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华莱士:“战斗,你可能会死;逃跑,至少能苟且偷生,年复一年,直到寿终正寝。你们!愿不愿意用这么多苟活的日子去换一个机会,仅有一个机会!那就是回到战场上,告诉敌人,他们也许能夺走我们的生命,但是,...

活动范文 > 活动心得 > 导航 > 观勇敢的心有感——自由信念(精选好文)

观勇敢的心有感——自由信念(精选好文)

2022-03-29

观勇敢的心有感。

每当我们参加完一个活动,大家可以将自己的收获记录下来。写活动心得体会可以将自己的感悟条理化,我们究竟该如何写好一篇活动心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观勇敢的心有感——自由信念(精选好文)》,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威廉·华莱士:“战斗,你可能会死;逃跑,至少能苟且偷生,年复一年,直到寿终正寝。你们!愿不愿意用这么多苟活的日子去换一个机会,仅有一个机会!那就是回到战场上,告诉敌人,他们也许能夺走我们的生命,但是,他们永远夺不走我们的自由!”

散乱的头发,强壮的身躯,迷人的蓝眼睛,威廉·华莱士忍着身体的剧痛,用尽全身否认力气,撕心裂肺地喊着“freedom”,喊着他的追求,是那么地有力,响彻云霄,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这声音不仅仅对自己而言,更是对整个民族的觉悟。当回音还在荡漾的时候,他离开了这个世界,与此同时,一位英雄诞生了。

这位英雄的一生似乎都在为自由民主而斗争。小时候的他拥有一颗积极上进的心,总想着帮助父亲哥哥,但由于年幼,他被拘束在简陋的屋子里。直到父亲哥哥的牺牲后,他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蓝色的眼睛里布满了伤心与愤怒,带着不舍与悲哀离开了自己的家。他长大之后不忘回来故土,但是那已经没有了熟悉的人,家已没有家的感觉。直到茉伦的出现,给予他希望,正当他享受着爱情带给他的快乐时,贵族再次侵略,他的妻子被杀了,华莱士再也忍受不住了,于是有了反抗。

华莱士不仅为妻子报仇,而且为了整个民族的崛起。由于爱德华的暴政,人性根本不存在于他们的身上,英格兰的人民就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得不到满足——自由,这注定英格兰的百姓要反抗了。一边是精锐部队,一边是无组织的百姓,双方的力量对比悬殊,但他们用有一颗善良正义的心和对自由的向往,还有他们的领导,华莱士会灵活地运用自己的头脑。因为他知道,打仗不仅靠力气,更重要的是脑力。智慧总比埋头苦干好得多。在封建压迫与统治下,他们为民族而战,为自由而战。屡战屡胜的起义使华莱士更有决心去争取到真正的自由,一次又一次使英军闻风丧胆,在战斗中,他的眼睛里述说着对英军的仇恨,对自由的向往。他的手里沾满了鲜血,有侵略者的,也有他自己的,他热血沸腾,汗水,泪水和鲜血在他的脸上流过,吼声壮大他们的胆量。他们的斗争只换来了短时间的自由,在英军休养生息后,有备而来,这给英格兰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毕竟英格兰的人是百姓,终敌不过贵族的军队。

那一颗勇敢的心始终没有离开过,华莱士面对这锋利的屠刀仍然面不改容,那是对自由的执着,为信念而生,为信念而死。为了实现自由的理想,为了明天的幸福生活,人们不惜站出来抛头颅洒热血,有的人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人们只是安于现状,怕危险怕惹事,所以那颗勇敢的心被埋在深处,甚至被埋没了。最后的一句“freedom”将人们那颗勇敢的心掏出来。

自由是世世代代的人们都在追求的,永恒不息的追求的一种权利,信仰是一种自由,是一种坚持,也是一种属于自己内心所追求的境地。信念是坚强的精神支柱,是一种执着向前的品格,是追求与向往的先驱,更是生命动力与奋斗的目标!有感——自由信念》

延伸阅读

观青涩记忆有感(精选好文)


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他们被放逐在颓废的角落里,伴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的人生将被一点一点地重新塑写。——谨以此文献给那些曾经误入歧途的青少年朋友,希望你们早些省悟归来

前些天有幸参加了电影《青涩记忆》首映式,不少学生和家长代表也参加了……看了15分钟的片花,听到“杜朋”的读白后,原本有些嘈乱的现场明显变得寂静起来……“杜朋”这段最后的遗言,就让它成荧幕上的绝唱,而不希望在现实中重现,这是我们的真切希望。电影以几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为主线,浓缩成了当今青少年的四个缩影。他们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学校、家庭形成了厚厚的“断层”,导致沉迷于网络,深陷其中。学习一落千丈,家庭没有了温暖,家人之间也少了沟通。唯一陪伴的只是冰冷的鼠标和键盘。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

《青涩记忆》深刻揭示了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各种原因,突出反映了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而带来的心理上和精神上的严重危害。《青涩记忆》给家长们敲响了警钟。家长要做的就是给予孩子更好的保护,只有在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全面沟通、溶解下,才能让我们真正健康成长起来,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材。

《青涩记忆》是流着泪讲述的影片,是震撼我们心灵的艺术。我真诚地希望每一位家长都带着孩子一同去观看,而不只是单一的使您有所感触,它会给您和您的孩子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当今社会,为什么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平均年龄也在降低?是家庭的责任、学校的责任、社会的责任……我相信《青涩记忆》会给您一个理性而深刻的回答,让我们认真思考、感悟。作为家长,如今切实要做的就是给孩子一个幸福的家庭,让他们快乐地生活在充满温馨的家中。看着现场那些为之触动的人们,我相信,他们是被《青涩记忆》所感动了、所教育了。他们会对生活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并会以一个新的心态去面对家庭、学校、社会,来书写他们日后值得骄傲的甘甜记忆。

青涩记忆,流泪的回忆。

他们是一群花季少年,他们本应过着无忧无虑的快乐日子。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各自的家庭问题,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家庭,将他们一点点推远;网络游戏,将他们一步步拉近;无知,让他们犯下了不可挽回的错……他们在虚拟的时空中逃避现实,他们的生活学习都随之发生了改变。当他们醒来后,一切都晚了……

他们和我们都一样。杜鹏、绍远、陈志、许峰,四个正值花季的少年,他们本来都处于一个幸福的生活,但各自的家庭都影响了他们。

杜鹏是一个出色的男孩,成绩十分优异。家里的奖状、奖杯和证书数不胜数。甚至曾经梦想着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一次偶然,他发现了父亲的婚外情,随后又听到父母吵架,母亲计划把他送到国外读书,并且决定要和父亲离婚。杜鹏变了,开始逃学了,他和笼罩在父亲暴力阴影下的绍远、跟着奶奶一起生活的陈志以及性格懦弱的许枫一起去网吧疯狂打游戏。在游戏中,四个男孩分别找到了自己的需要。在网吧一玩就是几天,吃在网吧、睡在网吧……沉迷导致了他们犯罪。在犯罪过程中,杜鹏无意重伤了保安,但是这几个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虽然胡老师非常努力地想和他们沟通,但是阴差阳错,教师的工作每次都是徒劳。陈志第一个知道了事情的严重后果,他无法承受,疯了。当杜鹏得知他们那天误伤的人原来是自家保姆的丈夫时,他选择了死亡。而绍远在经过胡老师的一次家访后,决心做一个好孩子,他和父母做了人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沟通,正当全家其乐融融的时候,警察来了。绍远的父母一直追赶着警车,他的心中充满了悔恨。许枫因为犯罪中止,没有受到刑事处罚,但是在他的心中充满了惶惑。最终,胡老师等在许枫回归的路上。

《青涩记忆》深刻揭示了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各种原因,突出反映了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而带来的心理上和精神上的严重危害。所以为了让我们不像他们一样走上了歧途,我们也应该从现在起努力克服自己,和劝勉身边的同龄人:不要沉迷于网络。也像书上说的一样: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人生!

我希望所有的未成年人从小学会自理,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做事先考虑好后果,以免做了出轨的事情,走上犯罪道路。

观邓小平有感(精选好文)


烟火寥寥,烟火盒里未燃尽的半支卷烟静静凝望着它的主人,寂静的屋子里只有主人一遍遍的叹气声。半支又半支,身旁的同伴越发多了起来,叹气又叹气,主人的眉头越发凝重。不知过了多久,忽然,一整支烟被掷到地上,"是了,就是这样"像是终于下定了决心,主人的眉头不再紧锁,脸上也有了多日未见的笑容。

看过《邓小平》后这样的场景多次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邓小平,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的时候,在国民经济近乎崩溃的时候,准确地把握了时代主题和人民的愿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从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然他的丰功伟绩远不止这些,但我认为更加值得我们学习的不是这些结果,而是实现这些成就的过程,因为伟业已不能被复制,但是成就伟业的品质却可以被学习、发扬,并且一代代的传承。

我想每当邓小平做决策的时候,开头的场景都会被上演,并且不止一次,因为他不仅仅代表他自己,更肩负着整个中国、整个民族复兴的重任。虽然我能用文字描述出这样的场景,但我却不能用文字诉说出他的心理,我只能借助影片中的几个事件,试着揣摩这位伟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1977年7月21日邓小平恢复职位后,主动掌管科技和教育方面。当时,由于10年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知识分子被评为"臭老九"等诸多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使得知识分子不能伸手做事,又由于文革取消了高考制度,中国已经10年没有大学生了。可想而知,当时管理这两方面是多么艰难,但是邓小平力排万难,拨乱反正,推翻"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并及时恢复高考制度,重新点燃科技和教育的希望。

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邓小平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支持分田到户,支持大包干,温饱问题终于得以解决,中国人民富了。

1982年,邓小平接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就香港问题进行中英谈判,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办法解决香港问题,在香港主权问题上毫不退让,他强调:"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转余地"。终于在1997年我们成功收复香港。

还有很多事情我不能一一列举,但是在每一个决策背后无不体现出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这份忠诚与热爱支撑起他内心的坚毅--彷徨中的坚定,绝境后的重生。坚持正确的观点,有自己的思想,走适合自己的道路,永远热爱我们的党、祖国和人民,这是我向邓小平爷爷学到的最宝贵的财富。有感》

观极品飞车有感(精选好文)


一直很难理解“汽车,男人的情人”这句话,于我一个女人而言或也正常,来自不同思维的女人不见得参透男人的所有古怪行为。我始终费解一个问题:为什么有血有肉的人能对钢铁冷酷无情建造的机器抱有如此深的感情。直到现在观看了影片《极品飞车》,它在冥冥中似乎给了答案:它是男人的救赎。

当听到汽车发动机嗡嗡强劲的轰鸣,车轮告诉旋转后与地面紧密的交错摩擦,你似乎能感受到周围的大树似乎也连根拔起,混杂着尘土和草木飞屑直扑向你未来得及反应的鼻孔。

那种风驰电掣的速度,那种汽车引擎与你的心脏一同共鸣轰隆,那种你内心的高度紧张给予你前所未有的紧张刺激,不断挑逗着你的肾上腺素,让你莫名的感觉你就是世界上最棒的男人,你可以征服一切,再也不是那个名不见经传的平凡男士。

车子拓展了你面前的世界,它为你无形增加了高度,或许现实中你有点拖大多数人的后腿,这不打紧,她让你平添了自信,因为她象一双可以飞翔的翅膀,要飞多高就飞多高,要多远她也会带你遨游天际,那份自由,畅爽正如梅尔。吉普森在电影里里喊的“freedom”那样无所顾忌,随心所欲和袒露真实的自我。

瞧,在男人的心里,他们自己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那个,世界因他而铺展开来……然后不断延伸

于是当自己的铁杆兄弟因帮助自己被恶棍从背后撞击导致车子失控,连同车子一起车毁人亡,自己又含冤入狱,那种愤恨无助悲天恨地的情绪终于在刑满释放后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回应:参加恶棍的车赛,并战胜他,一来达成兄弟生前的愿望,二来教训下恶棍,为兄弟解恨,三者平衡下自己内心的悲苦,

用一种似乎很正义的汽车比赛来与敌人叫板,让恶棍知道自己驾御车子的厉害,即使进过号子,有了汽车我也是一只“霸天虎”。

戏剧性的是在比赛最后的胶着时段,当年兄弟被残害的一幕又出现了,车子推杯换盏,男人忽而在前,忽而在后,恶棍毅然一如既往拼命挤对,谁让男人那么强大,即使被赏金猎人折腾的死去活来,依然“阴魂不散”;

男人呢,内心想的是杀兄之仇,夺车之恨,几次三番差点命丧九泉,坚持到现在,终于逮住机会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旧仇新恨一起了却,于是男人价值底线不断冲撞着内心,报仇还是继续比赛?

这种对道德价值底线的思考很是发人深省,完全摈弃了以往美式电影里个人英雄主义的情节安排:即,人先犯我,我必犯人,于是最后一幕就非常顺理成章了,在恶棍欲毁他人自毁时,居然忘却比赛,掉转车头,居然把恶棍硬生生的救了出来,令人大跌眼镜,这也太虚了,道德君子?

说实话当时有点鄙夷这个男人,接下来当我看到他又抡起拳头朝恶棍的面部揍过去时,我会心的笑了,打得爽!内心也终于释然了,救恶棍似乎是对已故兄弟的救赎,打他更是对兄弟和自己的解恨和发泄!

当八卦的主持人反问“男人,你为证明自己是清白的,而让自己吃上几个月的牢饭值得吗?”,而我要说的是,这个答案几百年前有个叫林肯的总统给出了答案:我会自己主动踏入一个危机,以避免将来更大的危机!

男人与汽车的故事完满了,汽车害了男人,也成就了男人,也神不知鬼不觉的洗清了男人(明显在洗请男人这方面,逻辑实在太牵强),也救赎了男人的内心!如此,男人焉能不爱?我不再纠结了,男人有这样的情人提升他自信,带给他自由总也不算坏事。

观地球上的星星有感(精选好文)


这部印度影片《地球上的星星》是我在网上观看的,影片讲述了一位有读写障碍却满脑子奇思异想的八岁男孩伊桑,因为老师和父母的不理解,认为他是懒、调皮,不好学而被转到寄宿学校,因为学习上的困难一直受到嘲笑和打击,父母更是不能理解他,心灵一度受到蒙蔽,沉沦下去,幸好遇到一位同样有过读写障碍的老师给予他指导,关心和帮助,在提高他学习能力的同时发掘他画画的天赋,让他重拾自信,最终得到所有人的认可。

我是含着泪看完这部片子的,对我触动特别大,现实生活中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对照现实中自己对孩子的所作所为,真的感到惭愧和内疚,眼前又不禁浮现了这一幕:那天大儿子刚两周岁,为了给他庆生,我花了“大价钱”给他买了台合金的“大奔”,儿子高兴得不得了,这是他梦寐以求的玩具。抱着他吃饭睡觉,爱不释手。可就在第二天我看到这个面目全非的“大奔”,轮子外面的轮胎皮四个被扒了三个,还有前排的门也被他硬掰开了,还有底盘也被他拆得乱七八糟的……看着这“惨不能睹”的玩具,我气一下就上来了,把儿子叫到面前,严厉的呵斥他:“好好的玩具被你弄成这样了,你这个败家子,以后什么都不买给你了”儿子正要张嘴说什么……我抓起这个“废物”就像儿子砸去,“以后就不要玩了……”儿子哇的大哭起来,我更是来劲,拧起他就打“还哭还哭,弄坏东西还哭……”旁边的家人也都一个劲的说:“打得好,刚买的玩具就弄成这样了,哪有这么多钱买啊,不听话……”我印象中儿子这次哭得是最伤心的一次……晚上睡觉前,儿子搂着我的脖子很乖的说:“妈妈今天是我不对,我不应该把车子弄坏了,你可不可以再给我买一辆一模一样的……”我一听这话,气就不打一处来:“还想买,你真会想哈……”儿子委屈带着哭腔的说“妈妈,你别生气,我就是想再有一个,我就可以照着新的把车子修好,今天我玩的时候车子不知怎么不好走了,我看见人家店里的叔叔也是这样这样弄的,所以我也想试一下,结果我越弄越坏,越弄就越弄不好了……”说完就真的哭了……

是啊,当我们面对“不听话”的孩子时,更多的是指责、批评、甚至是打骂,迫于社会的种种压力,我们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理想中的那个“我”,总是按我们所谓的“模式”去教育孩子,完全忽略了孩子们的想法,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思维,当他做出让大人觉得是不正常的举动时,可能我们更多的是去纠正,而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他为什么有这样的举动,因为觉得太多的不正常而怀疑孩子的智商。所罗门群岛的人用咒语都能把大树砍倒,可想对于我们人来说恶语那是最致命的伤害呀。

大人已经没法改变答正确答案的思路,又怎么能去引导孩子有创新的思维呢?如果每位父母都能像影片中那位老师这样,认真的观察和了解我们的孩子,再加以正确的引导,世界上可能会多出更多像毕加索,达尔文,爱迪生……等等有着巨大影响的人物,这对我们人类来说是多么大的成就啊!

观永不磨灭的番号有感(精选好文)


《永不磨灭的番号》是一部反映抗日战争革命时期一帮忧国忧民,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的志士们经历种种磨难之后,聚在一起去扞卫民族尊严,保卫国家的故事。

番号--是对他们所有辛苦努力的证明,也是对所有生命的证明。

番号--是战争中逝者的尊严,生者的记忆。

那么鲜明的人物,那样强烈的感情,那段不忍回首的历史,震彻我的心扉。几度落泪,几度痛心,向着心灵的最深处我不断呐喊,回应我的却只是两行清泪。

故事的时间发生在抗战时期,一个硝烟弥漫的年代。主人公**县大队队长李大本事,是一个有些狡黠却一腔热情与赤诚农家汉子,他打仗时候经常不按常理出牌,时不时又耍点儿小聪明,不过他的队伍却在抗击日寇的战争中打出了名气。这支没有正规建制番号的八路军独立团在李大本事的带领下在一次次的战役中经历生死,心怀国家。这是一群幸存的人,每个人身上都肩负着不为人知的宿命,每个人后面都藏着一支消失了的部队或家族的隐情,因为看到太多生命的消逝,他们被迫活了下来。活下来,是为了证明,证明逝去生命的价值,证明他们曾经到世界上来过。独立团最终拼完了最后一滴血,完成了他们应尽的义务。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李大本事一定要一个番号,人都死了,番号还有意义吗?而当一个响当当的番号被叫响时,我明白了那是战士们的归属,是逝者的尊严,生者的记忆。

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陈峰让我几度为他流泪,为什么他要属于那个年代,空有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永远都是干净笔挺的军装,我知道那不仅仅是他外表的纤尘不染,那是他心里的洁净无垠,他就是这么干净的一个人,修竹藏铁,丰神玉立。他身上有多么干净,我知道他心里就有多么痛楚,如何来忍受曾经冰糖葫芦的吆喝声,转眼间到处成了断壁残垣,斑斑血迹?国破山河在,如今山河也不在了,被鬼子的刺刀,顶在心口上了,被惨遭荼毒的百姓尸体,凌迟了他的灵魂,悍不畏死最终给了他一个只属于他的名分,否则对他来说,也许活着,就是一种罪过,何当他曾经咬着后槽牙,一字一坑的说出那句――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投笔只为雪耻辱,横戈原不为封侯",这是明末将领袁崇焕的诗,仿佛是专为陈锋而写,这是历史赠与他,最动听的歌。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洛!却归来,再续**游,骑黄鹤。

天,仿佛更灰了。眼前是一片混沌的颜色,红的血,黑的烟,一片片白色的布那样刺眼。我们的战友,我们朝夕相伴的人,被黄土埋没着,被白布覆盖着,那是怎样的坚韧才能平复心中的撕心裂肺的痛。我忍住眼泪,眼眶中充盈着泪水,终究抑制不住。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山河,一片狼藉,为什么。

不!这不是中国!我们的国家是强大的,不是任蹂躏的。没有国何谈家,那段历史虽然逝去了,但满腔热血并不只属于那个年代的人们。不管身在何方,赤子之心永远心怀国家。艾青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有感》

观我的父亲母亲有感(精选好文)


电视剧《我的父亲母亲》虽然是一部以爱情和亲情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但从主人公的经历来看,我读到的不只是这些,更触动我的是一个青年怎样去面对自己的人生和前途,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如何做出最恰当的选择。

剧中令我感动和思考的有这样两处,首先作为知青的陈志在是否和农村姑娘张翠花结婚时就面临了人生当中一项艰难的抉择,特别是在上大学时遇到了另外一个心仪的女孩后,但面对翠花炽热的感情和照顾病重父亲的那份恩情,他犹豫不定,痛苦不堪。最后还是母亲的一句话提醒了他:在这个世界上爱情是很重要的,但比爱情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良心。在这样的善意劝说下,年轻的知识分子陈志选择了和农村姑娘翠花结婚,并一直践诺着对翠花不离不弃的誓言。

也许有人可能会说在婚姻自由还没有真正完全进入人们意识的时候,这样的婚姻也是没有什么不能理解的,但是,在那样的年代知青跟农村姑娘结婚,返城后抛妻弃子的也是大有人在的,所以不能用人们对婚姻自由的理解程度来解释知识青年对农村姑娘不离不弃的原因,而更多的应该是从感情是可以培养的,维系这种感情的更多的是一个人的良心和责任心这方面来加以理解,正如陈母所说"爱情是很重要的,但比爱情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良心"。而陈志恰是凭着一个人的良心和知识分子的良知来维持和经营着这样一份开始不是很尽如人意的婚姻。

《我的父亲母亲》另外一处的情节更是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主人公的做法也许能为我和大多数年轻人现在所面临的困惑找到一个正确的解法。陈志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农村中学教书,他喜欢清静,而且平时可以写写作,这是他的理想,但作为第一个回到农村的大学生,公社书记坚决不同意他的选择,一定要他在公社中当干部,走仕途。迫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他最后不得不选择在公社中当一个小小的办事员,虽然偶尔也会写点小文章,但更多的是把手头的工作做好,就这么踏踏实实地干,由于做事认真负责,工作能力突出,一直被领导看好,级级攀升,即使是这样他依然觉得他的理想是当老师和写作。

人生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却依然要做什么,就像剧中翠花劝说陈志的一样:人不能只为自己而活着。在我们这个年代可选择的东西就更多了,包括职业,现在很多年轻人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大多数都会选择跳槽,很少有人会坚守下来,踏踏实实地干下去,然后慢慢去培养自己的兴趣,慢慢去发现工作的乐趣。或许不应该强求大家都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但至少在你还没有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之前,能静下心来把自己手头上的工作做好,也算是对自己和交给自己工作的人负责。人在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也许不是对工作是否感兴趣,而是对工作是否负责任。

作为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传达给人们的往往都是一些积极向上的内容,《我的父亲母亲》剧中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但对于现阶段我所能深深理解和思考的主要也就这些。虽然所处的年代不一样,我们现在这个年代更崇尚自由和个性,但我们依然在承受着来自自然、人类社会乃至自身的种种束缚,我们不得不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我们需要有为理想献身的精神,但我们更需要有承认现实的残酷而坚强活下去的勇气。在不忘理想的情况下,踏踏实实做好手头的一切事,就像主人公陈志说的那样:心怀梦想,现实地活着。有感》

观陆犯焉识有感(精选好文)


曾经不止一次的说起文学和电影的关系,这次的《归来》和《陆犯焉识》非常典型,让我忍不住多唠叨一些。

无论电影还是原着在各自领域中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都各自体现了自己艺术形式最大的特点和优势。虽然基于同一个故事,但不同的侧重和叙述让他们彼此迥异却又精神想通。

原着《陆犯焉识》整个侧重点在于陆焉识,这个华丽又悲催的知识分子。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从桀骜不驯的贵公子一路颠沛折磨,最终孤苦老去终成时代碾压下的一点尘泥。这个人物的转变与进化是整部作品的核心,包括他个人对妻子冯婉喻的爱,从勉强到挚爱。这一系列人物转变的背后又折射出整个大时代的悲怆,苍凉也深刻。

但个人感情并不是原着最主要的亮点,只是诸多亮点中的一个。主人翁在大漠经历前后状态的对比,对亲情,对爱情,对个人价值观着眼点的改变才是全书的核心亮点。

如果我们是张艺谋,我们来改变这部小说会怎么做呢?我想绝大多数被原着感动的朋友都会选择照搬核心,将陆焉识这个人物作为核心,以他的经历为全片线索,力图做出一部长跨度反映历史长片。

举个类似的例子,《霸王别姬》就是这样的路线,几乎完全照搬了原着小说的流程线索,在中国最好编剧芦苇先生的打磨下做成一部不朽名作。很多原着迷也希望张艺谋用同样的方式去操作《陆犯焉识》,但他们犯了一个错误,忽视了电影艺术的特性。归根到底,电影是画面的艺术,《霸王别姬》以京剧伶人为线索这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可呈现性,加上张国荣出神入化的演出,不仅陈蝶衣这个人物就连京剧的魅力也借电影大放异彩。换言之,即使抛开《霸王别姬》中时代对人物的塑造与影响,单看京剧这一块也足以引人眼球。而《陆犯焉识》没有这样的条件,主人翁在特别也是旧时代走过来的知识分子,类似的人物与历史悲剧在无数同类人身上重演过。严歌苓也是在借陆焉识这一个人物抒吐对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情结。而《霸王别姬》的程蝶衣不仅具有绚烂的呈现性还有独一无二的特殊性,所以影片紧紧围绕他个人就没有问题,既是以小见大的展现时代悲怆,也是华丽苍凉的个人传记。

而《陆犯焉识》没有《霸王别姬》独特的优势,陆焉识没有程蝶衣的独一无二,小说本身已是借这个人物以小见大,电影作为更浓缩的艺术,就是要以小小见大!

所以我们看到了现在电影,只截取了归家这一段,整个作品的侧重点也从陆焉识变成了冯婉喻,她的行动是推动影片前进的力量。那是否这样就违背原着了呢?我认为是否定的。一个改编作品的好坏不在于它与原着有多少异同,而在于它们的精神内核是否相同高度。

从影片一开始陆焉识逃跑回家与冯婉喻在火车站见面,到冯婉喻后来失忆,陆焉识种种努力与痛苦,还有女儿的极左与改变。同样深深的表现着那个时代对人物的影响,虽没有原着的跨度与丰富,但通过无数的细节一样达到了同样效果。而且将焦点集中也利于发挥张艺谋的风格和特点,细腻的展现与叙事加上两位演员出色演出,将这”小小“发挥到了极致,也让我们见到了大大的”大“!

所以我认为《归来》对原着的改编是非常成功的,也是优秀小说改编成优秀电影的经典范例!

观百年乡情有感(精选好文)


20xx年,正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周年整,势必会引起民族性的群体回忆,而播出的《百年乡情》正是讲述了一百年来的德比郡小村中鲜活多样的人物故事,以回忆为线索,展现英伦乡村特色的百年风情画卷。

影视开头,满面沟壑的老人波特带着孩子般淘气兴奋的眼神,从紧紧怀抱的包中拿出一张张旧照片,将百年乡情娓娓道来。百年时光倏忽而逝,红颜白发,战士枯骨,曾经生活的小村,曾经爱恋的女孩,曾经尊敬的人,曾经惊心和怦然的经历都被时光掩埋,“时光已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

二十世纪初,一战前夕,剧变前夜,老旧森严的等级制度根基破败,频临倒塌,新旧思想在此刻展开拉锯战,冲突之中闪耀着民主平等自由的火花,没落贵族惨淡经营,竭力维持体面的上流生活,靠土地牧场为生的农民依旧艰辛干活维持基本生活,工人阶级队伍日益壮大,女性正逐渐摆脱传统男权制度的束缚,在英国社会中扮演着愈加吃重的角色。

广袤的牧场,阴沉的天空,泥泞的道路,简陋的房屋,这些勾勒出英国农民当时的生存处境,而新来到小村的牧师女儿Martha·Lane的出现,却调和了剧中的清冷。美丽青春的脸庞,笑颜明朗,落落大方,说着新奇的事物和想法,她不同于庄园小姐的傲慢冷艳、高高在上,也不同于农家妇女和女孩的羞赧或朴素,她的与众不同在于她是经历了新思想洗礼的传教士,主张不分等级待人和民主、平等、自由。她努力担任当地女性的领头人,带领她们争取民主平等自由独立,为此承受误解仍四处奔走呼号,她给小村传递而出的其实是外面世界的讯息与变化。

波特的哥哥Joe为获得自由选择去当兵,却被始料未及的惨烈战事造成身心创伤,仍是个因逃兵而枪决的下场。

波特的父亲John,为过去所累,用酒精麻痹自己,喝酒打老婆打小孩还不好好干活,让穷的叮当响的家每况愈下。一直被村里人所鄙视。

妻子Grace坚韧地守护着两个儿子和丈夫,保护儿子躲避丈夫的暴力,一心要让儿子Joe远离丈夫获得自由之身,不曾想却换得如此结局,痛心疾首却以坚强内心支撑着这个家庭,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中挺身站立绝不倒下,进工厂制鞋赚钱补贴家用,慢慢撑起了整个家庭。

教会波特用相机看世界,真实记录并坚守人生的Eyre老师因不愿杀人而以良心为由拒绝参军,因此带来牢狱之灾,这位优秀的灵魂导师因“懦夫之名”被村民唾弃和孤立。

Ijudgepeoplebywhattheymightbe,—notare,norwillbe.——RobertBrowning

Eyre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的这句话正是他心中所想,是他期望他人评断自己时应遵循的原则。

波特的童年生活因哥哥被枪决而结束,曾经的仰望和依靠已不在,少年波特开始承担起属于他的家庭重担。

老人回忆往事时,说哥哥临走前让他照顾好家人。采访者问道,Didthismakeyoufeelresponsible?老人脸上闪过一丝难过。真叫人心疼。

第一季结尾,一战结束,137名参军的青壮年,归来时只有伤痕累累的25人,小村的纪念碑静静地矗立着,而纪念碑上的名字并不能让逝者安息,让生者不再悲痛。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