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参加生日聚会或者公司年会的时候。从这些事情获得了深刻的感触后就可以写篇感言,感言让每一次挥手都更加持久,感言怎么写才能让人眼前一亮呢?下面由栏目小编给大家来分享记者节活动的心得体会,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活动范文 > 活动心得 > 导航 > 记者节活动的心得体会精选10篇

记者节活动的心得体会精选10篇

2023-02-27

记者节活动心得体会。

当我们参加生日聚会或者公司年会的时候。从这些事情获得了深刻的感触后就可以写篇感言,感言让每一次挥手都更加持久,感言怎么写才能让人眼前一亮呢?下面由栏目小编给大家来分享记者节活动的心得体会,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记者节活动的心得体会【篇1】

时光如梭,转眼间又到了金色铺满山野、硕果累累的季节。我们在宣传系统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中迎来了第十二个记者节。

今天在这里,说说我对记者这个崇高职业的敬仰之情和对下基层采访活动的感慨。

20xx年4月,我有幸参加市委宣传部组织的“非典期间基层采访组”到朱阳、五亩、苏村、尹庄等乡镇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基层采访活动,距现在算起来已经整整八年了,可是,过去的事情却历历在目。

八年中,我从记者到编辑,从下基层到固守阵地,虽然寸步不离新闻这两个字,但是,差距可想而知。有时我也想:如今山区群众的变化如何?他们现在的生活怎么样?抽空能重回故里,听听犁牛河的水声;看看紫石沟的风景;闻闻梁庄烟叶淡淡的清香;望一眼闫家沱郁郁葱葱的中华杜仲那该多好。

从新闻里,听我们的一线记者发来报道说:朱阳不再是种烟叶、栽杜仲、发展香菇、生产紫石砚。他们发现另一支柱产业——栽核桃,而且生产的核桃在全国是挂上号的名牌产品。到了秋天,革命老区朱阳的每一个山疙瘩都是核桃的天下。

记者节活动的心得体会【篇2】

3月12日是植树节,可是今天,我们提前植树了!

我和各位小记者、童子军们一起来到森马文化瓯柑园,那里风景优美,许多棵绿油油的瓯柑树聚在一起,给这座高山编织了一件深绿色的外衣,漂亮极了!

首先,老师让我们在大厅品尝瓯柑,随便参观参观瓯柑产品。

休息完后,我们便开始种树啦!我和游佳林、叶芷一组,我们选了三棵“葡萄柚”,便开始种。我们先挖土,挖了一个坑把小树苗放进去。再埋土,埋的时候要注意一件事:每棵小树都有一个分叉枝,埋土时千万不要超过分叉点哦!接下来就是浇水了,幸亏游佳林事先准备了水,否则我们就得下去辛苦地打水。我提起水桶和游佳林一起浇水。开始,我们给小树只倒了一点点,生怕把它淹死,农民伯伯说可以多浇点儿,这下,我们可来劲了,疯狂地浇、疯狂地倒,居然还看见了一条蚯蚓!真希望小树能快快长大,结出葡萄柚给我们品尝。

后来,我们便去摘瓯柑啦!这里的瓯柑一个个都熟透了,看着就知道里面的果实有多酸、多甜。于是我就费尽力气去摘那些又大又好的瓯柑,害我除了一身汗。不过,为了这些美味的瓯柑,我倒是心甘情愿哦!嘿嘿!

临走时,我想,我要像小树苗一样茁壮成长哦!

记者节活动的心得体会【篇3】

3月12日是植树节,我参加了万华城小记者的植树造林活动。那天早晨,我们小记者团的成员迎着春风向万华城的后山走去,山坡上有许多白色的圆点,这就是我们植树的地方。

来到沉寂的山坡旁,大家四散开来,有的拿铁锹挖树坑,有的运树苗,还有的提水,山上、山下、水车旁到处都是小记者的身影,到处都是欢快的笑声。当我把小树苗领来时,家长已经把树坑挖好了。我马上把小树苗放进挖好的树坑里。我两手握着铁锹为小树填土,可我的力气太小了,怎么铲,土也不到锹里去,累得我气喘吁吁,好半天才铲了一点儿土。没办法,我只好用手搬土,尽力为小树培土,小树终于挺直了身子。我又连忙给小树浇水,小树一边高兴地喝着水,一边在风中摇晃着身子,好像在对我点头呢!

我擦着额头的汗,举目四望。哎,好快呀,山坡上一棵棵小树苗笔直地站着整齐的队伍,正等着我检阅呢!我高兴极了。

我的第一个植树节过得真快乐,我多么希望小树苗和我一起快乐地成长,多为荆门的美丽添新装。

记者节活动的心得体会【篇4】

"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到了,今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参加了由焦作日报社和市林业局联合举办的植树活动,种下了爱心树。

9时,小记者们已排成整齐的队伍,手拿铁锨、提着小桶,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简短的仪式过后,植树活动正式开始,同学们有的用铁锨挖坑,有的手扶小树苗,有的给小树苗浇水,有的给小树苗培土,个个干得热火朝天。

有的小记者说:“这是我第一次植树,看到自己种下的小树苗非常高兴。我以后每年都会来看我种的小树,关注它的成长!”看到他们高兴的样子,我仿佛看到了小时候自己植树的情景,你栽树,我浇水,大家对自己的小树苗呵护百倍。随着年龄的长大,这样的植树活动已经很久没有参加过了,这一次和小记者们一起体验植树活动,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在回学校的路上,我想到了曾经在书上看到的一句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近几年,由于我们人类乱砍滥伐,许多树小时候就夭折了,大自然中的绿色也越来越少,造成许多小鸟没有了栖息地,我们的环境也越来越差!我们希望能用我们的微薄之力为大自然增添一抹绿色。

在这个植树节,我们不仅亲手种下了我们的爱心树,更重要的是我们收获了成长"

记者节活动的心得体会【篇5】

3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植树节,今年的植树节是一个阳光普照的星期六。就在这个星期六我参加了杭州小记者网举办主题为“绿色踏春,为杭添绿”的植树节活动。这个星期六,我乘坐杭州小记者网准备的车来到广厦天都城的天都公园。

一下车,我们就踏着春的脚步,闻着春的气息来到种树的地点。只见路中间停着一辆三轮车,上面放着许多铁锹和几个水桶。我们每个同学都拿了一把铁锹或水桶,选好满意的树,找了一个好位置把树苗放进去,用铁锹一锹接一锹用土把树苗的根埋好。最后把绳子解开,一棵茁壮向上的小树苗栽好了,我急急忙忙地找来一个桶,接上水,让“口渴”的小树苗喝上水。小树苗种好以后,我们每个同学都发到一张纸,在上面画自已的树苗。虽然,我在以前植树节种下了花儿,但已前的每个“植树节”都没有今年的“植树节”过得意义非凡。

记者节活动的心得体会【篇6】

人,总要有良知,做记者的,更当如此!

一辈子做记者,终身无悔!因为,我爱这个职业——就像我国著名记者——新华社高级记者戴煌,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也多次聆听过他老人家的教诲。他一辈子都在做记者,七八十高龄了,还在倾听百姓声音,为他们鼓与呼。

当然,我更感谢我的领导李秀平,她虽然是位女同志,却是铁肩担道义,是杂志社的编辑、记者的保护神,是我们杂志社和我们每个人的的灵魂,这样的领导,没有部下不爱她的。

还有,感谢那些被批评的人,虽然被批评了,虽然因为被批评会觉得心里不舒服,但还是能够担当,能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呈现出大海般的心胸。

正如11月6日出版的人民日报评论版摘录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在总局党校2015年秋季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所说得那样:决不能视“监督”为麻烦,决不能错误地认为“提意见就是唱反调”,决不能以“维护团结”的名义压制批评监督甚至对批评监督搞打击报复。对党员干部而言,能够容忍批评,才是真正的胸襟;能够接受监督,才是真正的自信;能够从谏如流,才是真正的智慧。闻过则喜,择善而从,才能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自己不是最好的记者,但我敢说,我是讲良知的记者,一个不会出卖自己灵魂的记者!

记者节活动的心得体会【篇7】

3月12日是植树节,为了让城市更绿,也为了让天空更蓝,我们台州晚报小记者在市民广场举行了一次植树活动。

到了市民广场,有来自不同学校的同学都聚在一起,举行了有关植树的一个互动。之后,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指定的植树地点,大家自由地组合,三个一

群,五个一伙儿,热火朝天、干劲十足地干了起来。我、徐安、李彧三个人也分别取来了铲子和水桶准备植树,我想:“植树太容易了,不就是挖个坑,把树苗栽在

坑里,再把土刨回去,浇上一桶水就完事了吗?别说是一棵小树,就是让我栽两棵、三棵也没问题。”说干就干,我立即挽起袖子,一把拿起铲子,猛得插进沙土

里,脚踩在铲子上,用力一压,再握着铲子的柄上,使出全身吃奶的劲儿往上抬,想把沙土铲上来,可怎么也抬不上来,我只好把铲子向上提一点,才费劲地抬起铲

子,把铲起的沙土倒在坑的四周,我们就这样轮流地、反反复复地铲土,干得我们满头大汗,通过我们的齐心协力,终于挖好了一个很深的大坑。啊!好累呀!我不

禁想:“原来植树也不容易呀,以前看别人铲土时多么轻松,可现在自已做起来多费劲啊。”接下来就是栽树苗了,我们把树苗搬进大坑里,然后把它竖直,徐安负

责扶着小树,我和李彧弯着身子用铲子把刚才挖出的土往坑里铲,填满整个坑,并用脚踩实,希望小树苗能在土壤里扎好根。最后,当然是浇水啰!我们三个人提着

水桶跑到不远处的喷水池里打来一桶水,小心谨慎地把水浇在小树的四周,一切完工之后,我们站在小树下,挂上我们精心制作的小卡片“请爱护树木,树是人类的

朋友……”看着一排排整齐的樱花树,我想:将来这些树长大了,开花了,市民广场一定会成花的海洋,花的世界。风吹着小树苗的枝干,枝干摇摇摆摆,仿佛向我

招手,说:“谢谢!”凝视小树,我似乎看见小树开出了淡粉色的花,许多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

小树啊!小树!我要和你一起茁壮成长!

记者节活动的心得体会【篇8】

今天阳光明媚,我们瓯网小记者和童子军一起进发——森马万客丰瓯柑园去参加瓯网小记者第五届植树节活动,为了还给人类一片蔚蓝的天空,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植树节,小记者我们在行动。

万客丰瓯柑园坐落于泽雅水库边,四周都是树林。这里,空气清新,风景优美。树是绿的,花儿是万紫千红的,天是蓝的,水是清澈碧绿的,好像给瓯柑园绣上了无边的锦缎。

到了瓯柑园,开始我们的“植树四步曲”。进入瓯柑园内,仿佛置身于绿的海洋,这里有许许多多的柑橘品种,据这里的老师讲,有一百多种呢!树上挂满了红红的瓯柑,令我们垂涎欲滴。有小巧玲珑的葡萄柚,有酷似柚子的瓯柑柚,还有一种体型较大的霸王柑,它们大小不一,味道不同,真是各有千秋。

上了山,拿了工具,领了柑橘柚树苗,植树活动正式开始,首先要挖一个坑,别说挖坑简单,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的孩子连锄头都举不起来,现在才体会到了农民伯伯的辛苦了。正当我犹豫怎么挖坑时,发现其他同学,有的已经挖好了坑,有的在浇水,有的在埋树,有的已经种好了树了,我不甘示弱,顿时来了劲儿:“俺老汪有通天通地的本事,难道还怕栽不来一颗小小的树苗不成”。我使出平身最大的力气,“一,二,三…”几锄下来,我眼冒金星,全身上下都是泥土,像一只刚刚在坑里打滚儿的小猪仔。

终于挖好了坑,浇上适当的水,小心翼翼的把树苗的根部放进土坑里,然后把土回填到坑里并保持树苗竖直,再用脚把土踩实,再浇上水,这样一颗树就种好了。

俗话说有付出就有收获,现在是我们免费品尝瓯柑的时间了,瓯柑那甜美的汁水是我们这些小吃货招架不住的,我们纷纷奔向果园,那一个个瓯柑像小灯笼一样挂在枝头。我选了一个大的,颜色漂亮的,摘下来,放进嘴里,味道美极了,刚才的疲劳也随之烟消云散,尽情享受着这收获的喜悦。

为了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生态环境,人人种一棵树,一起对抗土地沙化。虽然我们的力量微不足道,我相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明天的天定会更蔚蓝,水会更清澈,空气会更清新。植树节,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记者节活动的心得体会【篇9】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对记者这一职业的最好写照。

记者有自己的节日,足以说明记者这一职业的重要性和其本身所拥有的特殊性。什么是记者,有人解释说,记者是从事信息采集和新闻报道工作的人,属职业的一种。记者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代替广大的民众前往事情发生的现场,或是接触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并将事情的真相及其代表的意义,透过报导呈现于大众媒体之上,协助媒体达成守望、教育、讨论、娱乐等功能。正是拥有阅听人赋予的权力,所以记者也被冠以“无冕之王”的雅称。

作为一名记者,不但但是要记录和报道新闻事件,更重要的是要将新闻事件的真相客观公证地呈现于广大民众眼前。记者不仅要将讴歌时代、反映进步,给民众以信心,更要鞭挞丑恶,给民众以公正。记者不仅仅要充当党和政府的喉舌,更要当好民众意愿有代言人,正是如此,记者才有了自己的地位和作用。由此而言,记者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责任。当我们把记者当作一种职业来作时,我们只能充当一个很好的传声筒,当我们把记者当作一种责任来对待时,那么记者这一职业的真正意义才能得到体现。当下,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群,面对现实。作为记者更应该思考我们身上担负的责任,更应该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去做才能不愧于“记者”这一神圣的称呼,更应该明了当下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我们的职业更加令人尊敬!

十一月八日,是记者的节日,当我们过节的时候,不仅要快乐,更应该有更多的思考。

祝自己和所有记者节日快乐!!!

记者节活动的心得体会【篇10】

一如阳光每天倾照大地,种子蛰伏发芽,秋风春雨冬雪夏花,而我们一如既往行进在赶赴新闻的路上。第17个记者节到来之时,我们在这里为全市新闻工作者送上一份虔诚问候和暖暖祝愿。

或许此时,我们比任何时候更能深刻领悟新闻的含义,更加体会媒体的责任,更应对当下和未来满盈信心。

上述这一番感言,基于面对新兴媒体强势崛起和挑战。在推进传统媒体融合、多元、转型发展的探索中,我们可能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清醒。这种智慧和清醒,或可有助于我们作出正确的路径判断和应对选择。

我们应当清醒,“转型”不是“转行”。在一片“转型”声中,传统媒体究竟如何“转”,往哪里“转”,怎么“转”?“型”在何方?有无“定型”?很多传统媒体因此自乱阵脚,把自己“转晕”了。我们需要清醒地知道,传统媒体“转型”,绝不是“转行”,再怎么“转”,“本色”不能变,“底色”不能丢。传统媒体的转型,是基于“新闻”和“媒体”的发展与做强,是以互联网思维,因时而变、顺势而为、谋势而动,创新理念、创新手段,提升传播力、扩大影响力,把传统媒体办好、办活、办出水平、办出效益。

我们应当明白,效益兼顾原则。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媒体的“双臂”。断其任何一“臂”,都会丧失元气。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无法“两全”之时,我们的选择永远只有唯一。在新媒体建设初期,注定了只有投入而没有产出。但新媒体从诞生的那天起,其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就已经产生着社会效应。这种良好的社会效应,反过来助推着经济效益的孕育。所以,即便新媒体只有社会效益,还是要毫不犹疑地推进,因为这是我们必须扛起的责任。

我们应当知道,今天的布局关乎明天的“起跳”。今天的谋变布局,都是为了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石。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一针见效”、“立竿见影”的事情几乎没有,不能因为见效周期长而忽视、不为。今天的谋划,或许需要在三、五年后才能见到效益。新媒体建设正是如此。每一项工程,都有建设周期,新媒体也不会例外。当然,新媒体的“蛋糕”再诱人,毕竟远水难解近渴。关键还是要把握当前,过好当下,解决当务之急。所以,必须一手抓新媒体建设,一手抓办好传统媒体;提升新媒体造血功能,推进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强力融合。只有过好当下,方能行稳致远。

从媒体和新闻的发端追溯,以时间为经纬的长河里,媒体的演变只是“载体”发生的多元。正如,在纸媒之后,广播、电视媒体相继出现一样,想必彼时,面对广播和电视这样的“新媒体”强势崛起,纸媒也曾经有过被挑战的担忧。今天的微博、微信、客户端、手机报、网站等新媒体不过是基于“互联网载体”而诞生的媒体新成员而已。新媒体历来不是“天外来客”,也非“洪水猛兽”,更非“增值造血”的“灵丹妙药”,恐怕也不是要取代传统媒体一跃成为“老大”。显然,今天的媒体格局,不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巅峰对决”,也谈不上话语权、主导权的“争夺”。媒体种类的推陈出新,既是自然规律,也是生产力和传播手段不断发展进步的必然。因此,面对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传统媒体有危机感属于正常反应,但不应也不必过度反应。

传统媒体的权威、公信力和政治优势,是新兴媒体所无法企及,难望其项背。而新兴媒体的鲜活、极速、便携、无空白覆盖,也正是它们崛起的资本。无数事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这样一个规律:不论一个话题或者事件如何凭借新媒体发酵,再怎么掀起网络舆论的惊涛骇浪,但最终,总是需要传统媒体站出来,以“老大”的权威身份对其作出终结。这一现象,给出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走向的大致规律性判断:它们终将融合,并汇聚成为一体。

归结到话题的本源,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互激荡、融合的伟大时代,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壮大社会主流舆论,决不仅仅是传统媒体的一肩独挑,而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共同坚守。由此,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将更为繁重。

面对新兴媒体的强势崛起,传统媒体应当有足够的自信和耐力。应当清晰地传递这样一个认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间不是竞争关系,但它们之间的确存在并需要互相审视和彼此认同,接下来发生的可能就是拥抱、融合。这大约只是时间问题。对于传统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而言,最为紧迫的,或许是需要进一步提升驾驭新媒体、善用新媒体、融合新媒体的本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