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机关询问的陈述性文件,当我们要向领导汇报工作时。我们需要做好写报告的准备,写起报告你是否也是毫无头绪?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篇介绍“幼儿园课题结题报告”的文章,以下是我所学到的一些知识和技能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活动范文 > 活动范文 > 导航 > [荐]幼儿园课题结题报告集锦(9篇)

幼儿园课题结题报告

2024-03-16

[荐]幼儿园课题结题报告集锦(9篇)。

报告,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机关询问的陈述性文件,当我们要向领导汇报工作时。我们需要做好写报告的准备,写起报告你是否也是毫无头绪?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篇介绍“幼儿园课题结题报告”的文章,以下是我所学到的一些知识和技能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幼儿园课题结题报告 篇1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认为历史学习的真正意义是通过历史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历史,逐步学会认识和评价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以史为鉴,对当今的社会问题能够进行思考和研究。然而,史料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素,是历史研究与教学的基石。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点。新教材更加注重对史料的选择和使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适当地补充一些典型的史料,才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才能使历史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实践证明运用史料,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思考,是历史教学的有效方法。在历史课堂中更灵活,更科学,更恰当地运用史料,是优化历史教学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需要我们历史教师长期实践深入探究的课题。

运用史料展开教学既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正确选择,也是历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最大特色。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如何鉴别史料,选择史料,分析史料是我们历史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我们历史教师比较困惑的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史料教学中教师必须面对的这些问题,无疑是我研究此次小课题的着眼点与用力点。

新教材更加注重对史料的选择和使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适当地补充一些典型的史料,才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才能使历史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传播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通过史料,学生更容易了解和理解历史,提高对历史的理解与认识,促进自身思维水平的发展。

2、研究意义:

实践证明:近年高考中,史料入题的现象很普遍。通过史料教学,能够使学生提高史料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及说明观点的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联系所学知识,培养其理解、概括、比较、分析及文字表达能力,对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大有裨益。

1.对我所教授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的问卷调查与情况分析;

2.研究探讨史料教学对历史教师、高中学生及测试的作用;

3.探索了史料搜集与积累,选择与运用的方法及策略;

4.对史料教学进行了教学实践,并形成了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

5.形成了对史料教学的深层次、多角度的认识并撰写了相关的论文。

1.问卷调查法:

对我校高三文科班的学生进行了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的问卷调查并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史料在学生们历史学习过程中的运用情况,以便为后面的研究提供依据。

2.文献法:

通过阅读有关史料教学的文献资料,对相关材料进行搜集、分析、归纳和总结,形成自己对史料教学的独特认识和观点;并撰写出了相关的随笔、论文和教学设计。

3.案例分析法:

通过自己对史料教学的认识和分析,自己亲身实践于史料教学,形成了教学案例。我对这些教学案例进行了具体分析,总结出了自身的长处和不足。

我对我所任教的高三年级文科班的学生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做为即将参加高考的文科学生,其中大部分人对史料的含义、概念都不是很清楚;甚至有个别学生认为史料就等同于史实;还有大部分学生对史料阅读不感兴趣,这使得学生们的历史学习的视野得不到长期的开拓,也是学生们在考试中主观性试题失分率极高的重要原因;但是大部分学生希望史料能走进我们的历史课堂,积少成多逐步提高他们的历史学习能力;他们普遍希望历史老师能够教授给他们解读史料的技巧和方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通过这次调查研究我看到了中学历史课堂中史料教学的缺失,不仅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也不利于高中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视野的开拓。

在做此课题的过程当中,我参加了西安市中小学及幼儿园的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增加了专业知识的学习。我在网络上也阅读了大量的相关资料,比如:《史料在中学历史课堂中的运用》《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中的作用》等等。同时我在工作之余也阅读了许多相关书籍,比如:《有效备课》、《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说课磨课观摩课的理念与实践策略》及《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刊物。通过这些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使我的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都获得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这一年当中我围绕史料教学写了五篇随笔、两篇论文、两篇教学设计等等,使我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我做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始终认为教学理论的研究是为我们的教学实践而服务的,而非纯粹的理论研究。在做小课题的过程当中,我一面对史料教学的认识不断地深化,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一面将这些认识渗透到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在小课题的研究过程当中,我设计了两篇教学设计,我根据本校的学情将史料教学的理念和原则深入到我们的课堂实践当中。这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各项能力,在课堂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针对学生在问卷调查中的困惑,例如:就如何解答试题中的主观性试题,我对此进行了专项总结。这不仅使学生们的困惑得到了解决,也积累了我的教学经验,提高了我自身的理论研究水平。

在这个阶段的.教学实践为我在后面的结题报告和论文的撰写准备素材。

通过此次小课题的研究,我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

1.为我今后的课题研究积累了经验。

此次小课题是我人生当中做的第一次课题研究,由于没有任何经验,从一片空白到逐步积累。我从一个连博客都不会开的人到发表博文二十五篇,我自己都很惊讶自己的“成就”。由于自己的理论水平还很有限,此次研究可以说是一边学一边用一边总结,属于摸着石头过河,我经历了积少成多的过程。虽然我的理论研究水平不高,但是我在这一年中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和理论,为我20XX年的小课题研究积累了经验,准备了条件。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及调查情况分析,我认识到了目前我们中学历史课堂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并且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刻不容缓。在小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通过学习、实践、反思、总结,积少成多,逐渐地成长。这些理论成果一直指引着我的教学方向,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此次小课题研究,逼迫着我在业余时间不断地学习和阅读。通过这样的方式,使我的专业知识水平大大提高。我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和总结不足的过程。这不仅拓展了我的视野,使我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而且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这些都对我以后的教学和理论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在此次小课题研究过程当中我认为还有以下几点不足:

1.由于理论水平有限,所以在分析问题时深度不够,难以深入问题的本质,这一点有待于我今后进一步提高。

2.理论的东西呈现过多,深入教学实践及关注教师和学生本身的东西较少,这是我以后需要加以改进的。

3.由于科研能力有限、人手有限、经验不足,在研究的过程当中还是感觉到时间仓促,获得的成果有限。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过程中,我会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和善于学习的习惯。今后我要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级各类培训,同时在教学中多教研、多反思、多总结,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都能够得到提高。

幼儿园课题结题报告 篇2

一、课题背景

阅读是一项获得信息、传播信息、增加知识的活动。阅读得越多,人的能力及适应性也越强。早期阅读并不在于单纯发展孩子的阅读能力,而更在乎启蒙阅读意识,让孩子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各种信息,形成阅读的概念,即要看、要听、要读、通过养成性教育,有力的推动今后的学习。研究表明,3—8岁是人的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儿童需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形成阅读的能力,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尽管他们不识字,但他们能够自己与书对话,成为自主的阅读者。因此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认真培养孩子的早期阅读习惯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问题的提出

我们知道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期,抓好这个时期幼儿早期阅读的培养对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和顺利地完成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过渡,对进入小学学习书面语言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幼儿早期阅读水平,探讨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特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三、概念的界定

我们研究的早期阅读是指在幼儿阶段,以图画读物为主要附加文字作品的阅读材料,从幼儿兴趣入手,在看、听、说的阅读过程中、萌发幼儿热爱图书的情感,引起幼儿阅读识字的愿望,养成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幼儿的阅读经验,提高幼儿观察、想象、思维、表达能力,为幼儿入学正式学习书面语言作准备的一种寓教于乐的语言活动。

四、理论依据

1、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对大千世界非常好奇,总想知道它们之间存在的原因和之间的关系,说明这时期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近年来许多相关研究显示:3—8岁是孩子自主性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孩子的语言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文字将与孩子的思维能力相互串联并在生活中发生作用。他们开始认识符号、声音、与意义的关联性,学习如何看待一张纸、一本书、一则新的知识,也尝试用自己所学的语言解释所见的世界,进而自我展现。

2、陈鹤琴的课程理论思想理论,陈鹤琴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论、方法论、目标论,十五条主张,十七条原则,四个教学步骤,五指教学内容等。

3、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充分考虑到不同幼儿的发展差异,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并且有相应的材料提出和指导策略,通过互助式学习及过程评价,支持引导和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和提高。

五、研究目标

1、了解幼儿早期阅读的水平、需求与潜能。

2、梳理有效、多元的早期阅读活动形式与内容。

3、分析幼儿早期阅读的特点,形成系统的早期阅读的指导策略。

六、研究内容

1、本园幼儿早期阅读情况的调查与研究。

2、以图画读物为主,有机结合看、听、说、玩、演、画等形式开展早期阅读活动,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形成初步的阅读习惯。

3、对不同年龄段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活动指导,梳理指导策略,丰富幼儿的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

七、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1、采用文献法和小组研讨法。在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和共同探讨的基础上,理解幼儿早期阅读的意涵和结构因素,并对这一概念作出界定。与此同时,通过年级组研讨,了解本年龄段幼儿早期阅读的现状,以此修正和加深理解“界定”的概念。采用理论学习与实际行动相交融的情景观察的调查方法,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发展的特点。

2、用理性思辨和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方法构建3—6岁幼儿早期阅读的培养策略。

3、采用行动反思法进行培养策略的实证性研究。

研究对象:3—6岁全体幼儿

研究时间:20xx年9月——20xx年6月

八、课题理论研究步骤

在课题实施初期,研究制定了一套问卷调查(见附页)

从这份调查中我们发现家长认为孩子的阅读水平比较低,喜欢听故事,但是不喜欢讲故事,表达能力欠缺,对阅读不是很感兴趣,大多数幼儿喜欢在家看电视,玩游戏,或者自由玩耍,只有42%的孩子喜欢看书,但是他们阅读的习惯不是很好,每周阅读五次以上的幼儿只占20%,能仔细观察画面上的角色和背景细节,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的不到10%,由此可见,在家庭阅读观上家长们普遍愿意让孩子提高阅读兴趣与能力,就是不知道如何提高孩子阅读兴趣和指导孩子进行阅读。

之后,我们又在幼儿园各班让教师调查幼儿早期阅读的情况

班级人数不喜欢阅读较喜欢阅读喜欢阅读

人数%人数%人数%小一班48 17 36% 22 46% 9 18%注:较喜欢阅读指不会正确翻书不理解阅读内容,喜欢阅读指能较好掌握阅读方法理解内容。根据这些测试、调查让我们有了一个研究的方向,而后通过收集文献资料,组织教师学习早期阅读活动的内容、手段和方法,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使幼儿的阅读兴趣、习惯、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现总结如下: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乔姆斯基认为,环境可以产生激发效应和塑造反应,营造一个相适应的环境对幼儿兴趣的产生至关重要。我们把活动室光线充足的地方,用矮柜隔开,铺上地垫,放几个靠垫,作为阅读区,让幼儿随时阅读。为幼儿提供与我们正在开展的主题活动有关的书籍:有故事书、自然知识、科学知识、社会知识等方面的书,有的是幼儿熟悉的、有的是幼儿不熟悉的。我们幼儿园的图书种类也值得一提,除了故事书、儿歌书、工具书还有自制书。幼儿用绘画、剪贴的形式自己构思制作图书画册,并将其放在书架上,闲时看一看也别有一番感觉。此外我们除了投放以上这些传统意义上的读物,还提供了丰富的电子读物,比如各种音响磁带能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在生动直观的影视作品中更能帮助幼儿理解水平的提高。以满足不同水平的幼儿阅读的需要,提高幼儿阅读的兴趣。例如:我们欣赏文学作品《桃树下的小白兔》时,幼儿对桃花产生了兴趣,于是产生了主题:桃花是什么样的。我们通过发调查表,收集有关桃花的图片、图书、VCD,共同探索桃花的秘密。我们还根据主题开展得情况及时更换书籍,利用空间与幼儿共同商量、设计布置主题墙饰,创设了主题墙面与图书融为一体的阅读活动区域,扩大了阅读活动的范围,增强了阅读活动的趣味性。在心上故事《桃树下的小白兔》后,我们将故事画成大幅连环画,张贴在走廊里,幼儿在自由活动时经常走去看一看、讲一讲,在这种温暖、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幼儿的额阅读兴趣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开展丰富多彩、新颖多样的阅读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常规的好坏是早期阅读的先决条件,好的阅读习惯会使幼儿终身受益,因而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就要善于引导幼儿,使幼儿能够正确地拿书、翻书、看书,能按顺序

专心地阅读,并坐姿正确,能够按照欣赏读、跟读、朗读的常规要求进行阅读,但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要坚持一贯地抓,经常的提醒,持之以恒,才能见效果。

三、开展与阅读有关的活动,加强指导,增进幼儿的阅读能力,让幼儿学会阅读

(一)了解幼儿在阅读区的活动特点和活动形式

我们要求各班教师在阅读活动中对幼儿的阅读形式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独自阅读:表现为幼儿独自一人默默地看书或自言自语边讲边看,这种阅读情况表现在小班幼儿和个别特别喜爱图书阅读的幼儿身上居多。

同伴两两一起阅读:指两个人共同阅读一本图书,可共同翻阅,或一方翻阅一方讲述,或两人边看边讲。

小组阅读:指两个以上的幼儿共同阅读一本图书,边看边讲。这种阅读情况表现在大班幼儿身上居多。

师幼共同阅读:即教师和幼儿一起共同阅读一本图书,一般采用教师讲述,幼儿倾听的形式,亦可教师边讲述边提问。这种阅读形式一般用于新图书的阅读指导,教师可以给幼儿的阅读起一个引导的作用。

(二)指导幼儿早期阅读的策略

帮助幼儿掌握阅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通过教师示范,幼儿示范,分组比赛等形式,教会幼儿阅读的有关技能和方法,不如:知道书有封面、内容和封底;阅读时逐页翻阅图书,先看左边再看右边。使他们掌握看书方法并养成习惯。再如,要轻轻地翻阅图书,不撕书不折纸;把书签放在原来的位置不动等。

进行开放性提问。把问题提得比幼儿的现实发展水平略高一些,使他们“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保证幼儿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将“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实发展区”。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幼儿已有知识基础、接受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情况,向幼儿提出的问题,其难易程度应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

开展生动有趣的表演游戏活动,通过孩子们自己的创编表演活动加深对幼儿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的印象。

四、开展各种阅读活动,让幼儿体验阅读。

(一)在区域活动中发挥阅读的自主性。

自主性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因此,我园以此为切入点,根据早期阅读教育的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一系列自主性区域活动,为幼儿自由选择,自发探索、自主创造提供机会和条件,并通过有效的观察指导,使幼儿产生阅读的兴趣,阅读能力在自身的水平上获得进一步提高。

1、设计早期阅读区域游戏,为幼儿创设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语言环境。

2、早期阅读活动与其他区角相结合,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设计具有不同难易层次的材料,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满足幼儿不同水平的发展需要。

(二)童话剧的排演增强早期阅读的娱乐性

语言活动中我们倡导教师把学过的故事帮助幼儿表演出来,这样幼儿练习角色对话的同时,其他幼儿则可以跟着老师一道复述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幼儿学习使用不同的语气去表现角色语言,用语言的感情色彩表现故事的背景,情节发展和故事角色,潜移默化地提高了阅读水平。

每年“六一”我们都组织幼儿排演大型的童话剧表演,幼儿好模仿,容易进入游戏角色的特点是童话剧表演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的前提,这对幼儿的语言如丰富词汇、叙述事件、认识社会及对幼儿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其他幼儿在欣赏的同时也充分感受到了另外一种阅读形式所带来的快乐。

五、重视家庭阅读,让幼儿感受亲子阅读的快乐。亲子阅读,是培养幼儿良好阅读兴趣,习惯及能力的有力支持,是亲密亲子关系的催化剂,更是开发幼儿早期阅读水平的重要手段,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通过家园联系栏、自主活动、个别交流等不同方式,不定期地向家长介绍亲子阅读观,从而拓展幼儿阅读的范围和内容。

(二)、建议家长在家中为宝贝创设舒适、温馨的阅读环境,指导家长为宝贝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同时为了给予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自身也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向家长推荐一些有效的指导方法,如听读启蒙法、讲述提问法、角色扮演法,游戏法等等,让孩子感到阅读也是快乐的,进而引发他们对阅读活动的兴趣。

九、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通过每学年对幼儿阅读水平进行观察测试,我们发现在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后幼儿的阅读兴趣与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1、通过早期阅读的实验研究,提高了幼儿对阅读的兴趣,使孩子们自己能从阅读中感受到快乐的趣味。

2、通过早期阅读的实验研究,培养了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大大提高幼儿的阅读技能。

(1)获得了翻阅图书的经验,学习掌握一般的翻阅图书的方式和规则。

(2)掌握了读懂图书内容的经验,学会看画面人的表情、动作、背景以及串起来发生事件。

(3)对文字感兴趣,能理解图书画面,文字与口语对应关系,会用口语讲出画面内容。

3、通过研究,大大丰富了幼儿掌握的词汇量,提高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4、通过早期阅读的研究,提高了幼儿理解思考的能力,并对幼儿在记忆、思维力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通过早期阅读活动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是实施研究的核心,课题的研究探索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舞台。我们通过教育科研,增强了科研意识,提高了研究水平。三年来,课题组坚持定期例会,学习理论,制作教具学具,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每位课题组成员写了数篇论文,

每年我们都要举行园内论文评比和案例设计评比,其中,苏醒老师的“润物细无声——浅谈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情感渗透”被常熟市年会论文录用。

十、课题研究后的一点思考

(一)对幼儿早期阅读教学模式的再完善

教学模式是一种结构,它是基本和相对稳定的,而非僵化、一成不变的。在阅读中,幼儿离不开听,离不开把感受到的音、图转化为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而整个阅读教学中,看、听、说、认既是阅读教学活动目标的内涵,又是具体操作化的指导方法。我们在模式运用中,应以强调“理解至先”为基础,灵活交叉地使用多种指导方法,以适当调整活动过程来优化阅读教学活动结构,使幼儿早期阅读教学模式日趋完善。

(二)对教师素质的再提高

教师是早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评价者。教师的教育素质直接影响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切实提高教师的基本功、教学素养对本课题的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的情感体验与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而且幼儿早期阅读能力需要长期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我们把握好前进的方向,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深入研究,使我们的工作更趋于科学、规范,为我们的幼教事业多作贡献。

幼儿园课题结题报告 篇3

一、课题背景

阅读是一项获得信息、传播信息、增加知识的活动。阅读得越多,人的能力及适应性也越强。早期阅读并不在于单纯发展孩子的阅读能力,而更在乎启蒙阅读意识,让孩子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各种信息,形成阅读的概念,即要看、要听、要读、通过养成性教育,有力的推动今后的学习。研究表明,3—8岁是人的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儿童需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形成阅读的能力,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尽管他们不识字,但他们能够自己与书对话,成为自主的阅读者。因此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认真培养孩子的早期阅读习惯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问题的提出

我们知道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期,抓好这个时期幼儿早期阅读的培养对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和顺利地完成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过渡,对进入小学学习书面语言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幼儿早期阅读水平,探讨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特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三、概念的界定

我们研究的早期阅读是指在幼儿阶段,以图画读物为主要附加文字作品的阅读材料,从幼儿兴趣入手,在看、听、说的阅读过程中、萌发幼儿热爱图书的情感,引起幼儿阅读识字的愿望,养成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幼儿的阅读经验,提高幼儿观察、想象、思维、表达能力,为幼儿入学正式学习书面语言作准备的一种寓教于乐的语言活动。

四、理论依据

1、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对大千世界非常好奇,总想知道它们之间存在的原因和之间的关系,说明这时期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近年来许多相关研究显示:3—8岁是孩子自主性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孩子的语言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文字将与孩子的思维能力相互串联并在生活中发生作用。他们开始认识符号、声音、与意义的关联性,学习如何看待一张纸、一本书、一则新的知识,也尝试用自己所学的语言解释所见的世界,进而自我展现。

2、陈鹤琴的课程理论思想理论,陈鹤琴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论、方法论、目标论,十五条主张,十七条原则,四个教学步骤,五指教学内容等。

3、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充分考虑到不同幼儿的发展差异,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并且有相应的材料提出和指导策略,通过互助式学习及过程评价,支持引导和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和提高。

五、研究目标

1、了解幼儿早期阅读的水平、需求与潜能。

2、梳理有效、多元的早期阅读活动形式与内容。

3、分析幼儿早期阅读的特点,形成系统的早期阅读的指导策略。

六、研究内容

1、本园幼儿早期阅读情况的调查与研究。

2、以图画读物为主,有机结合看、听、说、玩、演、画等形式开展早期阅读活动,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形成初步的阅读习惯。

3、对不同年龄段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活动指导,梳理指导策略,丰富幼儿的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

七、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1、采用文献法和小组研讨法。在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和共同探讨的基础上,理解幼儿早期阅读的意涵和结构因素,并对这一概念作出界定。与此同时,通过年级组研讨,了解本年龄段幼儿早期阅读的现状,以此修正和加深理解“界定”的概念。采用理论学习与实际行动相交融的情景观察的调查方法,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发展的特点。

2、用理性思辨和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方法构建3—6岁幼儿早期阅读的培养策略。

3、采用行动反思法进行培养策略的实证性研究。

研究对象:3—6岁全体幼儿

研究时间:20xx年9月——20xx年6月

八、课题理论研究步骤

在课题实施初期,研究制定了一套问卷调查(见附页)

从这份调查中我们发现家长认为孩子的阅读水平比较低,喜欢听故事,但是不喜欢讲故事,表达能力欠缺,对阅读不是很感兴趣,大多数幼儿喜欢在家看电视,玩游戏,或者自由玩耍,只有42%的孩子喜欢看书,但是他们阅读的习惯不是很好,每周阅读五次以上的幼儿只占20%,能仔细观察画面上的角色和背景细节,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的不到10%,由此可见,在家庭阅读观上家长们普遍愿意让孩子提高阅读兴趣与能力,就是不知道如何提高孩子阅读兴趣和指导孩子进行阅读。

阅读,但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要坚持一贯地抓,经常的提醒,持之以恒,才能见效果。

三、开展与阅读有关的活动,加强指导,增进幼儿的阅读能力,让幼儿学会阅读

(一)了解幼儿在阅读区的活动特点和活动形式

我们要求各班教师在阅读活动中对幼儿的阅读形式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独自阅读:表现为幼儿独自一人默默地看书或自言自语边讲边看,这种阅读情况表现在小班幼儿和个别特别喜爱图书阅读的幼儿身上居多。

同伴两两一起阅读:指两个人共同阅读一本图书,可共同翻阅,或一方翻阅一方讲述,或两人边看边讲。

小组阅读:指两个以上的幼儿共同阅读一本图书,边看边讲。这种阅读情况表现在大班幼儿身上居多。

师幼共同阅读:即教师和幼儿一起共同阅读一本图书,一般采用教师讲述,幼儿倾听的形式,亦可教师边讲述边提问。这种阅读形式一般用于新图书的阅读指导,教师可以给幼儿的阅读起一个引导的作用。

(二)指导幼儿早期阅读的策略

帮助幼儿掌握阅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通过教师示范,幼儿示范,分组比赛等形式,教会幼儿阅读的有关技能和方法,不如:知道书有封面、内容和封底;阅读时逐页翻阅图书,先看左边再看右边。使他们掌握看书方法并养成习惯。再如,要轻轻地翻阅图书,不撕书不折纸;把书签放在原来的位置不动等。

进行开放性提问。把问题提得比幼儿的现实发展水平略高一些,使他们“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保证幼儿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将“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实发展区”。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幼儿已有知识基础、接受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情况,向幼儿提出的问题,其难易程度应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

开展生动有趣的表演游戏活动,通过孩子们自己的创编表演活动加深对幼儿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的印象。

四、开展各种阅读活动,让幼儿体验阅读。

(一)在区域活动中发挥阅读的自主性。

自主性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因此,我园以此为切入点,根据早期阅读教育的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一系列自主性区域活动,为幼儿自由选择,自发探索、自主创造提供机会和条件,并通过有效的观察指导,使幼儿产生阅读的兴趣,阅读能力在自身的水平上获得进一步提高。

1、设计早期阅读区域游戏,为幼儿创设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语言环境。

2、早期阅读活动与其他区角相结合,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设计具有不同难易层次的材料,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满足幼儿不同水平的发展需要。

(二)童话剧的排演增强早期阅读的娱乐性

语言活动中我们倡导教师把学过的故事帮助幼儿表演出来,这样幼儿练习角色对话的同时,其他幼儿则可以跟着老师一道复述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幼儿学习使用不同的语气去表现角色语言,用语言的感情色彩表现故事的背景,情节发展和故事角色,潜移默化地提高了阅读水平。

每年“六一”我们都组织幼儿排演大型的童话剧表演,幼儿好模仿,容易进入游戏角色的特点是童话剧表演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的前提,这对幼儿的语言如丰富词汇、叙述事件、认识社会及对幼儿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其他幼儿在欣赏的同时也充分感受到了另外一种阅读形式所带来的快乐。

五、重视家庭阅读,让幼儿感受亲子阅读的快乐。亲子阅读,是培养幼儿良好阅读兴趣,习惯及能力的有力支持,是亲密亲子关系的催化剂,更是开发幼儿早期阅读水平的重要手段,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通过家园联系栏、自主活动、个别交流等不同方式,不定期地向家长介绍亲子阅读观,从而拓展幼儿阅读的范围和内容。

(二)、建议家长在家中为宝贝创设舒适、温馨的阅读环境,指导家长为宝贝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同时为了给予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自身也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向家长推荐一些有效的指导方法,如听读启蒙法、讲述提问法、角色扮演法,游戏法等等,让孩子感到阅读也是快乐的,进而引发他们对阅读活动的兴趣。

九、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通过每学年对幼儿阅读水平进行观察测试,我们发现在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后幼儿的阅读兴趣与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1、通过早期阅读的实验研究,提高了幼儿对阅读的兴趣,使孩子们自己能从阅读中感受到快乐的趣味。

2、通过早期阅读的实验研究,培养了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大大提高幼儿的阅读技能。

(1)获得了翻阅图书的经验,学习掌握一般的翻阅图书的方式和规则。

(2)掌握了读懂图书内容的经验,学会看画面人的表情、动作、背景以及串起来发生事件。

(3)对文字感兴趣,能理解图书画面,文字与口语对应关系,会用口语讲出画面内容。

3、通过研究,大大丰富了幼儿掌握的词汇量,提高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4、通过早期阅读的研究,提高了幼儿理解思考的能力,并对幼儿在记忆、思维力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通过早期阅读活动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是实施研究的核心,课题的研究探索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舞台。我们通过教育科研,增强了科研意识,提高了研究水平。三年来,课题组坚持定期例会,学习理论,制作教具学具,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每位课题组成员写了数篇论文,

每年我们都要举行园内论文评比和案例设计评比,其中,苏醒老师的“润物细无声——浅谈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情感渗透”被常熟市年会论文录用。

十、课题研究后的一点思考

(一)对幼儿早期阅读教学模式的再完善

教学模式是一种结构,它是基本和相对稳定的,而非僵化、一成不变的。在阅读中,幼儿离不开听,离不开把感受到的音、图转化为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而整个阅读教学中,看、听、说、认既是阅读教学活动目标的内涵,又是具体操作化的指导方法。我们在模式运用中,应以强调“理解至先”为基础,灵活交叉地使用多种指导方法,以适当调整活动过程来优化阅读教学活动结构,使幼儿早期阅读教学模式日趋完善。

(二)对教师素质的再提高

教师是早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评价者。教师的教育素质直接影响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切实提高教师的基本功、教学素养对本课题的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的情感体验与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而且幼儿早期阅读能力需要长期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我们把握好前进的方向,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深入研究,使我们的工作更趋于科学、规范,为我们的幼教事业多作贡献。

幼儿园课题结题报告 篇4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地处甘肃省秦安县兴国镇的秦安一幼,有着数量较多的“留守幼儿”,这些“留守幼儿”中的部分孩子在日常生活、学习、与同伴的交往、自我认同、性格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问题,究其原因是这些“留守幼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教养方式不科学、父母关爱缺乏、祖辈的溺爱等。因此,努力探索符合我园实际的“留守幼儿”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指导“留守幼儿”家庭进行有效家园互动科学育儿,加强我园“留守幼儿”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纠正、防止我园“留守幼儿” 出现心理、行为的偏差,使其健康发展,是解决我幼儿园“留守幼儿”教育问题的重要工作。

二、课题的界定

幼儿园留守幼儿: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异地务工或经商,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由父母一方、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监护且在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的3-6岁儿童。

幼儿园留守幼儿教育:幼儿园留守幼儿由于家长教育观念陈旧、教养方式不科学、父母关爱缺乏、祖辈的溺爱等,出现了性格缺陷、不良行为,针对这种情况,加强对他们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使他们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三、研究的对象

以本园3-6岁的“留守幼儿”及其家庭为研究对象。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力求通过“幼儿园留守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方法和途径”的研究,指导我园留守幼儿家庭进行有效家园互动科学育儿,使在园的“留守幼儿”养成良好习惯和个性品德,促进“留守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内容。调查、分析我园“留守幼儿”教育现状,挖掘、总结和提炼现有的好的教育经验,探索符合我园“留守幼儿”实际的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促进“留守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组织教师对本班家长开展调查,收集我园留守幼儿在习惯养成、个性品德等方面的现状及留守幼儿家庭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等的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2.观察法:观察、记录、分析和总结我园留守幼儿一学年的行为习惯发展情况,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3.访谈法:通过走访留守幼儿家庭收集信息,进行分析总结,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六、课题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和课题申报阶段(20xx.7—20xx.12)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立课题方案,明确分工,并成功申报。2.对课题研究人员进行相关的理论培训。3.对留守幼儿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xx.1—20xx.12)课题全面开展,对留守幼儿进行跟踪研究,指导留守幼儿家长科学育儿,家园合力促进留守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第三阶段:反思总结、整理结题阶段(20xx.1—20xx.5)1.对研究的成果进一步完善、验证,撰写经验论文。2.整理、汇编课题研究过程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编辑课题研究成果集,为推广工作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3.完成课题的结题。

如在区角活动中,有的孩子对智力拼图特别感兴趣(智力拼图属益智玩具,具有开发智力发展幼儿逻辑思维功能,是富有挑战性的游戏),在操作智力拼图过程中,多次因遇到困难被迫终止,但幼儿没有放弃而是反复拆拼,每当解决一个困难时,幼儿都会开心地笑一笑,对于身边的小朋友则表现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由此可见, 幼儿的注意与兴趣有密切关系。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应该把培养孩子的兴趣与培养注意力有机结合起来。在教授孩子知识时,教师应采用形象化、趣味性的游戏教学。如在数学活动中,要求幼儿掌握数的概念或学习几何形体时,我们除了使用生动有趣的直观教具外,还可采取游戏等幼儿感兴趣的方法,如通过"学做机器人"的游戏方式,引导幼儿认识几何图形,来激发幼儿兴趣同时逐渐形成稳定和集中的在日常生活教育中,幼儿注意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其具体实施方法也不尽相同。我们可根据孩子年龄发展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训练,有针对性地去培养幼儿注意力。

幼儿是认知主体,任何教学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幼儿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的提高。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由外部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我们主张既要重视外部刺激,又要重视内部心理过程的作用。教学就是要通过安排适当的外部条件来影响和促进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达到更理想的学习效果。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为课题研究提供了

有力的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幼儿注意力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 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协调发展;表现为人的良好的健康个性、健全人格自由的充分的发展。这当然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追求课堂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率,离不开调动幼儿有效参与课堂认知的教学过程。可见,幼儿注意力的发展,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益,还能培养人的能力,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幼儿园课题结题报告 篇5

幼儿园课题结题报告

《开发利用乡土音乐资源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永春仓满幼儿园课题组

执笔 方莉梅

一、问题的提出

“美育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当前,将美育教育提升到改善全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度,是教育观念上的一个新的发展和追求。美育作为陶冶情操、提高境界、开启心智、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一种潜在力量,对于全面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特别是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音乐一般是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民族音乐,它源于生活,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并且有着丰富多彩、令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有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易于接受的内容。开发并利用乡土音乐资源中有鲜明民族特色,内容健康向上的精品对幼儿进行熏陶教育,可以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永春地处闽南中部,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各种传统民间音乐丰富,如:鼓队舞、高甲戏、南音、木偶戏、布袋戏、山歌等。然而,当前幼儿园对具有乡土特色音乐资源的利用较为贫乏,缺乏对周围生活与地方本土音乐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创造,以至许多富有乡土特色的音乐渐渐失去流传„„

因此,我们试图通过以开发利用乡土音乐资源为主线,对弘扬民族文化,萌发幼儿爱国意识,完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践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的教育目标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艺术教育内容,开展有家乡、民间特色的艺术活动,即是有可能的又是现实的。而且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还注重形成园本化音乐课程。

二、理论依据

建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布鲁纳提倡使用发现学习法、陈鹤琴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有关艺术领域的精神。

三、研究目标、内容:

1、挖掘、整理和研究适合学前教育的音乐教育内容。

2、探索民间音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实践途径和方法。

3、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有效、操作性强的园本化音乐教材。

四、研究方法

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

五、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6.1-2016.3)

1、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曹冰洁、李晋媛音乐教育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幼儿观。

2、制定课题计划,确定研究小组成员并进行分工。

3、研究小组成员搜集材料并进行研讨。

4、课题组成员共同制定前测的测量指标。

(二)具体实施阶段(2016.4—2016.5)

1、对实验班进行前测。

2、进一步收集有关本地区民间音乐的教育资料,学习许卓娅的音乐教育理论。

3、制定教育目标,根据目标选择活动内容,让幼儿在活动中初步了解并感受本地区的民间音乐。

4、探索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有效教育的手段与方法。

5、针对幼儿水平设计记录表并进行跟踪记录。

6、能大胆运用各种表现形式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7、请高甲戏团、木偶剧团的演员来园表演。

8、建立学园小戏团、木偶团。

(三)总结阶段(2016.5-6)

1、整理成果资料,分析相关数据。

2、汇编成果集(反思记录、活动设计、民间音乐教材、主题活动方案、自编儿歌等)。

3、参加撰写课题报告,课题组研究成果交流。

六、研究成果

调查结果

利用乡土音乐资源的研究调查统计表(单位:人)

项 目 指 标 能跟随音乐节奏节拍协调地手舞足蹈 对各种本土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幼儿看电视、录像等对其中的本土音乐很敏感? 能听辩出几种民族 音乐? 不能 基本可以 能 不 兴趣 比较兴趣 兴趣 不太敏感 基本敏感 很敏感 1-2种 3种 4种以上 前测 ***960后测 ***0 注:基本可以:对1-2小节的音乐节奏能协调地手舞足蹈。对本地音乐的典型节奏能拍对1-2小节。比较兴趣:对1-2种本土音乐表现出的兴趣时间30秒左右。基本敏感:听到本土音乐能做出反应。

项 目 指 标 能听辩出本土音乐 能拍出本地音乐的 典 型 节 奏 能哼唱出几种本土 音乐?会用几种乐器演奏 简单的本土音乐 不会 1-2种 3种以上 不能 基本可以 能 不会 1-2种 3种 不可以 基本可以 可以 前测 ***564后测 ***1

《纲要》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教育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土社会资源,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培养幼儿的本土意识和乡土意识,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从以上列表中可以看出有62.9%的幼儿不能听辩出本土音乐、100%的幼儿不能拍出本地音乐的典型节奏、72%的幼儿不会用乐器演奏简单的本土音乐、82.8%的幼儿只能听辩出一种民族音乐。经过两年的时间,大部分幼儿对本土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欲望。了解到本土音乐有高甲戏、南音、布袋戏、木偶戏、鼓队舞、游戏童谣等,高甲戏、南音是我们闽南最具有特色的戏曲,深受大家的喜爱,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82.9%的幼儿能拍出本地音乐的典型节奏、97.3%的幼儿能演唱3—5首的永春民间童谣,如《打铁哥》、《掩乌鸡》和《抓啄歌》等,91%的幼儿能跟随音乐节奏节拍协调地手舞足蹈,如《天黑黑》、《一只鸟仔》、《老鼠嫁女》、《群丑献艺》、《碰球舞》。93.9%的幼儿会用两种乐器演奏简单的本土音乐、90.9%的幼儿能听辩出三种以上民族音乐。在游戏中学习,身心愉快,并初步感受并喜爱家乡民间艺术中的美。我园将本土音乐引入到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中,不仅开拓了幼儿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还增强了对本土音乐的审美敏感性,体验了创造与表现的快乐,激发了幼儿热爱乡土文化、爱家乡的情感。

实践成果

在开展课题研究中,我们把幼儿与老师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给了教师、幼儿一个非常自由、自主的空间,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做学习的主人。从查找资料、主动发问、参与环境创设、参观访问等都能看到老师和孩子忙碌而愉快的身影,幼儿与老师成了活动的主体。2003年4月,民间舞蹈欣赏《碰球舞》参加省音乐课题组观摩活动,2016年5月节奏活动《采茶扑蝶》园课题组观摩活动,获得专家的好评;2016年10月艺术活动《小小新娘》获马来西亚幼教考察团的高度赞赏;2016年12月艺术体验《群丑献艺》参加县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获一等奖。2016年1月《幼儿园开展本土音乐欣赏新视点》一文获泉州市幼教年会论文评比优秀奖。学园汇编了两本教师反思集、活动设计和经验总结,取得了一些成果。

教学上的收获

1、营造浓郁的氛围,对幼儿进行本土音乐的熏陶。

幼儿是在与周围环境主动、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成长的。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是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注重设计环境,丰富环境,变化环境,利用环境对幼儿的熏陶,使幼儿感受本土文化美。

首先将本土音乐融入到各年段的早操、午间操中;利用晨间、下午起床、离园等自由活动时间播放闽南歌曲、童谣、乐曲、戏曲等,教师引导幼儿在本土音乐萦绕的环境中心情愉悦地自由游戏、活动。其次教师在各种活动区增设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游戏的玩具材料,如体育角的两人三足、竹高跷、滚铁环;动手角的“东西南北中”;音乐角的拍子响拳、压脚鼓;表演角的高甲戏、惠安服饰、木偶表演;阅读角的家乡小传、自制民谣小图书等,便于幼儿耳闻目染、潜移默化的了解本地民俗音乐文化。

此外根据主题开展的不同时间,通过布置临时性的墙饰,对幼儿进行本土音乐文化熏陶。如:在开展《服装设计师》活动时,将收集到的高甲戏、梨园戏等照片、戏服和头饰等挂在“曲苑杂坛”舞台四周,使幼儿真切感受到地方剧种的精华所在;在“精彩十分” 设计、动手制作高甲戏服、教师与幼儿共同制作闽南地方剧种中各种人物的脸谱;在表演角中进行自编自演。又如:春节、元宵节传统节日活动中,在活动室周围布置永春鼓队舞、碰球舞、拍胸舞图片、幼儿制作的花灯等,并在节日中利用中国结、纸、灯笼、红绸等别具民族风味的工艺品进行装饰,让幼儿置身于民族工艺的海洋中,体会到家乡的美,先人的和,传统的乐。

2、选择适合的素材,激发幼儿探索本土音乐的兴趣。

本土音乐虽然来源于生活,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并不是所有的本土音乐都是适合幼儿,关键在于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要鲜明、生动,所描写的内容应是幼儿生活中比较熟悉和兴趣的事物,思想感情要能唤起幼儿的情感共鸣,这样更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唤起他们欣赏的兴趣,充分发挥幼儿的联想和想象。

首先,挑选浅显易懂,幼儿兴趣的素材。如南音——《正月点灯红》《直入花园》《春节良宵》;永春民歌——《手巾歌》《园内开花》《心花怒放幸福来》;永春游戏童谣——《天黑黑》《掩乌鸡》《鸡角公》《祛啄歌》《楸楸鸡》《打铁歌》;高甲戏——《新娘上轿》《群丑献艺》等等。《天黑黑》这首用方言朗读的民谣,诙谐有趣,朗朗上口,字里行间透露出民间艺人在文字编排上的深厚造诣。可以在朗诵上配上了闽南地区南音表演中常用的响掌、拍子、压脚鼓等民间乐器,家乡的味道更浓了。这些歌曲的内容生动、有角色、有情节、艺术形象特点鲜明,受到幼儿的喜爱。又如高甲戏《群丑献艺》的舞美独特、新颖,表情诙谐有趣,采用了唱、念、逗的不同艺术形式、表现手法,歌词浅显易懂、节奏明快,民乐配上响盏活泼韵律,幼儿朗朗上口,易学便记,幼儿体验了欣赏——感动——体验——表现——创造的学习过程,幼儿在欢歌笑语中领略了人生生活的真谛、美好,产生对音乐活动较为持久的兴趣和向往,使幼儿获得更多的体验审美愉悦的机会。

其次,挑选具有教育作用,幼儿兴趣的素材。音乐教育是用音乐打动和熏陶幼儿的心灵,引导幼儿热爱音乐、热爱生活。我们在选取教材时注重选择健康向上的内容,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多方面协调发展,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良好个性,为一生打好基础。例如木偶戏的传统曲目《石敢当》、《沉香救母》、《火焰山》等都是宏扬民族正气,激发人们勇敢、善良、勤奋等良好的品质。又如童谣《楸楸鸡》中,押韵的儿歌与手指游戏相结合,潜移默化地教育幼儿多吃蔬菜;《鸡角公》是教育孩子要自觉的读书,还会帮妈妈做事。这些资源即蕴涵着许多文化艺术知识,又有着浓厚的民俗风情,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传承性,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我们将其融入到幼儿生活中,整合各个学科的知识经验让幼儿感受、体验活动的乐趣。3、渗透创新教育,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创作。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的源泉。”创造需要想象,而想象又是创造的前提,如果在音乐活动中,注重运用形式的多样化,不仅能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而且培养了幼儿的创造能力,让幼儿在本土音乐艺术活动中体验到了快乐。?? ?首先,巧妙结合文学、美术等艺术形式,引导幼儿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说出自己对音乐的真实感受,使感受与想象融为一体。如欣赏南音《正月点灯红》时,教师在活动的开始先播放一段音乐,让幼儿闭目想象,引导幼儿在听觉感知的基础上画音乐,借助简笔画把听到的和想到的画出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接着教师再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引导幼儿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产生了很大的自由想象空间;然后进行体态律动,创编出各具特色的动作:有的走起圆场步、小碎步、花旦的步子;有的在做亮相动作;有的拿着长条插塑(当灯笼)跟着音乐舞起来-----表现出他们的天真活泼的一面,幼儿在感受音乐情绪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想象和创造力。

其次,提供丰富的材料,鼓励幼儿大胆地创造性地进行表演。在让幼儿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还需要提供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不断自主探索,才能更好的发挥幼儿的创造能力。在区角活动中,经常可以见到创作的影子,如在“精彩十分”中,他们运用铁线、毛线等来制作胡须,用碗面盒制作帽子,用石头、各种颜色的纸、油漆等制作生、旦、净、丑的脸谱,有的直接在t恤上画上脸;“曲苑杂谈”中,女孩子就盖上用丝巾做的红盖头、穿上皱纹纸做的水袖、戏服;男孩子带上自己做的胡须、帽子,穿上自制的小丑、公子服装,跟着音乐唱起来、舞起来;在“动感世界”中听到《碰球舞》的音乐他们跟着老师舞动的彩球创编出许多动作:用头来碰、用后踢脚来碰、用膝盖、脚尖来碰、用肩膀、手掌来碰„„由于孩子们参加了一系列的活动,在他们欣赏、了解这些人物特征后,交流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加深了对本土音乐的体验和理解,孩子们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并大胆的表现自己。

幼儿园课题结题报告 篇6

一、问题的提出

“美育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当前,将美育教育提升到改善全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度,是教育观念上的一个新的发展和追求。美育作为陶冶情操、提高境界、开启心智、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一种潜在力量,对于全面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特别是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音乐一般是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民族音乐,它源于生活,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并且有着丰富多彩、令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有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易于接受的内容。开发并利用乡土音乐资源中有鲜明民族特色,内容健康向上的精品对幼儿进行熏陶教育,可以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永春地处闽南中部,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各种传统民间音乐丰富,如:鼓队舞、高甲戏、南音、木偶戏、布袋戏、山歌等。然而,当前幼儿园对具有乡土特色音乐资源的利用较为贫乏,缺乏对周围生活与地方本土音乐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创造,以至许多富有乡土特色的音乐渐渐失去流传……

因此,我们试图通过以开发利用乡土音乐资源为主线,对弘扬民族文化,萌发幼儿爱国意识,完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践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的教育目标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艺术教育内容,开展有家乡、民间特色的艺术活动,即是有可能的又是现实的。而且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还注重形成园本化音乐课程。

二、理论依据

建构、多元智能理论、布鲁纳提倡使用发现学习法、陈鹤琴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有关艺术领域的精神。

三、研究目标、内容:

1、挖掘、整理和研究适合学前教育的音乐教育内容。

2、探索民间音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实践途径和方法。

3、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有效、操作性强的园本化音乐教材。

四、研究方法

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

五、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xx.1-20xx.3)

1、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曹冰洁、李晋媛音乐教育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幼儿观。

2、制定课题计划,确定研究小组成员并进行分工。

3、研究小组成员搜集材料并进行研讨。

4、课题组成员共同制定前测的测量指标。

(二)具体实施阶段(20xx.4—20xx.5)

1、对实验班进行前测。

2、进一步收集有关本地区民间音乐的教育资料,学习许卓娅的音乐教育理论。

3、制定教育目标,根据目标选择活动内容,让幼儿在活动中初步了解并感受本地区的民间音乐。

4、探索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有效教育的手段与方法。

5、针对幼儿水平设计记录表并进行跟踪记录。

6、能大胆运用各种表现形式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7、请高甲戏团、木偶剧团的演员来园表演。

8、建立学园小戏团、木偶团。

(三)总结阶段(20xx.5-6)

1、整理成果资料,分析相关数据。

2、汇编成果集(反思记录、活动设计、民间音乐教材、主题活动方案、自编儿歌等)。

3、参加撰写课题报告,课题组研究成果交流。

六、研究成果

调查结果

利用乡土音乐资源的研究调查统计表(单位:人)

项目

指标

能跟随音乐节奏节拍协调地手舞足蹈

对各种本土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幼儿看电视、录像等对其中的本土音乐很敏感?

能听辩出几种民族

音乐?

不能

基本可以

兴趣

比较兴趣

兴趣

不太敏感

基本敏感

很敏感

1-2种

3种

4种以上

前测

26

5

4

20

10

5

16

11

8

29

6

后测

5

30

1

6

28

4

6

25

5

30

注:基本可以:对1-2小节的音乐节奏能协调地手舞足蹈。

对本地音乐的典型节奏能拍对1-2小节。

比较兴趣:对1-2种本土音乐表现出的兴趣时间30秒左右。

基本敏感:听到本土音乐能做出反应。

项目

指标

能听辩出本土音乐

能拍出本地音乐的

典型节奏

能哼唱出几种本土

音乐?

会用几种乐器演奏

简单的本土音乐

不会

1-2种

3种以上

不能

基本可以

不会

1-2种

3种

不可以

基本可以

可以

前测

22

10

3

35

17

11

7

25

6

4

后测

2

5

28

3

3

29

1

34

1

3

31

《纲要》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教育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土社会资源,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培养幼儿的本土意识和乡土意识,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从以上列表中可以看出有62.9%的幼儿不能听辩出本土音乐、100%的幼儿不能拍出本地音乐的典型节奏、72%的幼儿不会用乐器演奏简单的本土音乐、82.8%的幼儿只能听辩出一种民族音乐。经过两年的时间,大部分幼儿对本土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欲望。了解到本土音乐有高甲戏、南音、布袋戏、木偶戏、鼓队舞、游戏童谣等,高甲戏、南音是我们闽南有特色的戏曲,深受大家的喜爱,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82.9%的幼儿能拍出本地音乐的典型节奏、97.3%的幼儿能演唱3—5首的永春民间童谣,如《打铁哥》、《掩乌鸡》和《抓啄歌》等,91%的幼儿能跟随音乐节奏节拍协调地手舞足蹈,如《天黑黑》、《一只鸟仔》、《老鼠嫁女》、《群丑献艺》、《碰球舞》。93.9%的幼儿会用两种乐器演奏简单的本土音乐、90.9%的幼儿能听辩出三种以上民族音乐。在游戏中学习,身心愉快,并初步感受并喜爱家乡民间艺术中的美。我园将本土音乐引入到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中,不仅开拓了幼儿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还增强了对本土音乐的审美敏感性,体验了创造与表现的快乐,激发了幼儿热爱乡土文化、爱家乡的情感。

实践成果

在开展课题研究中,我们把幼儿与老师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给了教师、幼儿一个非常自由、自主的空间,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做学习的主人。从查找资料、主动发问、参与环境创设、参观访问等都能看到老师和孩子忙碌而愉快的身影,幼儿与老师成了活动的主体。2003年4月,民间舞蹈欣赏《碰球舞》参加省音乐课题组观摩活动,20xx年5月节奏活动《采茶扑蝶》园课题组观摩活动,获得专家的好评;20xx年10月艺术活动《小小新娘》获马来西亚幼教考察团的高度赞赏;20xx年12月艺术体验《群丑献艺》参加县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获一等奖。20xx年1月《幼儿园开展本土音乐欣赏新视点》一文获泉州市幼教年会论文评比优秀奖。学园汇编了两本教师反思集、活动设计和经验总结,取得了一些成果。

教学上的收获

1、营造浓郁的氛围,对幼儿进行本土音乐的熏陶。

幼儿是在与周围环境主动、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成长的。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是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注重设计环境,丰富环境,变化环境,利用环境对幼儿的熏陶,使幼儿感受本土文化美。

首先将本土音乐融入到各年段的早操、午间操中;利用晨间、下午起床、离园等自由活动时间播放闽南歌曲、童谣、乐曲、戏曲等,教师引导幼儿在本土音乐萦绕的环境中心情愉悦地自由游戏、活动。

其次教师在各种活动区增设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游戏的玩具材料,如体育角的两人三足、竹高跷、滚铁环;动手角的“东西南北中”;音乐角的拍子响拳、压脚鼓;表演角的高甲戏、惠安服饰、木偶表演;阅读角的家乡小传、自制民谣小图书等,便于幼儿耳闻目染、潜移默化的了解本地民俗音乐文化。

此外根据主题开展的不同时间,通过布置临时性的墙饰,对幼儿进行本土音乐文化熏陶。如:在开展《服装设计师》活动时,将收集到的高甲戏、梨园戏等照片、戏服和头饰等挂在“曲苑杂坛”舞台四周,使幼儿真切感受到地方剧种的精华所在;在“精彩十分”设计、动手制作高甲戏服、教师与幼儿共同制作闽南地方剧种中各种人物的脸谱;在表演角中进行自编自演。又如:春节、元宵节传统节日活动中,在活动室周围布置永春鼓队舞、碰球舞、拍胸舞图片、幼儿制作的花灯等,并在节日中利用中国结、纸、灯笼、红绸等别具民族风味的工艺品进行装饰,让幼儿置身于民族工艺的海洋中,体会到家乡的美,先人的和,传统的乐。

2、选择适合的素材,激发幼儿探索本土音乐的兴趣。

本土音乐虽然来源于生活,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并不是所有的本土音乐都是适合幼儿,关键在于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要鲜明、生动,所描写的内容应是幼儿生活中比较熟悉和兴趣的事物,思想感情要能唤起幼儿的情感共鸣,这样更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唤起他们欣赏的兴趣,充分发挥幼儿的联想和想象。

首先,挑选浅显易懂,幼儿兴趣的素材。如南音——《正月点灯红》《直入花园》《春节良宵》;永春民歌——《手巾歌》《园内开花》《心花怒放幸福来》;永春游戏童谣——《天黑黑》《掩乌鸡》《鸡角公》《祛啄歌》《楸楸鸡》《打铁歌》;高甲戏——《新娘上轿》《群丑献艺》等等。《天黑黑》这首用方言朗读的民谣,诙谐有趣,朗朗上口,字里行间透露出民间艺人在文字编排上的深厚造诣。可以在朗诵上配上了闽南地区南音表演中常用的响掌、拍子、压脚鼓等民间乐器,家乡的味道更浓了。这些歌曲的内容生动、有角色、有情节、艺术形象特点鲜明,受到幼儿的喜爱。又如高甲戏《群丑献艺》的舞美独特、新颖,表情诙谐有趣,采用了唱、念、逗的不同艺术形式、表现手法,歌词浅显易懂、节奏明快,民乐配上响盏活泼韵律,幼儿朗朗上口,易学便记,幼儿体验了欣赏——感动——体验——表现——创造的学习过程,幼儿在欢歌笑语中领略了人生生活的真谛、美好,产生对音乐活动较为持久的兴趣和向往,使幼儿获得更多的体验审美愉悦的机会。

其次,挑选具有教育作用,幼儿兴趣的素材。音乐教育是用音乐打动和熏陶幼儿的心灵,引导幼儿热爱音乐、热爱生活。我们在选取教材时注重选择健康向上的内容,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多方面协调发展,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良好个性,为一生打好基础。例如木偶戏的传统曲目《石敢当》、《沉香救母》、《火焰山》等都是宏扬民族正气,激发人们勇敢、善良、勤奋等良好的品质。又如童谣《楸楸鸡》中,押韵的儿歌与手指游戏相结合,潜移默化地教育幼儿多吃蔬菜;《鸡角公》是教育孩子要自觉的读书,还会帮妈妈做事。这些资源即蕴涵着许多文化艺术知识,又有着浓厚的民俗风情,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传承性,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我们将其融入到幼儿生活中,整合各个学科的知识经验让幼儿感受、体验活动的乐趣。

3、渗透创新教育,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创作。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的源泉。”创造需要想象,而想象又是创造的前提,如果在音乐活动中,注重运用形式的多样化,不仅能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而且培养了幼儿的创造能力,让幼儿在本土音乐艺术活动中体验到了快乐。

?? ?首先,巧妙结合文学、美术等艺术形式,引导幼儿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说出自己对音乐的真实感受,,使感受与想象融为一体。如欣赏南音《正月点灯红》时,教师在活动的开始先播放一段音乐,让幼儿闭目想象,引导幼儿在听觉感知的基础上画音乐,借助简笔画把听到的和想到的画出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接着教师再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引导幼儿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产生了很大的自由想象空间;然后进行体态律动,创编出各具特色的动作:有的走起圆场步、小碎步、花旦的步子;有的在做亮相动作;有的拿着长条插塑(当灯笼)跟着音乐舞起来-----表现出他们的天真活泼的一面,幼儿在感受音乐情绪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想象和创造力。

其次,提供丰富的材料,鼓励幼儿大胆地创造性地进行表演。在让幼儿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还需要提供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不断自主探索,才能更好的发挥幼儿的创造能力。在区角活动中,经常可以见到创作的影子,如在“精彩十分”中,他们运用铁线、毛线等来制作胡须,用碗面盒制作帽子,用石头、各种颜色的纸、油漆等制作生、旦、净、丑的脸谱,有的直接在T恤上画上脸;“曲苑杂谈”中,女孩子就盖上用丝巾做的红盖头、穿上皱纹纸做的水袖、戏服;男孩子带上自己做的胡须、帽子,穿上自制的小丑、公子服装,跟着音乐唱起来、舞起来;在“动感世界”中听到《碰球舞》的音乐他们跟着老师舞动的彩球创编出许多动作:用头来碰、用后踢脚来碰、用膝盖、脚尖来碰、用肩膀、手掌来碰……由于孩子们参加了一系列的活动,在他们欣赏、了解这些人物特征后,交流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加深了对本土音乐的体验和理解,孩子们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并大胆的表现自己。

第三,以想带动,注重培养幼儿尝试、创新。童谣节奏鲜明,富有韵律,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幼儿为儿歌配上流畅、朴实的.旋律,将儿歌与音乐有机结合,不仅让幼儿有更多机会接受音乐的熏陶,而且能启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学习《拉勾勾》活动中,教师逐步引导幼儿寻找与“拉勾勾”歌谣相吻合的歌曲,让幼儿进行一小节的编唱练习,师给予指导调整,经过不断引导、培养,幼儿完全有可能为熟悉的童谣创编曲调表现自己的情感。在活动中既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又让幼儿在本土音乐与艺术活动中获得快乐的体验。

两年来,我们充分挖掘利用了乡土音乐资源,并建构了以歌、舞、乐三位一体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将具有趣味性的本土音乐融入幼儿的活动中,我们惊喜的看到:孩子们不仅对本地区的节日、民俗、文化等有了较深的了解,而且还会创编唱儿童歌谣、民歌。因此,对本土优质资源进行重新组织,灵活运用,创新发展,将民俗文化与幼儿的学习相融合,不仅可以让幼儿植根于民俗文化这一丰富的文化土壤,了解其内涵,继承其精华,萌发热爱家乡、民族的意识,又能提高幼儿的人文素养,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八、存在的问题

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繁重,学习、进修“充电”的时间太少。我们知道,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没有一定的理论积淀,要研究、试验是困难的。教师对民族音乐了解不多、兴趣不高,搜集的材料较少。现成的适合幼儿学习的音乐资料较少。学校缺乏资金的辅助与支持。举行教学研讨需要资金,外出学习需要资金,邀请专家讲座需要资金,可学校经费有限,某种程度抑制了研究活动的正常开展。

面对诸多困难,课题组的成员将努力做好课题成果的推广工作。学校将继续努力为老师提供尽可能的学习机会及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教师要重视资料整理工作,对经验总结进行理论升华。让教师体验课题研究的价值,品尝成功的乐趣。

幼儿园课题结题报告 篇7

篇一:幼儿园市课题结题报告

《提高苏北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素质园本策略研究》

结 题 报 告

沭阳县湖东中心幼儿园课题组

二0一二年五月

《提高苏北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素质园本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沭阳县湖东中心幼儿园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运用”等等,这些无疑对幼儿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近年来,农村的幼儿教师,特别是我们苏北地区的农村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多数没有经过正规院校的专业学习,她们只是经过短暂的职业培训后即走上工作岗位。加上由于受地区经济条件的制约,缺乏必要的岗位再学习和再培训,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受到阻碍,教育理念得不到提升,表现为教育观念滞后、教育行为有所偏失。迫切需要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培训途径,以尽快地使他们的教学行为得到规范和优化。

3、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幼儿教师的不少集体教学行为无序、自由,偏离了教学规律或教学规范,使教学活动的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甚至对幼儿的思维发展、兴趣培养产生不良的影响。如盲从性教学行为,主要表现在教师在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使用方面形式化比较严重;如强制性教学行为,表现为一切“教师说了算”;又如偏失性教学行为,表现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片面关注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面,教学目标设计陈述模糊、笼统、片面,“三维”目标不能有机得到整合,致使教学效益不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提出师幼互动、有效学习,强调师幼的共同互动、共同成长。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研究主体,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情景提出最贴切的优化建议。我们选择此课题,就是想通过教师教学行为的不断优化,去促进幼儿积极健康的发展,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因此,幼儿的发展状况是衡量教学行为优化的唯一标准。

2、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这个课题并不是新鲜的课题,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呼吁教师“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而要达到这个理想,就必须要求教师有很高的素养;美国学者柯林·博尔曾提出教育的三本护照理论,认为未来的人都应具备三本“教育护照”与“证书”;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这都说明了教师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知识能力等素养,而在上个世纪以及本世纪,我国在大力实施新课程改革,积极推进素养教育时,《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纲要的“实施意见”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文件均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其实质就是要提高教师的素养。这一切都是从面上对教师的素养提出相关要求。

3、研究的可行性分析:(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亲自主持并参与课题研究,课题研究经费充足。(2)学校教科研氛围较浓。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历水平都在大专及大专以上,其中多为本科学历,其中宿迁市教坛新秀1名,沭阳县骨干教师2人,这些成员在“十五”期间大多有自己的个人课题并且成果显著。

4、理论意义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教师是儿童建构性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教师必须改善教学行为,转变传统的教育角色。

2、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学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作为无形的纽带,维系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并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3、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有效教学为教师改善课堂面貌、改善教学行为提供了可行的教学行为实施策略:选择主要教学行为即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利用辅助教学行为即展示教师的人格素养和教学机智,关注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把握课堂管理行为,解决好学生在活动中的突发事件,以防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二、课题的界定:“苏北”:是指江苏省长江以北地区。

教师素质:是指教师履行职责,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备的各种素养的质的要求及将各种素养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能力。

教师素质提高:是指指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乃至卓越的专业工作者的过程。

园本研究:园本研究就是以本园为研究基地,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以教师在幼儿教育教学实践在遇到的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研究。

三、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1月)

(1)广泛查阅相关资料,组织课题查询;学习分析文献资料,初步形成研究思路,确定研究课题。

(2)初步拟定课题方案和实施计划。(3)成立课题组。

2、实施阶段(2010年2月——2011年8月)(1)修改并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根据课题实施方案,落实课题研究阶段任务及计划。

(3)边实践、边研究,研修结合,研训结合,定时进行阶段研讨,进行中期论证评估,完善研究方案。

(4)及时收集研究过程资料,并做好分析整理工作。

3、总结阶段(2011年9月——2012年06月)篇二:“十一五”总课题结题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总课题

《中学课程教学改革对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重庆市荣昌初级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总课题《中学课程教学改革对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实践研究》

包含以下子课题:《中国古典文学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影响的研究》、《初中“任务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创新生物课程教学的探索研究》、《新课程理念下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的实践研究》、《中学信息技术学科培养收集处理及创新能力的研究》、《初中历史新教材教学个案的实践与研究》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的必要性。

1、学校的快速发展及教师科研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荣昌初级中学始建于2003年5月,2005年8月独立成校,四年多来,学校本着“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办学理念,坚持“外塑形象,内强管理,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把学指导思想,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目前已有教师350余人,学生近5100人,成为全县的示范和窗口学校,现正朝着“渝西川东名校”办学目标大步前进。学校汇聚了来自全县的优秀教师,师资力量雄厚,教师们的科研意识强,科研水平高,已承担了多个市和县级科研课题,科研氛围浓郁。课题组的大多数老师承担或参与过科研课题的研究实验,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获国家、市级以上论文奖百余人次,有的还被评为市、县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践基础。

2、学校构建了系统的教育科研管理体制,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荣昌初级中学虽然只有短短四年的历史,但学校坚持先进的办学管理理念,学校按照“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办学思路,非常重视教育科研工作,专门成立了校长直接领导的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还设立了科研室具体负责全校的科研工作,出台了《荣昌初级中学科研管理条例》和《荣昌初级中学科研课题管理办法》等文件,形成了“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科研室——教研组——课题组”四个层次的科研运行机制,使科研工作走上了规范化轨道。学校对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工作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把参加教育科研工作列为教师评职、晋级、评优、调资等方面考核的必备条件,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素质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人类进入的21世纪是一个学习的世纪,终身教育已成为新世纪素质教育的基点,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高速发展,教育将面临一个竞争更加激烈、变革更加迅速、创新更加广泛的挑战,课程改革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近年来,国外的许多国家都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挑战人才教育培养目标和模式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促进事业社会的发展;我国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也是在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中华民族复兴而进行的一场伟大的变革,中共中央、国务院早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3年4月10日,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03年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进一步强调课程改革对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意义

1、研究对象的确立

该课题研究是以初中课程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广大教师和学生作为实施研究的主体,我们力求在理论上,以时代精神,以新的教育理念对学科教学的课程改革提供更丰富的内容。在实践上,通过三年左右的实验,开发出具有时代特征,适合本校特点,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等协调发展的的教学改革,将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课题组为中心,加强实验研究,点面结合,探究运用新的教育方式和新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促进全体学生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题研究的意义

对学生而言,有利于其在新的教学方式的指导下,改变学习方式,能自主快乐的学习,缓解学习压力,形成有利于终身学习的习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挖掘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之成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教师而言,有利于突破传统的教书育人观念,激活研究创新的热情,提高施教的实效,在课程改革的研究中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水平,为创造自我成就提供途径。

对学校和社会而言,有利于提升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为学校的办学水平提高和社会群体享受优质教育创造一个空间。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的研究必须依法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依据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面临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03年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全教会的精神。

(二)、理论依据

1、新课程改革全新的教育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课程的综合化,强化了课程对学生个体差异的选择性,保证了每位学生全面、均衡、和谐的发展;新课程体系倡导的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注重体验,引导教师认识到学生身体、心理、智力和能力的多元发展的需要,也使学生的终身发展成为可能。要营造一种适应学生身心共同发展的环境,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合作探究、实践创新为一体的新的教学模式,使我们的教学模式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新过程,更好地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2、马克思关于全面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社会依然普遍存在“重智轻能”等倾向,形成了只认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社会评价,由此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剥夺了广大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极为不利,因此,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于本课题研究有着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

3、主体性理论

人的主体性是人与自然、社会、自我关系中所具有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的哲学概括,是人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能动性。本课题是以学生为主体,旨在研究课程教学中诸因素对学生的作用,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规律。学生是教育发展的目的,也是教育发展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在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方面,增强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与发展,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4、素质教育理念

首先,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教育,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思想。过分强调统一的教学内容,是与学生实际不符合的。实验证明,只要教育思想端正,教学方法适当,可以保证每一个学生到大普及教育的标准。其次,素质教育是开发每个学生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一是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二是争取创造机会让学生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增大学生课外阅读量,改善学生“智力背景”,让学生在多种多样活动中发展个性。

5、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有一条基本的、核心的思想是: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也就是说,让学生具有对知识的好奇,想知道“事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然后再去探索,去寻找答案,解除自己认知上的冲突,通过这种活动来使学生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数学校本教材就是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把各种概念、原理放在某种完整的任务中去理解,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它们的理解,这可以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理智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且,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原则及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1、初中课程教学改革对学生素质发展影响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2、初中课程教学改革对学生素质发展影响的实效性研究。

3、教师教学方式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改革的拓展研究。

4、教学个案、学习兴趣、校本教材、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研究。

5、课程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等)的整合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

1、方向性与科学性原则。

本课题的研究方向明确,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准绳,以推进教育创新,实施新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课题组必须经过科学的分析论证,实现课题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成果科学化。

2、主体性与实践性原则。

本课题的研究突出“以人为本”思想,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实现学生的主体成长”为具体体现,使教师和学生都成为实施研究的主体对象,持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活力,使课题研究得以顺利实施。同时在理论的指导下,研究人员深入到研究实践中,重视实践的检验,因此研究成果是非纯理论的和空洞的。

3、互动性与激励性原则。

本课题的研究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个性,通过研究,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双向交流,进而构建和谐教育。激励是管理的核心,课题研究也必须强化激励性原则,鼓励教师进行大胆研究和创新,不断拓展研究激励的途径与方法,极大地调动课题组人员、班主任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

4、开放性与创新性原则。

本课题的研究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基础上以及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的基础上确立的研究内容,因此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创新是科研的灵魂,没有创新,科研就没有价值,课题研究运用多维的思维方式,创造性的探索中学课程教学改革对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途径与方法。,5、实效性与推广性原则

课题研究的实效性是课题研究的第一要务,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也以实效性为出发点,整体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突破教学过程的重点和难点,真正体现课题研究的推广价值和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的运用

1、以行动研究为主。依据教育理论,在提出总体操作框架设计后,开展行动研究,在行动研究中检验、丰富、发展、推进和完善理论与形成模式,最终把理论假设转化成为新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学科教学模式。

2、群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在选定的实验班进行群体研究的基础上,在每个实验班选择少数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个案跟踪研究。着重研究学生发现能力、迁移能力、合成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表现和发展。

3、调查研究法

本课题的研究中,通过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了一些统计分析,为课题研究和学校的改革决策提供了第一手材料,为拟订了实验方案及相关的管理制度提供依据。

4、系统研究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系统论对本课题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进行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提高教书育人水平,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因此课题研究把课程改革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注重每一个环节的研究,对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的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与管理、教师培训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使教学的实效性明显增强。

5、实验研究法

这是本课题研究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学校课题组全体参研人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不断学习创新,通过具体工作,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对实验研究、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反思、调整,实现“课题性、创新性、实效性、特色性”的四性原则。

6、经验总结法

学校课题组坚持每一阶段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力争每届年会都出成果,经常性的与课题指导组取得联系,促进了学校科研工作的顺利实施

另外,还采用问卷法、文献研究法、比较法、相关分析法等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和预期成果 课题研究的过程:

1、课题申报:(2005.11月)

(1)查阅资料,从本校实际出发,确立研究课题。(2)课题申报,确定研究对象。

2、制定课题研究管理办法,进行研究理念探讨。(2006.5——2006.11月)

3、召开开题会,培训参研教师(2007.3——2007.4月)。

4、课题研究阶段(2007.4——2009.12月)。

(1)针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对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形成调查报告。(2)撰写教育教学案例,撰写论文和调查报告。

(3)不定期召开主研人员会,研讨研究情况并做具体分析,形成阶段性总结和研究成果并进行展示。

3、研究成果总结阶段(2010年1月——2010年6月)。(1)总结研究成果,整合相关资料,做好定量定性分析

(2)展示课题最终研究成果,整理研究论文和教学课外活动案例及相关的影像资料,并推荐上报推广。

(3)撰写结题报告,召开结题会。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教学改革模式

2、举行学生素质发展中动手、动脑能力研究成果汇报展示。

3、撰写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的调查报告及研究论文。

4、编辑《荣昌初级中学课程教学改革对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实践研究》一书。

五、课题研究成果和结论

经过两年多的实验研究,各级子课题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篇三:自育课题十一五结题报告2 “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自育教学”子课题

《综合运用“四学三类”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 结题报告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云山小学课题组 执笔人:高梅花 谢玉妃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一)研究背景、目的

首先,在信息化、学习化的现代社会,知识的急剧增长使学校教育仅仅成为一个人进修学习的一小部分,人生有涯,学习无涯。终身学习的思想广为人们所接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早在1972年已经指出:学校培养的人必须“学会生存”,这种“学会生存”即是一种在任何环境中都能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潜力。概括地说,学校教育就是让学生获得一种持续自我发展的能力。经济的发展是可持续的,社会的发展是可持续的,人的发展更是应可持续的。因此,学校教育要以培养学生长远的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目的,以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其次,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传统的教学比较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有所忽视,因而课堂教学十分贫乏和沉闷,不利于学生人文关怀、创造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新时期教育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何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是每一位教师应探究的问题。

第三,新课程标准的推出,既对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学生主体自我展提供了可能性。本次课程改革力图将以往单一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成全方位的培养人的教学,新课程强调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教育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动手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些无疑都为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和舞台。

第四,我校整体教学水平提高的需要。为进一步适应时代的要求,着眼学生的终身学习,着眼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我校希望通过申报“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的‘自育教学’子课题”《综合运用“四学三类”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用新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用“四学三类”模式来优化课堂,尝试在一节课内采用多种模式的教学方法,即将“主导主学类”、“自学辅导类”和“自导自学类”这三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的内容灵活运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课堂成为整体推动素质教学的主阵地、主战场,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二)课题的概念界定

“四学三类”教学模式指“主导主学类”、“自学辅导类”和“自导自学类”这三种不同的教学模式,这三类教学模式是在“四自四学”理念的指导下构建的教学模式,有的以“教”为主,有的以“学”为主,有的“教”与“学”结合。我们尝试在课堂教学中综合运用这三类教学模式,以取得更高的教学效率,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运用、学会创造的能力。

(三)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将进一步提高教师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体系的研究;进一步完善自我发展育人的教学模式体系;它将通过加强小组教学、个人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较充分地自我发展,并取得正反经验,从而推动学校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1、“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以素质教育的新思想为依据。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面向全面、生动活泼地发展”,其中“生动活泼地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强调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就是肯定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应是被动地灌输、强迫地塑造的过程。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最活跃的情感、动机因素,是他们的认识兴趣,即“求知欲”。求知欲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最直接的内趋力。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并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有了主动精神,才能充分发掘他们禀赋的潜能,才能驱动后天的积极因素。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实行愉快教学,让学生动眼看,动耳听,动脑想,动口读、说,动手写、做,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情愉悦,精神饱满,主动求知,主动发展。

3、新课标所倡导的新理念为依据。新课标所倡导的新理念为依据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4、以现代教学论和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既是学生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对人类知识经验和文化成果的一种特殊认识活动,又是学习主体自主学习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并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教师应以活动、交流、交往为中介调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把学生从教育的客体转化成为学习的主体。建构主义心理学也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在原有认知基础上通过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而形成新的认识知结构。顺应和同化是学习的本质过程,实现这两个过程必须通过学习主体的主动积极思维。

现代教学论和心理学均要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其职能是指导、组织、帮助、激励,具体工作就是如何把学生组织起来,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确立学习目标,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指导他们掌握学习内容。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形成自觉学习品质,成为自我发展的有思考力、有实践力、有创造力的学生。而这个目标不能只停留在一个阶段,它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要求,给予学生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目标的实现是在教师的主导、辅导的引领下,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学习,从主动学习到成功体验。经过两年的初步探索,我校在“四自四学”理念的指导下,初步探索了“四学”策略在三类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的研究。具体目标包括:

(1)通过课堂教学试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探索学习,提高教学实效和学生学习水平,提高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学习力;

(2)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综合运用“四学”策略在的三类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提高师生间教与学的效率;(3)通过试验,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勇于展示自我,勇于标新立异,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挖掘创造潜力,展示创造才能。

(4)在项目研究中形成综合运用“四学三类”模式的优秀教学课例、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2、研究内容

(1)基于综合运用“四学三类”模式教学设计的研究;

(2)基于综合运用“四学三类”模式教与学的教学模式研究;

(3)利用综合运用“四学三类”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

3、研究的步骤(1)第一阶段(2008年10月---2008年12月):课题准备阶段。参加总课题组的培训,了解课题要求,确定子课题,成立实验研究小组,明确分工,撰写研究方案,填写课题《申请书》,确定实验班,进行实验前的相关访谈和问卷调查。(2)第二阶段(2009年1月---2009年9月):课题研究阶段。开展课题研究,围绕研究内容进行探究、实验,摸索综合运用“四学三类”模式课堂中教与学的教学模式。(3)第三阶段(2009年10月---2010年7月):深入研究和提高阶段。通过学习和参加培训,继续深入开展课题研究,结合前阶段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进一步探究综合运用“四学三类”模式提高教学效率的研究。

(4)第四阶段(2010年8月---2010年12月):结题总结阶段。撰写研究报告,对课题实验的成果进行资料汇总,成果汇集,上报到总课题组,申请结题。

(二)研究对象

以三、四年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语文、数学和 英语三个主学科开展课堂试验。

(三)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辅以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并注意再循环往复的要求,推进课题研究工作。

1、行动研究法:选择实验班,进行定量分析,注重计划、行动、考察、反馈与调整。

2、调查法:以问卷调查形式,研究学生对运用“四学三类”教学模式后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学习成绩的变化,并根据实验反馈信息进行个案分析。

3、观察法:通过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发言、讨论、兴趣等,进行记录和分析。

4、访谈法:通过单独访谈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个人感受、学习效果,进行分析与小结。

(四)技术路线

1、技术手段

提供各种教学设备,如交互式电子白板、计算机、投影仪。配备专门的信息技术老师进行技术上的支持和资源开发的协助。

2、行动研究具体步骤

实验研究主要进行三个循环的行动研究: 第一轮研究:(1)计划

研究目标:开展综合运用“四学三类”模式教学的阅读、习作教学实验,设计互动、自主、高效的课堂。

研究内容:发挥综合运用“四学三类”模式教学的优势,设计促进学生互动、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案,探究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2)行动

按照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教学实践和研究。(3)观察

①教学的基本流程和步骤;

②学生对每个教学步骤的反响和行动; ③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4)反思

对教师的教学设计,使用的教学策略及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及知识技能达标情况进行反思,修改、完善下一阶段研究的计划。反思者和反思方式如下:

①教师的反思:教学日记、交流。②学生的反思:访谈

③教学反响:教学录像、课堂评价表、访谈 ④教学效果:问卷调查、测验 第二轮研究(1)计划

研究目标:总结出综合运用“四学三类”的有效教学模式。

研究内容:在第一轮行动提出的反思建议的基础上,归纳总结综合运用“四学三类”的有效教学模式,进一步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教学策略。(2)行动:

在语文、数学和英语学科开展针对性更强的课堂试验,按构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活动。(3)观察:

①教学的基本流程和步骤

②学生对每个教学步骤的反响和行动 ③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技能的达成度 ④与接受不同教学模式的学生进行访谈(4)反思

构建的综合运用“四学三类”的教学模式是否比传统教学更有优势?使用的教学策略是否能提高课堂教学策略?

幼儿园课题结题报告 篇8

篇一:幼儿园市课题结题报告

《提高苏北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素质园本策略研究》

结 题 报 告

沭阳县湖东中心幼儿园课题组

二0一二年五月

《提高苏北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素质园本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沭阳县湖东中心幼儿园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运用”等等,这些无疑对幼儿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近年来,农村的幼儿教师,特别是我们苏北地区的农村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多数没有经过正规院校的专业学习,她们只是经过短暂的职业培训后即走上工作岗位。加上由于受地区经济条件的制约,缺乏必要的岗位再学习和再培训,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受到阻碍,教育理念得不到提升,表现为教育观念滞后、教育行为有所偏失。迫切需要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培训途径,以尽快地使他们的教学行为得到规范和优化。

3、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幼儿教师的不少集体教学行为无序、自由,偏离了教学规律或教学规范,使教学活动的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甚至对幼儿的思维发展、兴趣培养产生不良的影响。如盲从性教学行为,主要表现在教师在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使用方面形式化比较严重;如强制性教学行为,表现为一切“教师说了算”;又如偏失性教学行为,表现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片面关注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面,教学目标设计陈述模糊、笼统、片面,“三维”目标不能有机得到整合,致使教学效益不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提出师幼互动、有效学习,强调师幼的共同互动、共同成长。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研究主体,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情景提出最贴切的优化建议。我们选择此课题,就是想通过教师教学行为的不断优化,去促进幼儿积极健康的发展,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因此,幼儿的发展状况是衡量教学行为优化的唯一标准。

2、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这个课题并不是新鲜的课题,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呼吁教师“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而要达到这个理想,就必须要求教师有很高的素养;美国学者柯林·博尔曾提出教育的三本护照理论,认为未来的人都应具备三本“教育护照”与“证书”;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这都说明了教师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知识能力等素养,而在上个世纪以及本世纪,我国在大力实施新课程改革,积极推进素养教育时,《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纲要的“实施意见”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文件均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其实质就是要提高教师的素养。这一切都是从面上对教师的素养提出相关要求。

3、研究的可行性分析:(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亲自主持并参与课题研究,课题研究经费充足。(2)学校教科研氛围较浓。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历水平都在大专及大专以上,其中多为本科学历,其中宿迁市教坛新秀1名,沭阳县骨干教师2人,这些成员在“十五”期间大多有自己的个人课题并且成果显著。

4、理论意义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教师是儿童建构性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教师必须改善教学行为,转变传统的教育角色。

2、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学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作为无形的纽带,维系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并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3、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有效教学为教师改善课堂面貌、改善教学行为提供了可行的教学行为实施策略:选择主要教学行为即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利用辅助教学行为即展示教师的人格素养和教学机智,关注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把握课堂管理行为,解决好学生在活动中的突发事件,以防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二、课题的界定:“苏北”:是指江苏省长江以北地区。

教师素质:是指教师履行职责,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备的各种素养的质的要求及将各种素养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能力。

教师素质提高:是指指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乃至卓越的专业工作者的过程。

园本研究:园本研究就是以本园为研究基地,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以教师在幼儿教育教学实践在遇到的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研究。

三、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1月)

(1)广泛查阅相关资料,组织课题查询;学习分析文献资料,初步形成研究思路,确定研究课题。

(2)初步拟定课题方案和实施计划。(3)成立课题组。

2、实施阶段(2010年2月——2011年8月)(1)修改并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根据课题实施方案,落实课题研究阶段任务及计划。

(3)边实践、边研究,研修结合,研训结合,定时进行阶段研讨,进行中期论证评估,完善研究方案。

(4)及时收集研究过程资料,并做好分析整理工作。

3、总结阶段(2011年9月——2012年06月)篇二:幼儿园课题结题报告 幼儿园课题结题报告

《开发利用乡土音乐资源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永春仓满幼儿园课题组 执笔 方莉梅

一、问题的提出

“美育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当前,将美育教育提升到改善全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度,是教育观念上的一个新的发展和追求。美育作为陶冶情操、提高境界、开启心智、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一种潜在力量,对于全面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特别是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音乐一般是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民族音乐,它源于生活,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并且有着丰富多彩、令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有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易于接受的内容。开发并利用乡土音乐资源中有鲜明民族特色,内容健康向上的精品对幼儿进行熏陶教育,可以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永春地处闽南中部,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各种传统民间音乐丰富,如:鼓队舞、高甲戏、南音、木偶戏、布袋戏、山歌等。然而,当前幼儿园对具有乡土特色音乐资源的利用较为贫乏,缺乏对周围生活与地方本土音乐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创造,以至许多富有乡土特色的音乐渐渐失去流传?? 因此,我们试图通过以开发利用乡土音乐资源为主线,对弘扬民族文化,萌发幼儿爱国意识,完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践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的教育目标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艺术教育内容,开展有家乡、民间特色的艺术活动,即是有可能的又是现实的。而且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还注重形成园本化音乐课程。

二、理论依据

建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布鲁纳提倡使用发现学习法、陈鹤琴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有关艺术领域的精神。

三、研究目标、内容:

1、挖掘、整理和研究适合学前教育的音乐教育内容。

2、探索民间音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实践途径和方法。

3、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有效、操作性强的园本化音乐教材。

四、研究方法

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

五、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3.1-2003.3)

1、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曹冰洁、李晋媛音乐教育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幼儿观。

2、制定课题计划,确定研究小组成员并进行分工。

3、研究小组成员搜集材料并进行研讨。

4、课题组成员共同制定前测的测量指标。

(二)具体实施阶段(2003.4—2005.5)

1、对实验班进行前测。

2、进一步收集有关本地区民间音乐的教育资料(material),学习许卓娅的音乐教育理论。

3、制定教育目标,根据目标选择活动内容,让幼儿在活动中初步了解并感受本地区的民间音乐。

4、探索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有效教育的手段与方法。

5、针对幼儿水平设计记录表并进行跟踪记录。

6、能大胆运用各种表现形式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7、请高甲戏团、木偶剧团的演员来园表演。

8、建立学园小戏团、木偶团。

(三)总结阶段(2005.5-6)

1、整理成果资料(material),分析相关数据。

2、汇编成果集(反思记录、活动设计、民间音乐教材、主题活动方案、自编儿歌等)。

3、参加撰写课题报告,课题组研究成果交流。

六、研究成果 调查结果 利用乡土音乐资源的研究调查统计表(单位:人)项 目 指 标

能跟随音乐节奏节拍协调地手舞足蹈 对各种本土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幼儿看电视、录像等对其中的本土音乐很敏感? 能听辩出几种民族 音乐? 基本可以 能 不 兴趣 比较兴趣 兴趣 不太敏感 基本敏感 很敏感 1-2种 3种 4种以上

前测 26 5 4 20 10 5 168 29 6 后测 5 30 1 6 28 4 6 25 5 30 注:基本可以:对1-2小节的音乐节奏能协调地手舞足蹈。1-2小节。篇三:幼儿园早期阅读研究的课题结题报告 的课题结题报告

对本地音乐的典型节奏能拍对 《幼儿早期阅读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任阳中心幼儿园

一、课题背景

阅读是一项获得信息、传播信息、增加知识的活动。阅读得越多,人的能力及适应性也越强。早期阅读并不在于单纯发展孩子的阅读能力,而更在乎启蒙阅读意识,让孩子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各种信息,形成阅读的概念,即要看、要听、要读、通过养成性教育,有力的推动今后的学习。研究表明,3—8岁是人的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儿童需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形成阅读的能力,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尽管他们不识字,但他们能够自己与书对话,成为自主的阅读者。因此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认真培养孩子的早期阅读习惯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问题的提出

我们知道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期,抓好这个时期幼儿早期阅读的培养对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和顺利地完成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过渡,对进入小学学习书面语言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幼儿早期阅读水平,探讨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特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三、概念的界定

我们研究的早期阅读是指在幼儿阶段,以图画读物为主要附加文字作品的阅读材料,从幼儿兴趣入手,在看、听、说的阅读过程中、萌发幼儿热爱图书的情感,引起幼儿阅读识字的愿望,养成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幼儿的阅读经验,提高幼儿观察、想象、思维、表达能力,为幼儿入学正式学习书面语言作准备的一种寓教于乐的语言活动。

四、理论依据

1、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对大千世界非常好奇,总想知道它们之间存在的原因和之间的关系,说明这时期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近年来许多相关研究显示:3—8岁是孩子自主性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孩子的语言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文字将与孩子的思维能力相互串联并在生活中发生作用。他们开始认识符号、声音、与意义的关联性,学习如何看待一张纸、一本书、一则新的知识,也尝试用自己所学的语言解释所见的世界,进而自我展现。

2、陈鹤琴的课程理论思想理论,陈鹤琴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论、方法论、目标论,十五条主张,十七条原则,四个教学步骤,五指教学内容等。

3、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充分考虑到不同幼儿的发展差异,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并且有相应的材料提出和指导策略,通过互助式学习及过程评价,支持引导和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和提高。

五、研究目标

1、了解幼儿早期阅读的水平、需求与潜能。

2、梳理有效、多元的早期阅读活动形式与内容。

3、分析幼儿早期阅读的特点,形成系统的早期阅读的指导策略。

六、研究内容

1、本园幼儿早期阅读情况的调查与研究。

2、以图画读物为主,有机结合看、听、说、玩、演、画等形式开展早期阅读活动,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形成初步的阅读习惯。

3、对不同年龄段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活动指导,梳理指导策略,丰富幼儿的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

七、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1、采用文献法和小组研讨法。在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和共同探讨的基础上,理解幼儿早期阅读的意涵和结构因素,并对这一概念作出界定。与此同时,通过年级组研讨,了解本年龄段幼儿早期阅读的现状,以此修正和加深理解“界定”的概念。采用理论学习与实际行动相交融的情景观察的调查方法,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发展的特点。

3、采用行动反思法进行培养策略的实证性研究。研究对象:3—6岁全体幼儿

研究时间:2007年9月——2011年6月

八、课题理论研究步骤

在课题实施初期,研究制定了一套问卷调查(见附页)

从这份调查中我们发现家长认为孩子的阅读水平比较低,喜欢听故事,但是不喜欢讲故事,表达能力欠缺,对阅读不是很感兴趣,大多数幼儿喜欢在家看电视,玩游戏,或者自由玩耍,只有42%的孩子喜欢看书,但是他们阅读的习惯不是很好,每周阅读五次以上的幼儿只占20%,能仔细观察画面上的角色和背景细节,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的不到10%,由此可见,在家庭阅读观上家长们普遍愿意让孩子提高阅读兴趣与能力,就是不知道如何提高孩子阅读兴趣和指导孩子进行阅读。

之后,我们又在幼儿园各班让教师调查幼儿早期阅读的情况 班级 人数 不喜欢阅读 较喜欢阅读 喜欢阅读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小一班 48 17 36% 22 46% 9 18% 注:较喜欢阅读指不会正确翻书不理解阅读内容,喜欢阅读指能较好掌握阅读方法理解内容。根据这些测试、调查让我们有了一个研究的方向,而后通过收集文献资料,组织教师学习早期阅读活动的内容、手段和方法,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使幼儿的阅读兴趣、习惯、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现总结如下: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乔姆斯基认为,环境可以产生激发效应和塑造反应,营造一个相适应的环境对幼儿兴趣的产生至关重要。我们把活动室光线充足的地方,用矮柜隔开,铺上地垫,放几个靠垫,作为阅读区,让幼儿随时阅读。为幼儿提供与我们正在开展的主题活动有关的书籍:有故事书、自然知识、科学知识、社会知识等方面的书,有的是幼儿熟悉的、有的是幼儿不熟悉的。我们幼儿园的图书种类也值得一提,除了故事书、儿歌书、工具书还有自制书。幼儿用绘画、剪贴的形式自己构思制作图书画册,并将其放在书架上,闲时看一看也别有一番感觉。此外我们除了投放以上这些传统意义上的读物,还提供了丰富的电子读物,比如各种音响磁带能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在生动直观的影视作品中更能帮助幼儿理解水平的提高。以满足不同水平的幼儿阅读的需要,提高幼儿阅读的兴趣。例如:我们欣赏文学作品《桃树下的小白兔》时,幼儿对桃花产生了兴趣,于是产生了主题:桃花是什么样的。我们通过发调查表,收集有关桃花的图片、图书、vcd,共同探索桃花的秘密。我们还根据主题开展得情况及时更换书籍,利用空间与幼儿共同商量、设计布置主题墙饰,创设了主题墙面与图书融为一体的阅读活动区域,扩大了阅读活动的范围,增强了阅读活动的趣味性。在心上故事《桃树下的小白兔》后,我们将故事画成大幅连环画,张贴在走廊里,幼儿在自由活动时经常走去看一看、讲一讲,在这种温暖、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幼儿的额阅读兴趣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开展丰富多彩、新颖多样的阅读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常规的好坏是早期阅读的先决条件,好的阅读习惯会使幼儿终身受益,因而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就要善于引导幼儿,使幼儿能够正确地拿书、翻书、看书,能按顺序专心地阅读,并坐姿正确,能够按照欣赏读、跟读、朗读的常规要求进行阅读,但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要坚持一贯地抓,经常的提醒,持之以恒,才能见效果。

三、开展与阅读有关的活动,加强指导,增进幼儿的阅读能力,让幼儿学会阅读

(一)了解幼儿在阅读区的活动特点和活动形式

我们要求各班教师在阅读活动中对幼儿的阅读形式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 独自阅读:表现为幼儿独自一人默默地看书或自言自语边讲边看,这种阅读情况表现在小班幼儿和个别特别喜爱图书阅读的幼儿身上居多。

同伴两两一起阅读:指两个人共同阅读一本图书,可共同翻阅,或一方翻阅一方讲述,或两人边看边讲。

小组阅读:指两个以上的幼儿共同阅读一本图书,边看边讲。这种阅读情况表现在大班幼儿身上居多。师幼共同阅读:即教师和幼儿一起共同阅读一本图书,一般采用教师讲述,幼儿倾听的形式,亦可教师边讲述边提问。这种阅读形式一般用于新图书的阅读指导,教师可以给幼儿的阅读起一个引导的作用。

(二)指导幼儿早期阅读的策略

帮助幼儿掌握阅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通过教师示范,幼儿示范,分组比赛等形式,教会幼儿阅读的有关技能和方法,不如:知道书有封面、内容和封底;阅读时逐页翻阅图书,先看左边再看右边。使他们掌握看书方法并养成习惯。再如,要轻轻地翻阅图书,不撕书不折纸;把书签放在原来的位置不动等。

进行开放性提问。把问题提得比幼儿的现实发展水平略高一些,使他们“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保证幼儿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将“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实发展区”。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幼儿已有知识基础、接受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情况,向幼儿提出的问题,其难易程度应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

开展生动有趣的表演游戏活动,通过孩子们自己的创编表演活动加深对幼儿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的印象。

四、开展各种阅读活动,让幼儿体验阅读。

(一)在区域活动中发挥阅读的自主性。

自主性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因此,我园以此为切入点,根据早期阅读教育的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一系列自主性区域活动,为幼儿自由选择,自发探索、自主创造提供机会和条件,并通过有效的观察指导,使幼儿产生阅读的兴趣,阅读能力在自身的水平上获得进一步提高。

1、设计早期阅读区域游戏,为幼儿创设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语言环境。

2、早期阅读活动与其他区角相结合,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设计具有不同难易层次的材料,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满足幼儿不同水平的发展需要。

(二)童话剧的排演增强早期阅读的娱乐性

语言活动中我们倡导教师把学过的故事帮助幼儿表演出来,这样幼儿练习角色对话的同时,其他幼儿则可以跟着老师一道复述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幼儿学习使用不同的语气去表现角色语言,用语言的感情色彩表现故事的背景,情节发展和故事角色,潜移默化地提高了阅读水平。

每年“六一”我们都组织幼儿排演大型的童话剧表演,幼儿好模仿,容易进入游戏角色的特点是童话剧表演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的前提,这对幼儿的语言如丰富词汇、叙述事件、认识社会及对幼儿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其他幼儿在欣赏的同时也充分感受到了另外一种阅读形式所带来的快乐。

五、重视家庭阅读,让幼儿感受亲子阅读的快乐。亲子阅读,是培养幼儿良好阅读兴趣,习惯及能力的有力支持,是亲密亲子关系的催化剂,更是开发幼儿早期阅读水平的重要手段,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通过家园联系栏、自主活动、个别交流等不同方式,不定期地向家长介绍亲子阅读观,从而拓展幼儿阅读的范围和内容。

(二)、建议家长在家中为宝贝创设舒适、温馨的阅读环境,指导家长为宝贝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同时为了给予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自身也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向家长推荐一些有效的指导方法,如听读启蒙法、讲述提问法、角色扮演法,游戏法等等,让孩子感到阅读也是快乐的,进而引发他们对阅读活动的兴趣。

九、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通过每学年对幼儿阅读水平进行观察测试,我们发现在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后幼儿的阅读兴趣与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1、通过早期阅读的实验研究,提高了幼儿对阅读的兴趣,使孩子们自己能从阅读中感受到快乐的趣味。

2、通过早期阅读的实验研究,培养了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大大提高幼儿的阅读技能。(1)获得了翻阅图书的经验,学习掌握一般的翻阅图书的方式和规则。

(2)掌握了读懂图书内容的经验,学会看画面人的表情、动作、背景以及串起来发生事件。(3)对文字感兴趣,能理解图书画面,文字与口语对应关系,会用口语讲出画面内容。

3、通过研究,大大丰富了幼儿掌握的词汇量,提高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4、通过早期阅读的研究,提高了幼儿理解思考的能力,并对幼儿在记忆、思维力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通过早期阅读活动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是实施研究的核心,课题的研究探索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舞台。我们通过教育科研,增强了科研意识,提高了研究水平。三年来,课题组坚持定期例会,学习理论,制作教具学具,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每位课题组成员写了数篇论文,每年我们都要举行园内论文评比和案例设计评比,其中,苏醒老师的“润物细无声——浅谈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情感渗透”被常熟市年会论文录用。

十、课题研究后的一点思考

(一)对幼儿早期阅读教学模式的再完善

教学模式是一种结构,它是基本和相对稳定的,而非僵化、一成不变的。在阅读中,幼儿离不开听,离不开把感受到的音、图转化为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而整个阅读教学中,看、听、说、认既是阅读教学活动目标的内涵,又是具体操作化的指导方法。我们在模式运用中,应以强调“理解至先”为基础,灵活交叉地使用多种指导方法,以适当调整活动过程来优化阅读教学活动结构,使幼儿早期阅读教学模式日趋完善。

(二)对教师素质的再提高

教师是早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评价者。教师的教育素质直接影响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切实提高教师的基本功、教学素养对本课题的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的情感体验与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而且幼儿早期阅读能力需要长期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我们把握好前进的方向,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深入研究,使我们的工作更趋于科学、规范,为我们的幼教事业多作贡献。

幼儿园课题结题报告 篇9

过两年的时间,大部分幼儿对本土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欲望。了解到本土音乐有高甲戏、南音、布袋戏、木偶戏、鼓队舞、游戏童谣等,高甲戏、南音是我们闽南最具有特色的戏曲,深受大家的喜爱,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82.9%的幼儿能拍出本地音乐的典型节奏、97.3%的幼儿能演唱3—5首的永春民间童谣,如《打铁哥》、《掩乌鸡》和《抓啄歌》等,91%的幼儿能跟随音乐节奏节拍协调地手舞足蹈,如《天黑黑》、《一只鸟仔》、《老鼠嫁女》、《群丑献艺》、《碰球舞》。93.9%的幼儿会用两种乐器演奏简单的本土音乐、90.9%的幼儿能听辩出三种以上民族音乐。在游戏中学习,身心愉快,并初步感受并喜爱家乡民间艺术中的美。我园将本土音乐引入到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中,不仅开拓了幼儿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还增强了对本土音乐的审美敏感性,体验了创造与表现的快乐,激发了幼儿热爱乡土文化、爱家乡的情感。

在开展课题研究中,我们把幼儿与老师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给了教师、幼儿一个非常自由、自主的空间,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做学习的主人。从查找资料、主动发问、参与环境创设、参观访问等都能看到老师和孩子忙碌而愉快的身影,幼儿与老师成了活动的主体。20xx年4月,民间舞蹈欣赏《碰球舞》参加省音乐课题组观摩活动,20xx年5月节奏活动《采茶扑蝶》园课题组观摩活动,获得专家的好评;20xx年10月艺术活动《小小新娘》获马来西亚幼教考察团的'高度赞赏;20xx年12月艺术体验《群丑献艺》参加县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获一等奖。20xx年1月《幼儿园开展本土音乐欣赏新视点》一文获泉州市幼教年会论文评比优秀奖。学园汇编了两本教师反思集、活动设计和经验总结,取得了一些成果。

1、营造浓郁的氛围,对幼儿进行本土音乐的熏陶。

幼儿是在与周围环境主动、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成长的。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是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注重设计环境,丰富环境,变化环境,利用环境对幼儿的熏陶,使幼儿感受本土文化美。

首先将本土音乐融入到各年段的早操、午间操中;利用晨间、下午起床、离园等自由活动时间播放闽南歌曲、童谣、乐曲、戏曲等,教师引导幼儿在本土音乐萦绕的环境中心情愉悦地自由游戏、活动。

其次教师在各种活动区增设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游戏的玩具材料,如体育角的两人三足、竹高跷、滚铁环;动手角的“东西南北中”;音乐角的拍子响拳、压脚鼓;表演角的高甲戏、惠安服饰、木偶表演;阅读角的家乡小传、自制民谣小图书等,便于幼儿耳闻目染、潜移默化的了解本地民俗音乐文化。

此外根据主题开展的不同时间,通过布置临时性的墙饰,对幼儿进行本土音乐文化熏陶。如:在开展《服装设计师》活动时,将收集到的高甲戏、梨园戏等照片、戏服和头饰等挂在“曲苑杂坛”舞台四周,使幼儿真切感受到地方剧种的精华所在;在“精彩十分”设计、动手制作高甲戏服、教师与幼儿共同制作闽南地方剧种中各种人物的脸谱;在表演角中进行自编自演。又如:春节、元宵节传统节日活动中,在活动室周围布置永春鼓队舞、碰球舞、拍胸舞图片、幼儿制作的花灯等,并在节日中利用中国结、纸、灯笼、红绸等别具民族风味的工艺品进行装饰,让幼儿置身于民族工艺的海洋中,体会到家乡的美,先人的和,传统的乐。

2、选择适合的素材,激发幼儿探索本土音乐的兴趣。

本土音乐虽然来源于生活,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并不是所有的本土音乐都是适合幼儿,关键在于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要鲜明、生动,所描写的内容应是幼儿生活中比较熟悉和兴趣的事物,思想感情要能唤起幼儿的情感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