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的编写和修改在工作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当有不知如何动笔时,书籍和网络有着大量我们需要的范文供我们参考。什么样的范文模板值得我们参考?活动范文吧编辑为您精心准备了“爱心教育有感观后感”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所列举信息仅供参考请依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

活动范文 > 活动范文 > 导航 > 爱心教育有感观后感合集9篇

爱心教育有感观后感

2024-01-30

爱心教育有感观后感合集9篇。

文档的编写和修改在工作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当有不知如何动笔时,书籍和网络有着大量我们需要的范文供我们参考。什么样的范文模板值得我们参考?活动范文吧编辑为您精心准备了“爱心教育有感观后感”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所列举信息仅供参考请依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

爱心教育有感观后感 篇1

假期我有幸阅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起初是抱着涉猎的心态阅读的,可越读越觉得离自己好近好近,不知不觉将自己的一些感受和困惑与之相联系,相比较。此时的心情不能用言语来表达,心灵的震撼更是不言而喻的,有感动、有感激、有惭愧、有反省,各种感觉交织在一起,而大脑中则凸显着几个鲜明的大字——爱心的坚持创造教育的奇迹。

“当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李振西老师让我明白,只有爱心的坚持才会创造奇迹。“我觉得我的运气好,每教一批学生,他们都对我特别好。

与学生对我的感受相比,我欠他们太多了!”读着***的这句话,我不由地思绪起伏,我想学生之所以对***好,并不是因为***的运气好,而是***为学生付出的太多太多,试想有几人能做到每天给学生煮鸡蛋?又有谁能做到***对宁玮、伍建那样的关爱,更何况万同这样的学生。

***那份长达近五十页的“我与万同的故事”,着实让我震撼。我在阅读中不断地被感动着,不断地思索着,如果我遇到像万同这样的学生,我会有多少耐心来等待他的转变,又会有多少爱心和毅力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想到这些,不要感到羞耻,羞耻!

从万同,我看到了转化后进生的困难。我也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爱心、耐心和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我想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耐心和爱,是因为我们总是有一颗感恩的心!

因为感恩,他不断地付出,因为不断地付出,他不断地收获着学生的感恩,这样如此这般,周而复始,才使***有那么好的“运气”,遇到了那么好的学生。所以不要抱怨学生不懂得感恩,就因为我们没有做到,做得好,做得深入彻底。

毛主席曾经说过:一个人做好事不难。困难的是一辈子都要做好事。同样,当一段时间或一天的好老师也不难。困难的是,每一刻都充满了对学生的关爱;爱一个好学生并不难,但爱一个象万同这样的穷学生却很难。

在阅读本书时,我不断问自己:如果遇到象万同这样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我觉得自己也是个富有爱心的老师,可遇到象万同这样的学生一而再,再二三的犯错误,我还会象李镇西老师那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吗?

我不会,我会生气,会生气,会觉得自己无望,会放弃。我们的努力和努力远不如李镇西先生,我们的教育智慧和技能也远不如李镇西先生。我们对学生的爱是零星的、间断的、不恒定的,而李镇西老师的爱一如行走沙漠的疲惫者得到了甘霖,又如同痛苦无助、暗夜孤独的人赢得了星光,让人找到自信、自尊,让人振奋。

这就是李镇西先生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根本原因。他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值得每一位教师一读。

读了《爱心与教育》,反思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相信只有坚持爱才能创造教育的奇迹。

爱心教育有感观后感 篇2

詹晓敏空闲之余,我细读了朱良才先生《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书中作者对理想的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都作了深刻的阐述,读过之后,从事教育工作的我受益无穷。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中写到这样一位母亲,女儿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被安排在本村小学教书。结果,上课不到一个周,被同学轰下讲台,灰头丧气的脸色回家了,母亲为她擦干泪水,安慰她说:满肚子的东西,有的人能倒出来,有的人倒不出来,也许有更合适的事情等着你去做。

后来,她外出打工又被老板轰了回来,原因是手脚太慢。母亲对女儿说:“手脚总是有快有慢,别人一直干了好多年,而你一直在念书,怎么能快得了?”

我女儿当过织布工、市场管理员和会计,但她每件事都失败了。然而,每次女儿没能回来,母亲总是安慰她,说她从来没有抱怨过。

30多岁的时候,女儿凭着一点语言的天赋,做了聋哑学校的一位辅导员。后来,她开办了自己的残疾人学校,后来在许多城市开了一家残疾人连锁店。

有一天,功成名就的女儿向已经年迈的母亲问道:“妈、那些年我连连失败,自己都觉得前途非常渺茫,可你为何对我那么有信心?”

母亲的回答朴素而简单:“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豆子也种不好的话,可以种瓜果,瓜果也种不好的话,撒上一些荞麦种子也能开花。因为一块地,总会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总会有属于它的一片收成”。

听到母亲的话,女儿哭了。

如果所有的教育者和家长都有这种教育智慧,他们应该少抱怨多鼓励。将会少多少厌学的孩子,少多少学生自杀的悲剧。我们的孩子将有许多快乐的童年。

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定将“大爱无疆”作为我的施教方法,把“爱心”化作春风细雨,去滋润每位幼儿的心田,使每位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爱心教育有感观后感 篇3

教育是人的教育,给每个孩子以尊严,给每个孩子搭建不同的起步平台,“让每个孩子享受到学习的幸福”,李镇西做到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几千年就存在的教育思想,可在我们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的身上,却显得是如此的苍白。确实,我们每个人需要提高的太多了,无论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是专业精神,都需要我们不断强化努力,丰富自己。

特别是在专业技能和精神方面,我们需要有高等教育的艺术和方法,以及足够的耐心、爱心和毅力。只有这样,我们每个人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优秀的教育者。

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已自成体系,从《爱心与教育》中可以看出不断试验、不断修正的轨迹,无论是“未来班”还是万同的转变,都可以得出素质教育最本质的目的,分数固然需要, 但教育决不仅为此,教育更是为了育人。《爱心与教育》是李镇西在教学长河中跋涉的成果,没有对教育的爱,就不会有足以令人动容的这许多案例。教书育人很容易。李镇西做到了。我呢?

我们呢? 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爱心教育有感观后感 篇4

读着,读着,我一再地激动不已,心潮澎湃,为李镇西老师的真诚话语和一颗赤诚的心—当别人问他:“为什么对你的学生这么好?”他说:

“我的运气好,每教一批学生,他们都对我特别好。与学生对我的感受相比,我欠他们太多了!我这是在还债呀!

”当人们一再地问他:“为什么要写《爱心与教育》?”他说:

“因为我承受了太多的来自学生的爱”。事实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牺牲了无数的假期,花费了精力和金钱,带着孩子们游山玩水,观察世界;周末,请在宿舍轮流包饺子和火锅;在**日益普及的今天,仍坚持按学号轮流去学生家里家访,把质朴而真诚的爱送到孩子的家里、心里。为每个学生送生日礼物、为家境困难的孩子悄悄送上急需的钱物,为烦恼痛苦的孩子写下一封封呵护心灵创伤的信件……我无法一一例举他对学生的爱,那种平等的、民主的,用心灵赢得心灵的爱。

他用他的童心唤醒了孩子们的爱心,又用自己的一颗爱心滋润着孩子们的童心。 李镇西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他在向学生播撒爱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收获着学生对他的爱。

所以我能深切感受和体验一个成功教育家的幸福——一种从爱的回归中获得的职业幸福和享受。

看李镇西老师的文章,深深地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同时也为他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而叹服。就像他说的“对一个教师来说,推动其教育事业发展应该有两个轮子,一个叫作‘情感’,一个叫作‘思考’。教育情感使他热爱孩子,无私工作,体验奉献的喜悦;教育思考使他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科学而理性地设计、实施自己的教育,同时不断地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

” 因此他不断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他把阅读当作洗脸刷牙一样的必需的生活内容。他不仅阅读了大量的专业书籍,包括教育名著、教学专著、教育教学报刊等;同时,我们应该阅读大量的人文书籍,包括政治、哲学、经济、历史、文学等。

他和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等教育大师一样,认真阅读,深刻理解,付诸实践。我认为他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反省,这是他成功的基石。他的不懈阅读使我感到me愧。 此外,我不的不提醒自己再次阅读,阅读,学习和学习。

爱心教育有感观后感 篇5

年级:七年级姓名:管科琴

假期里,我把《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当做一项作业读完了,因为这个假期,学校要求写一篇《爱心与教育》的心得体会。读的时候我当做是一种任务,一种负担,但是当我读完的时候,我深深地被李镇西老师的爱心感动了,也被***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的热情震撼了,为他所教的学生感到高兴,为他的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当好一个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是的,爱是一道彩虹,在天空中飞舞,让有阴霾的人看到世界的美丽;爱心也是灯塔,使迷途者找到希望的路线。爱也可以是水,滋润着求知者的灵魂;爱也可以是火,燃烧着人们的奉献精神。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书中说到的“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有一个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回报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和向上,多么好的教育!

”是的,“爱”只一个字,但做起来谈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

在一个学期的教学中,我总是觉得自己做得足够好。因为觉得自己很负责,备好每一堂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对学生的生活也都很关心,甚至是课后也会叫在一起聊天、额外补习,但是回过头想想,这些事情更多的是放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身上。但当学生捣乱、叛逆、不认真完成作业时,我就把他们看成是更压抑、更严格、更严厉,有时甚至是惩罚。

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更加叛逆,更加放纵自己,而自己就变得更加严厉,更加厌恶这些所谓的“差生”,从而导致了“恶性发展”。

看完《爱心与教育》真的让我受益匪浅,如果不是有幸读到这本书,那么我的教育就会沿着这条恶性的道路不断发展下去,那么我的学生所受到的伤害可能不仅仅是一个初中,有可能是一生,更有可能的是,受到我这种教育的不仅仅是这一批学生,而是一批又一批的学生。现在我也深深地思考着,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一定要谨记***的话,真正用爱心去教育好每一个自己的学生,认认真真做好教育工作。

2014年2月12日

爱心教育有感观后感 篇6

读着《爱心与教育》,里面朴实的文字,真实平凡而感人的故事,无一不给我带来心灵的震撼。这本书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深深地体会到“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书中的一句话,让我终身难忘。他说:“如果孩子是鸟,你就是天空,如果孩子是鱼,你就是大海,如果孩子是花,你就是春天”。

这句话表达了我们教师的光荣和伟大,也隐含着我们教师的使命和责任。通过阅读全书,我看到了***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身到了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中,看到了他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比如,学生过生日他会送上一张卡片,上面写上一首小诗;发现学生伙食费吃紧,便悄悄给她几元钱,希望孩子能补充营养;家长送的鸡蛋他反而每天煮给学生吃。 同时,***那些优秀的**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了我的眼前,善良的宁玮、孝顺的伍建、颇具魄力的杨嵩以及那令人敬畏的杨守丰等。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李镇西对学生的爱,这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李镇西老师对有困难的同学的无私的爱令人钦佩,他那种一人有难大家帮的做法更值得我们学习,他让处在逆境中的学生感受到了大集体的温暖,也让班级的每一位同学思想上受到了冲击和教育。他用自己的爱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和选就了一个个人才,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优秀的学生一个个脱颖而出,教育就应该这样,让每个学生都进步,让人才更出色。

因为有了这颗爱心与童心,李镇西老师几乎整天都和学生泡在一起,把一位学生家长送给他的一筐鸡蛋用煤油炉一天煮一个,全部又让这位学生吃了;他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里,背着一位患病的学生步行上医院,他还在每一个学生的生日里给他们送上自己的贺卡……老师在用爱心感动着学生,学生同样用童心来回报老师。

这是一本成功的“实例教育学”,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一读。在轰轰烈烈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应该把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踏踏实实地落实到位,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应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只要赢得了学生的尊重,教育也就水到渠成的事了。

“爱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李镇西老师的一句句真诚的话响彻心头,在我心里撞起了千层浪。爱,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对教书育人这份工作有了更深层的解读,我一定会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并在工作中时常反思,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时不忘***的警句,把教育工作认认真真的做好,为教育事业献出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2014.1.4

爱心教育有感观后感 篇7

爱,如泉水,能渗透和滋养学生的心灵;爱是一股暖流,能化解师生之间的冷淡隔阂,能为教学方法注入一颗强心剂。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使我更加体会到如果没有火热而真挚的爱心,就没有资格当人民教师。***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为我们刻画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

一。爱,希望之火,理解之桥。

诗人柯岩创作的一段歌词写道:"生活虽然欺骗了我,但我并不甘心落后,当人间重新给我温暖,我就开始新的生活。"教学实践告诉我:

“后进生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人们往往看到后进生的劣面,却往往忽略了差生所受到的不公正和歧视,看不见他们的闪光点,没有寻找回来他们的世界,作为一名肩负培育下一代重任的人民教师,应撒种爱心,让他们希望之火重新点燃。虽然生活中闪光的东西不一定是金子,但我们一定要把它当金子去冶炼和铸造,这样,希望的火种就不会熄灭,火种点燃之后,希望不就在眼前吗?

我常想,我们搞小学教育的人,对学生的爱要胜过他们的父母才好。我们的爱要爱得深沉,爱得理智,绝不能象一些孩子的父母,爱则溺爱酿成悲剧,恨则弃之不管不问。我们不能只爱一件事而满足于甜言蜜语。我们应该为我们孩子的生命负责。

爱心,要在学生感到迷惘,对学习失支信心的时刻,化作一座桥,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这样,学生就会来找我们,向我们敞开心扉,愿意接受我们的爱和教育。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拥有一颗这样的爱心,我们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兴趣和爱好,和他们共同分享快乐和痛苦。教师对学生爱应该是真挚的,能够感染学生情感的爱,这种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亲人对朋友的爱。

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对我们只会产生厌误的抵触情绪与反感,一道道冷漠的目光只会伤害师生间的;而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情感才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教师对学生的爱的表达失意丝不苟、不自觉的:当学生受挫时,给他们一点鼓励;当学生有困难时,给他们一些帮助;当学生伤心时,给他们一些安慰;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

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我们教育的一道防线。

爱心教育有感观后感 篇8

作者:李丽

**:《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21期

摘要:通过读《爱心与教育》,让我深刻感悟到爱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我树立了今后的工作目标,用爱与学生沟通。

关键词:爱的交流;爱的改变;爱的力量

这个暑期,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那就是给自己“充电”,拜读几本好书。曾听同事介绍,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值得学习。

翻开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细细品读了一遍,发现整本书记录了***曾工作一线时,辛勤探索素质教育的结晶,针对如何当好一个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师如何提升自身素养等方面都有真实的案例及个人想法,全是***与学生之间的情与爱真实写照,载满真情。在这个时候,我不是感动,而是震惊。

冰心曾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中指出“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少爱的学生,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

”是的,一个“爱”字写着简单,但要做起来,是需要真心付出的。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现将自己的感悟与大家一起分享。

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爱学生的老师会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会思考学生的想法,会为学生担心。我在李镇喜先生的文章中看到,他具有真正热爱学生的品质。

因为爱学生,他上门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并说动家长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因为爱学生,他省吃俭省,为困难学生交学费;因为爱学生,他会在学生有一点点成绩时,给他们一个赞;因为爱学生,当他们犯了过错时,会细心教导他们;当学生病了,他会亲自背学生爬陡坡送医院,照顾看护他。也鼓励学生,一定要坚强起来!

我想:一个好的班主任不应该这样吗?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我们就该用真心呵护学生,只有真诚的爱学生,学生才能毫无保留的与老师交心,相处才会更和谐!

在教育工作中,我认为我关心学生,能让家长安心,让孩子安心上学。每当学生有紧急情况,我会立即与家长联系。当父母没空的时候,我会认真解决的。记得那是个大冷天,学生因上课不敢与数学老师报告,拉了一身屎,我将他的脏裤子脱掉,虽然有难闻的气味,甚至会恶心呕吐,我还是帮他用热水洗干净,用自己午休的被子裹着他,直到家长来接。

当家长用力握着我的手说:“谢谢您,老师!把孩子交给你我放心。

”那时我感受的是信任,是快乐。

爱心教育有感观后感 篇9

利用大约一个半月的时间,我认真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他的事迹使我感动和震撼。***运用了许多学生原汁原味的话语真实地写出了他是怎样的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感动的同时,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给学生“爱”是做老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

书中生动的例子有时让我哭泣,有时让我深思,让我感受到李镇西先生无私纯洁的爱和童心。一个生日蛋糕、一张书签、一本励志书籍、一封饱含深情的书信等等,都表现出***把那一份浓浓的爱作为对学生的报答和还债。他用自己博大的爱,锻造“优秀学生”的卓越人格,让其出类拔萃;转变“后进学生”,让其成为有理想、有追求、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其中充分显示了***对教育不懈的探索精神和教育智慧,也因其这份充满智慧的爱,使他教过的一个个班集体有了凝聚力,让他教过的每一届学生们都享受着教育生活的温暖与幸福。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镇西老师对“后进学生”的转化。

一、转化“后进学生”的不易

《爱心与教育》一书,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

宁玮的人生经历是给我们带来了感情,还是杨守峰高尚的善心给我们带来了震撼?这些都是,但最感人的,无疑是万同的故事。

在我眼里,一个老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向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对待一个学生,难!本书中记录了长达四十三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详细、最感人的后进学生转化手记。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也不断地在反思,作为老师我们有多少耐心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又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难以预料的反复?

在万同,我不仅看到了改造后进生的艰辛,也看到了李镇西先生的爱心、耐心和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那一个方向,都牵动着***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一个最有耐心的老师。

二、转化“后进学生”的指导思想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提倡的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就是面向全体,面向全体就必然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学生”。

在这本书中,李镇西先生阐述了他的指导思想,值得我们的老师学习。第一“后进学生”教育要民主,即用心灵赢得心灵。我们应该记住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工作者的真诚告诫:

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要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有缺点一个的好人”得到的自信。第二“后进学生”教育要科学即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1)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要求后进学生在一个早晨就根绝所有坏习惯,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让他们通过自我控制而逐渐减少犯错次数。(2)引导学生自我教育,也包括利用学生集体的健康**对集体中某个或某些“后进学生”施予积极的影响。

第三“后进学生”教育要个性即不以分数论英雄。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教育者:“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

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而我们的教育者,在人的这种片面表现的情况下,就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因此,我们不能把所有“后进学生”看做思想品德坏、学习成绩差的群体,而应该视为一个一个具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精神世界的“个体”。作为一名不知道的教师,学生中最痛苦的是那些贫困学生:

自卑没有自信心但表面上满不在乎,上课无法听懂又不得不日复一日地坐在教室里,作业不会做便只好胡乱应付,于是自然常被各科老师斥责,也受尽了同学们的白眼……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尊进的教育者们,请时刻都不要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式都没有做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

”试想,当我们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在同一时间内,达到思想道德、文化学习的统一标准时,不知不觉中,就剥夺了“后进学生”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 ”呢!而转化“后进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还他们以本来应该拥有的精神需要入手。

三、转化“后进学生”的教育方法

转化“后进学生”要讲究方法,只有运用恰当的、科学的、有效的方法,后进学生的转化才会有显著的效果。李镇西老师在与“后进学生”的长期磨合中,采用过的比较有效的方法共有十种,经过研读,我认为其中的七种方法比较适合我们小学教师使用。以下是介绍,供您参考并在工作中使用:

1.写家校联系本:让“后进学生”为自己确定一个“帮助人”,让这个“帮助人”每天将“后进学生”的当天表现(纪律、作业、进步、问题等)写在家校联系本上,然后让“后进学生”带回家给家长看。

2.填报喜单:每当新学期开始,印制好《学生进步报喜单》,然后再每周末发给进步明显的“后进学生”,让他们带回去向家长报喜。

3.集体评议:不定期地由全班学生评选“最近表现最差的学生”,再让班长当场公布结果,并对有关同学提出批评和希望;然后过一段时间,再在班上评选“最近进步最大的学生”,仍由班长当场公布结果,并对进步大的同学发奖或填报喜单。

4.写每日九问:引导“后进学生”养成每天“自省”的习惯——一问今天影响同学学习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问你对今天的学习有什么问题;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预习没有;5个。你今天做过什么不文明的事吗;六问今天说过脏话没有;七问今天战胜弱点没有;八问今天有进步没有;九问今天有什么遗憾没有。

5.安排当班干部:为了让“后进学生”也有体现自己尊严和才能的机会,鼓动班上同学选他们当班干部,或者给他们安排一个“助理”、“干事”之类的“职务”。

一旦他们有了好的工作成绩,就让全班同学给他们表扬和鼓励。

6.对手竞赛:让每一个“后进学生”都找一个与自己各方面情况接近的同学作为竞争对手,在纪律、学习等方面展开比赛,并定期让全班评比。

7.学生作文表扬:经常向全班学生布置《xx同学进步大》的作文,并在班上大张旗鼓地朗读或张贴,以形成一个催人向上的集体**氛围。

最后,我以李镇西老师手记二:与顽童打交道——“后进学生”的转化部分的篇首语作为我这篇读后感的结尾:“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近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