。祝你冬日暖洋洋!

5、寒风袭来,阳光至;数九到来,温情至;冬至到来,长夜至;水饺端来,好运至;汤圆盛起,团圆至;美酒饮来,健康至;祝福到来,幸福至。祝冬至快乐!

6、冬至,阴阳在今天转换,昼夜的长度在今天更替,"三九"天在今天开始,寒冷在今天加剧,问候在今天送达:愿亲爱的朋友保重身体,健康一冬!

7、又是一年冬至到,冬至饺子不能少。又是一年冬至到,节日祝福把门叫。又是一年冬至到,短信祝福身边绕。冬至礼物来报道,我的短信逗你笑。

8、一夜西风天地寒,天亮千树梨花绽。朋友千万别大意,一日之隔天变脸。防寒服饰来武装,帽子围巾口罩扮。健康身体最关要,防止伤风流感传。愿你冬至身体棒!

9、气始于冬至,养恰逢其时。来适量运动,固旺盛精力。进营养好料,求延年益寿。成圆圆好事,做连连好梦。活自在潇洒,得幸福欢笑。

10、冬至又到,气温骤降,莫让疾病缠身体;凛冽寒风,阵阵来袭,防寒保暖莫忘记;预防感冒,注意天气,每日预报记心里;祝福送上,问候不忘,愿你身健康!

写春节风俗的作文精选


你也许需要"写春节风俗的作文"这样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写作文能够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日常中最特殊的瞬间可以使用作文来传达。多注意平时的积累,才能让我们写出精彩的作文。

写春节风俗的作文【篇1】

春节这样中国一个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期间,全国这样上下举国欢庆,处处洋溢着欢乐和谐的气氛。

佛山的春节一般在农历的二十几就开始了。主要的活动包括逛花街,办年货等。佛山人喜爱逛花街,久而久之,这便成了佛山人过春节必不可少的活动。因此,按历代习俗,都会举行一次年宵花市。

年廿八,洗邋遢这句这样广东话。佛山人会在农历二十八的时候把家里的每一个角落打扫得干干净净。把这一年不好的东西去除掉,迎接新年的来临。年前,佛山人还会开油锅、蒸年糕。开油锅炸蛋散、油角、煎堆等,寓意来年的日子像只油锅,油油润润,富富足足。佛山人还爱蒸年糕,寓意年年高。

在年三十晚这一天,这样整个春节的高潮。这一天,孩子们都会到处燃放烟花爆竹。不仅仅如此,大家还会忙于做年夜饭。佛山人对年夜饭的菜色十分讲究,既要美味可口,还要好意头。一般的年夜饭都会有鸡,俗话说无鸡不成宴,所以,鸡这样少不了的。其次,就这样一些应景的菜,例如:鱼,代表年年有余;发菜,代表发财;蚝豉,代表好事……吃过晚饭,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去逛花街,越接近十二点,人气就越旺。

大年初一,大家都会睡到近中午才起床。吃过午饭后,佛山人会到公园去看表演或到亲友家去拜年。拜年时,不论带了多少礼物都不能这样单数,因为俗话说好事成双。进了门,首先要对象说不一样的祝福语。对老人要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对有工作的人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而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拜年时,长辈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利这样给未成年人,表示把吉祥和祝福带给他们。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这样春节的另一个高潮。在佛山,有这么一个俗语行通济,无蔽翳。这意味着在正月十五那一天,人们都会拿着行运风车和与生财同音的生菜走通济桥,祈求身体健康、财运亨通。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吃汤圆,寓意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写春节风俗的作文【篇2】

春节风俗可真多呀!比如放烟花就是其中一个。

每当除夕夜来临时候,家家户户都喜欢放烟花。烟花点燃后像火箭一样冲上天空,在空中爆炸,形成五颜六色、各种各样形状,有彩花、大树、奔马、奶牛、银蛇……犹如烟花海洋,非常壮观。

相传放烟花是因为在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年”怪兽,见人就吃,十分可怕。后来,天神知道“年”见人就吃,就从天上下来,把“年”锁在深山里。每年除夕,天神下来把“年”放出来。人们在除夕夜把肉类食品从屋里拿出来,供给“年”吃。人们发现燃放烟花爆竹可以把“年”赶跑,就喜欢上了这一招。从此慢慢地形成了除夕夜放烟花爆竹风俗。

春节是很重要节日,春节风俗还有很多,如:拜年,吃年夜饭……

每年过春节时候,我都非常开心。除夕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年夜饭,其乐融融。吃完美味大餐,有时我看电视,有时我和家人做游戏,有时我上街看人放烟花……春节里我也是免不了俗呢!

写春节风俗的作文【篇3】

指导老师赵仿华

转眼间,春节就要来到了。

腊月初八那一天。家家户户门窗前都挂上了大红灯笼;街道两旁的积雪也早已化得干干净净。

我走到厨房,看见奶奶对着装有糯米、红豆、百合、核桃、枣子、小米、扁豆和少量山药的碗若有所思,不解地问:奶奶,你要做什么?准备那么多东西?做腊八粥啊。奶奶偏过头看了我一眼,又回头对着那只碗沉思去了。奶奶在想什么呢?莫非那碗杂粮有什么玄机?就在我胡思乱想的时候,奶奶把那碗杂粮统统倒入了装满清水的锅里,把火调到最大档,拿起汤勺就在锅里搅拌。她搅拌得很慢,像是在对待一件珍宝一样。水烧开后,她飞快地把火调小,把橱柜里的白糖拿了出来,打开白糖盖子,舀了一大勺白糖放入锅中。

大概过了半个小时,粥好了。在奶奶期待的目光下,我舀了一勺粥喝了下去。真是不吃不知道,一吃吓一跳啊:一粒粒柔软的糯米进入我的口腔,在其中留下了一股浓浓的甜味,当然,这股甜味之中还包含了百合的芬芳,莲子的苦涩,红枣的甘甜。这些味道汇聚在一起,成为了世上最为美味的小吃,成为了一股清流,滑过我的心头,留下一股子不可磨灭的清香。

腊八粥,实在是太美味了。

可是,奶奶在做粥前,到底是在想什么呢?我寻到机会,一定要问问。

写春节风俗的作文【篇4】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春节习俗春节风俗简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

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写春节风俗的作文【篇5】

说到我家乡春节风俗,那可真多啊!让我给你细细道来。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每逢春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与门上,为节日添加喜庆气氛。

贴福字

贴春联同时,大家要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大大小小“福”字。

拜年:

人们穿上最漂亮衣服,扮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我最喜欢就是除夕了。

因为我喜欢听那个传说,我给大家讲讲吧!

相传远古时候,我们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野兽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冬天人们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怎么样,看了我们这儿风俗,才知道各地风俗没多大差别吧!

写春节风俗的作文【篇6】

过年的前几天,街上的人们纷纷涌入商店购置年货,我家也不例外。我们小孩最喜欢过年了,由于过年有许多好吃的了,好玩的,有新衣服、新鞋子,还有压岁钱。

尾月二十七,妈妈就开始预备做好吃的菜肴了,那天晚上,我在妈妈的指导下,我还亲手包了几个饺子,包出的饺子外形像古代的元宝。听爸爸说,过年吃饺子寄意财运滚滚。

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今年我家的春联是我爸爸写得。爸爸说:“春联就是古人把心中夸姣的祝愿或心愿写下来贴在门上,代代相传就形成了贴春联的习惯。”那天,我和爸爸合作贴得春联,我粘胶,爸爸贴,我帮他看方位,我们贴得可细心了。然后,我们一家三口来到爷爷家过年,这时爷爷也正在贴春联。一会儿,亲人们都回来团圆了,我兴奋地一蹦三尺高。我看见爷爷点起两只红烛炬,桌上摆了几个菜,又斟酒又夹菜,可板凳上一个人也没有,爷爷说是请老祖宗吃饭,然后到楼下烧纸钱,放鞭炮。开始吃年夜饭了,外面的爆竹噼噼啪啪声此起彼伏,这些都是祭祖放的鞭炮。年夜饭一结束,我们小孩子都收到了长辈们给我的压岁钱。听说,这个压岁钱是有来历的。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小孩。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法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由于“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但那晚,我早早的睡了,直到被人们迎接新年的鞭炮声吵醒。

写春节风俗的作文【篇7】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同学们,你们喜爱过年吧?虽然我觉得过春节很累,但我还是挺喜爱过春节的,下面,我给你们讲讲我家春节的习俗吧!

首先,在腊八节时,妈妈总要熬上一锅腊八粥,那是由八种食品一起熬成的粥,味道很不错。喝过腊八粥,很快就过年了。

除夕夜是我家最热闹的时候,全家人都会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爸爸妈妈做的饭菜十分可口,而且花色繁多,有炒年糕、炒五丁、红油耳丝、炒双花、烩三鲜。大家一边吃,一边称赞。我们吃完饭,便开始放烟花,一颗颗礼花随着一声声巨响飞上了天空,顿时天空变得五彩斑斓,五光十色。

已经十点多了,大家却一个个毫无倦意,连我那三岁的小弟弟也玩的不亦乐乎,我一边随意吃着甜点,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和大家一起守岁。时间一点一点的推移着,终于快十二点了,可我已疲惫不堪,快昏昏欲睡了。“5、4、3、2、1新年快乐!”新年的钟声响了,“哦,新年到了!”我忍不住大喊。

初一一大早,我被一阵阵炮竹声惊醒了,便没有了睡意。推开门,天哪!到处在放炮竹,庆贺新年的到来。到厨房一看,传统的长寿面已经在桌上等我吃呢!

随后的几天里,每天我都和爸爸妈妈去亲戚家一家家拜年,晚上也在亲戚家吃饭,这可烦死我了。每天都在外面奔波,晚上要到九、十点钟,才可以回家睡觉。因为睡得晚,我竟然开始精神不振了,于是我每天都会让妈妈早点带我回家,可还是不行。妈妈说平时没时间,过年是一定要给亲友们拜年的,而且过年一般就这样过的。

一个春节下来,我了解到了不少民风民俗,虽然累坏了,但是我还是喜爱过年,喜爱过我家的春节。

谢谢大家!

写春节风俗的作文【篇8】

我的家乡在茂名,我们的茂名有一个独特的节日——年例。顾名思义,年例就是年年有此例。年例来由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就有记载,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载:“自十仲春到是月(农历仲春)村夫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也就是说,在年例那一天要进行游神,用于驱鬼。

“游神”就是把神像抬起来,绕着村子走一圈,据说这样做可以驱鬼,也可以保佑自己家以及全村的村民身体健康,五谷丰登。说起游神,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传说在光绪时期,有一个地方泛起罕见的大旱灾,当地的县官不忍心看到老庶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便开仓救人。谁知县官由于这件事得罪了朝廷,有一大批官员上奏将他斩首示众。在他行刑前的一个晚上,他梦见了一位仙人,仙人对他说:“你是个好人,你不应该死的,当你重新糊口后,要把我抬出来绕着村子走一圈,以保佑全村各家平安、吉利、五谷丰登。”第二天,他果然没死,他再三回忆着梦,发现梦中仙人与小庙里的安济圣王长得一模一样。于是这个地利便有了年例,也就是游神这样一个习俗。当然,每个地方抬的神像不一样,我们的茂名所抬的神像是观音菩萨像。

年例不仅要游神,还要在家中摆上十几围的酒席,菜主要是白切鸡、鸭、炒白菜、炒米粉……在年例,每家每户都要赶回家乡,预备酒席、食品、饮料等东西。年例一定要吃鸡、鸭、鹅,这样可以保佑自家的鸡鸭鹅不受病毒感染,而且越养越多。

年例是我们的家乡一个独特的节日,它拥有独特的习俗,所以我们的一直保存着这个节日。

写春节风俗的作文【篇9】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虽然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俗千万,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春节,一个团圆的日子。

春节令我心跳加快、口水直流、面红气喘的还是——饺子,我对饺子独有情钟,饺子不仅能活络气血,令人食欲大开,不同的馅料吃起来也别有一番风味。

相传,在汉朝末年某个春节,著名医家家张仲景周围的很多百姓耳朵都冻裂了,张仲景便把姜、肉馅、葱……包进面皮里,做成耳朵状,百姓们吃了后,很快就恢复了健康,所以每年春节人们都会包这种“耳朵状的包子,饺子就这么诞生了。

春节这一天,我会卖力地包饺子,就为在吃的时候能多吃一些,肉馅必须加的足足的,直到饺子露出圆圆的“西瓜肚”,按照四川的老规矩,妈妈还会在一个饺子里偷偷塞一枚硬币,而吃到硬币的人,那一年都会有福气。所以,我每逢吃饺子,都会多吃几个,不但因为更有机会吃到硬币,也因为饺子实在太好吃了,一口咬下,肉汁在嘴里乱窜,香味扑鼻,蘸一些醋,一口包入嘴中,嚼一嚼,面料混合肉馅,香味能够飘到十里之外,除此之外,春节还有舞龙,舞狮,赏花灯……

春节是最热闹的,也是最令得当人开心的一个节日,年虽然是一个传说,却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无限的温暖,无限的期盼,无限的遐想。

写春节风俗的作文【篇10】

在过春节中,我觉得最有趣、最有意义的事就是写春联了。

除夕那天,爸爸妈妈在门上贴了一个大大的“福”字。妈妈突然问我:“孩子,你知道这上面还缺什么吗”?我想都没想就说:“当然是春联啦”。“你不是学写毛笔字了吗?那你能不能用毛笔写一副春联贴上去呢”?妈妈边洗菜边对我说。“好呀”!我爽快地答应了。

我拿出了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倒一点墨在砚台里,铺好纸张,准备好之后,拿起毛笔沾了一点墨,开始聚精会神地写春联,“庭前皆春意,塞外和谐音。横批:万象皆春”。我每一笔都写得很认真,也注意了字的结构,还注意了版面的整洁美观,把字写得井井有条,每个笔锋都跃然纸上。二十分钟后,我终于写好了一副春联。

大家都说我写得很漂亮。可我知道我写的对大人来说还是很一般的,都是他们在鼓励我。我心里还是很开心。我对爸爸妈妈说:“我写的没爸爸写的好,还是把我写的贴在我房间门上吧?”爸爸妈妈都说:“行”。最后我们决定把爸爸写的春联贴在外门上。可我心里还是很高兴。

关于描写霜降节气的古诗10首


霜降节气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个节气标志着冬季的开始,大地将逐渐被冰霜覆盖,气候将变得越来越寒冷。那么大家知道有哪些关于霜降的古诗呢?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描写霜降节气的古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描写霜降节气的古诗10首

1、《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宋】苏轼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2、《岁晚》

【唐】白居易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

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

何此南迁客,五年独未还。

命屯分已定,日久心弥安。

亦尝心与口,静念私自言。

去国固非乐,归乡未必欢。

何须自生苦,舍易求其难。

3、燕歌行二首·其一

【魏晋】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念君客游多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4、《舟中杂纪 其十》

【元】王冕

老树转斜晖,人家水竹围。

露深花气冷,霜降蟹膏肥。

沽酒心何壮,看山思欲飞。

操舟有吴女,双桨唱新归。

5、《八声甘州》

【宋】柳永

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长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6、《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7、《叹》

【汉】张衡

大火流兮草虫鸣。

繁霜降兮草木零。

秋为期兮时已征。

思美人兮愁屏营。

8、《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

【唐】张九龄

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

伏槛一长眺,津途多远情。

思来江山外,望尽烟云生。

滔滔不自辨,役役且何成。

我来飒衰鬓,孰云飘华缨。

枥马苦踡跼,笼禽念遐征。

岁阴向晼晚,日夕空屏营。

物生贵得性,身累由近名。

内顾觉今是,追叹何时平。

9、《过夏国新安县》

【元】耶律楚材

昔年今日度松关,车马崎岖行路难。

瀚海潮喷千浪白,天山风吼万林丹。

气当霜降十分爽,月比中秋一倍寒。

回首三秋如一梦,梦中不觉到新安。

10、《九月初十夕》

【清】屈大均

风起知霜降,萧斋气尚寒。

未消三日病,已得一秋安。

药饵将书换,花枝拥被看。

烧泥生熟半,斟酌欲分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