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是荧幕永恒的主题之一;他就像爱情,表面上是一种情绪的升华,却被人类表现得千变万化。有人因复仇而活,有人因复仇而死,有人从复仇中寻得快感,有人又在复仇中挣扎,有的复仇被定义为正义的制裁,有的复仇又被...

活动范文 > 活动心得 > 导航 > 入侵华尔街观后感 关于学习活动的心得体会

入侵华尔街观后感 关于学习活动的心得体会

2022-04-01

【www.nns88.com - 华尔街投资之道观后感】

当某个活动对你产生启迪时,我们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讲一下自己在活动中的感悟。撰写活动心得体会是为了使大家更了解自己,在参加活动后你有怎样的收获?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入侵华尔街观后感 关于学习活动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复仇是荧幕永恒的主题之一;他就像爱情,表面上是一种情绪的升华,却被人类表现得千变万化。有人因复仇而活,有人因复仇而死,有人从复仇中寻得快感,有人又在复仇中挣扎,有的复仇被定义为正义的制裁,有的复仇又被渲染为罪恶的枷锁;古人虽说,冤冤相报何时了,但在艺术工作者看来,复仇这个行为,无论因果,放大的往往是观者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绪。

故事以美国金融风暴为故事背景,从一开始便用新闻录音引导观众对华尔街的金融家们产生对立情绪;而后华尔街金融机构里高层之间交流频繁说出如“我们要救的是公司,不是客户”“我们的任务是自救,让他们去死”这样直白残酷的对话,让观众对这些金融家的负面情绪逐渐积累;就在整个市场岌岌可危时,他们的对策依然是不断地推销基金,贪婪的本质一览无遗。这时,镜头切入主人公吉姆的生活;妻子患病,而他只是一名普通安保人员,高额的治疗费用让他们的生活愈发困难;而当吉姆见到对他避而远之的投资经纪人时,被告知他的投资出现了问题,更为滑稽的是他还因此背上了6万美元的赔偿金。在这样的困境下,律师的狮子大开口和银行毫无妥协让他们的住宅都变成了抵押物;工作的特殊性甚至让吉姆丢掉了工作,就在此时,无法承受压力以及不愿再拖累吉姆的妻子选择了自杀;福不双至,祸不单行,就在来自各方面的火上浇油后,妻子的离去压倒了吉姆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他彻底沦为家破人亡的丧家犬。影片用了一半时间循序渐进地展现吉姆逐渐家破人亡的过程,但细节的堆叠又让这一切充满说服力:报纸与电视广播随时都在控诉资本家的丑恶嘴脸,他与妻子之间细碎短暂的亲密肢体接触让这对患难夫妻看上去并不是流于表面;身边朋友与上司的言语鼓励安慰,切实的经济帮助又与趁火打劫的律师、冷面无情银行与经纪人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导演的阶级思想:富人们大多为富不仁,而普通的工薪阶层之间却大多有着善良与怜悯。但在金融风暴席卷的时代背景下,深陷其中的普通人却只能是被抛弃的棋子,无力回天;而现实中每一位经历过甚至遭受过金融风暴影响的普通人或许不会有如此极端的遭遇,但在电影一系列不厌其烦的铺垫下也能对吉姆产生深刻的同情以及对金融家们的愤恨;无论是吉姆抑或观众内心深处的恨意都达到了顶点;而在吉姆一次无意导致其中一位金融高管意外身亡之后,观者与吉姆的仇恨得到了一部分释放,情绪的调动非常到位,一场复仇已无可避免。至此,吉姆开始从各方面搜集金融高管的信息后开始了自己的无差别复仇,第一次的射杀还伴随着惊恐,第二次行动吉姆的眼里便只有木讷,就像自己仅仅是坐地铁兜了一个圈。讽刺的是媒体对金融高管的接连被杀似乎并不感到惊讶,在他们看来这些贪得无厌的金融大鳄仇家太多,完全是咎由自取;而在这样带有强烈私人恩怨的复仇大戏中,代表法律的警方往往被导演弱化;在电影的世界观中,当复仇变得容易时,主人公、观众、导演都已进入狂热,得到些许慰藉的内心期盼的只会是一场更大的杀戮。果不其然,导演对于暴力的随性很快暴露,吉姆在击杀了他的经纪人后又在高楼中对着对面办公楼中随意射杀;看着玻璃窗后那一个个直立标靶一样的看客倒下,不得不说,有些观众是会有些许快感的,也许吉姆的仇恨与那些人无关,但暴力仍然是人内心深处最呼之欲出的黑暗;好在乌维。鲍尔并没有让主人公一直开启无脑杀戮模式,最后设计一个圈套让金融高管被姗姗来迟的警方甚至依然带着对这些金融家最终极的讽刺。

复仇在这部电影中不再具有“冤有头,债有主”的宿命感,我们更多看到的只是一头失去理智的死魂灵通过行使暴力寻找他生存的意义。与其说这是复仇的快感,不如说是暴力的快感;导演不知疲倦的添油加醋就是想让主人公与观众对于伤害生命没有不安与愧疚感,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煽动式的剖析得出这样一个让人失望的事实:在有秩序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赢家永远都是实业家,金融家,普通的人穷其一生所做的不过是巩固他们的地位,名望与金钱;而吉姆用最原始的暴力翻转了这一现实,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观众感同身受的情绪,从而不再对剧中主人公肆无忌惮地伤害生命产生不安与愧疚;抨击资本主义之丑恶的同时又能满足自己的暴力诉求。

片中有句台词我印象比较深刻,大致意思是说抢个5万块的加油站得判刑,而投资银行家搞跑了20万亿却啥事没有。只能靠武力解决了,美国对阿富汗、伊拉克就是这么干的。

金融不愧是这个世界上最好搞钱的勾当。投资银行拉个假货公司上市,不管投资人赚不赚钱,反正它都抽佣。券商天天推荐股票,不管客户赚不赚钱,反正它都抽佣。基金管理投资人资金,不管投资人赚不赚钱,反正它都抽佣,投资人赚了,它抽成更多,亏了一毛钱都不用吐出来。世界上还有其他不用管客户死活都能赚钱的行当吗?

我不禁想,这片的导演得亏了多少钱,才能够宣泄出如此的情绪!类似我一样的小散,看完此片估计会很爽!

相关文章推荐

战马观后感 关于学习活动的心得体会


文/余亚茹

这是一段关于人与马之间深厚情谊的故事,这是一段关于成长的故事,这是一段关于人性善良和美好的故事。斯皮尔伯格的这部《战马》,既有着史诗般的恢弘气势,也有流淌在画面中的汩汩温情。

乔伊是一匹从降生就注定不凡的战马,前额有着白色十字星形的鬃毛,让它看起来更为独特。影片最开始乔伊为艾伯特家犁地的段落,就显示了它的与众不同。村庄里的人不管是普通邻里还是艾伯特家的地主,都不相信这样一匹刚出生不久看似弱小的马匹能够犁地。但是艾伯特始终坚信它有巨大的潜力。在艾伯特的鼓励声中,音乐带着胜利的振奋,镜头中的泥土被彻底地翻过来,看似不可逾约的大石块也没能阻碍犁刀的前行。乔伊的勇敢和潜力在此时已显现。

不管是一匹马还是一个人,他的成长都必定经历一定的磨难。在《战马》里,这磨难就是一战。战争,意味着死伤,意味着流离失所。同艾伯特同甘共苦的乔伊被带上了战场,意味着它同主人也许再不能相见,意味着它的命运从此由上天决定。这让观众从它被上尉牵走的一刻,就开始担心。然而,在战场上的乔伊,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好心人。它的幸运,不仅仅是反映一匹马的命运,更多折射了人性和战争的样貌。好心的上尉将乔伊当成自己的座驾,爱护有加;帮助乔伊免于被射杀的军中少年因逃跑而遭到枪击。在这里,善良的心灵、年轻的生命,都在这种看似为“正义”和“荣誉”而进行的战争中毁灭了。导演回望历史的态度已十分明显。

最令我动容的,有两个段落。一个段落中,乔伊竭力奔跑,被战地的铁丝网缠绕而无法动弹。这样一匹马竟然让两军对垒中的“敌人”化为了朋友。英德两军的战士,可以为了这么一个生灵,暂且举起白旗,暂且搁置下“战争”、“对立”、“仇恨”,为了这匹马的生命和自由而合作。这是怎样的力量,能够超越国籍,超越战争,超越对立和仇恨?也许,这就是悲悯,就是人性。正是乔伊的困境激发了分立在两个战壕战士的人性中的悲悯和善良。斯皮尔伯格让观众在战争中依然感受到温暖和力量,就是因为他捕捉到在极端环境下人内心的美好品性。

另一个段落,是乔伊和艾伯特重聚的部分。当在战火中暂时失明的艾伯特吹响了只有他和乔伊之间才有的“口哨”。乔伊回头了,潜藏在艾伯特内心中对重逢的期待此刻流露出来,这同样也是观众的期待。艾伯特从人群中走出,他对乔伊的惦念、牵挂,都体现为此刻重逢的激动、欣喜,乔伊对主人也是分外亲热。艾伯特不用眼睛看,只凭心去感受就能知道,这是他的乔伊,是他从小养到大的乔伊,是他始终惦念和牵挂的乔伊,是他与众不同坚强勇敢的乔伊。这是一种“心有灵犀”,是一种人与马之间同甘苦的深厚情谊。

结局从史诗般的战争又回到宁静的小村庄,历经战火的艾伯特牵着乔伊回家了。而此时的人和马,不再是当初未经世事,而是都经过了成长,经过了洗礼。他们身上的坚持、勇敢、无畏,我想,正是斯皮尔伯格想要给我们展现的吧。观后感》

超脱观后感 关于学习活动的心得体会


《超脱》是一部美国青春剧,心理电影。当我第一次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我对导演在片中使用的心理元素非常赞叹,为此下定决心要看第二遍,今天终于实现愿望了。在此,写下我的观后感。

电影描述的是一个在残缺家庭成长,心理有阴影的青年在自己的人生中用行动引导和帮助周围的人健康生活,男主角的童年是一段充满创伤的经历,母亲的印象在他不断闪回的记忆中是那么的不美好,以致常使他泪流满面,见到外公时内心是瘫痪式的痛苦和极度想回避的焦虑。是啊,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说过,一个人的童年经历会在今后产生巨大影响,如果童年过的不幸福,也许这个人的一辈子都是残缺的,人格是不完善的。男主角的童年那么的不幸福,思想很混沌,一双迷茫天真的眼睛似乎想明白什么,却换来了黑暗中独自关在屋子的经历,希望有些美好的东西让自己拥有,却是一片冰天雪地里只有孤单的自己,以及母亲留给自己最后那幕惨不忍睹的绝望情形。这样的一个孩子,我们很难想象他成长后会是什么样子,但是非常满意的是,男主角没有抱怨这个世界,他对这个世界依然充满希望和信心,甚至他把自己的痛苦经历转化成一股积极的力量,引以引导和帮助身边那些正经历歧途的人,这算是男主角人生的华丽转型,也是最美好的成长路线,因为他把创伤截止在他的身上。可是,有时候我在想,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做到那样呢,一个不美好的童年是不是都能被理解呢?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否则这个社会不会有那么多的问题人物存在。这些问题人物经常说的是,这个社会曾经对他不公平过,所以他要用行动告诉这个社会他的不满意,为此他们报复社会,折磨家人。为什么都是创伤经历会有不同的结果,这就是心理作用的产物,同样的经历不同的心理感受产生不同的行为,不同经历可产生正能量也可产生负能量,关键在于是否自己有一种宽恕、理解、觉醒、改变的信念。

这个电影中有些话语我很有感触,理解一下为:1.不要因为别人的无知行为而伤害自己的内心;2.夫妻在孕育后代之前要先修父母课,以健康教育管理孩子;3.对待生活内容我们的记忆可以做选择,请尽量选择好的一面;4.即使我们曾经如钱币一般被不断流转,我们依然不可丧失做好人的念头;5.这个社会有时候我们很好心地在帮助别人,但不一定会有回报,此时请不要放弃你的选择。

总体说,这个电影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片子,很值得看,也基本适合所有的人观看,尤其对失足或歧途的青年会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对于有家庭创伤的青年也很可以一看以疗伤。

与本片题材同类的电影还有一部叫《贫穷的哈佛女孩》,也很值得一看,看了可以吸收到正能量。

归来观后感 关于学习活动的心得体会


之所以不写影评是因为这部电影不能评,只能悟。如果在影评中探讨剧情,用20个字就可以剧透完毕;如果用影评去探讨特效,商业化,音乐,拍摄手法等卖点和看点,可以用零来评价,因为以上元素一切皆无;如果用影评去剖析那段历史性带有特殊背景的时期,也无从下手,连影片都不能展开来表现,不能深刻的挖掘,否则也不会通过审核。因为影片中人物的遭遇和悲剧的发生,归根到底是由于那段特殊历史时期而造就的,文革带给那些经历过的人有太多的苦和痛,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但是通过电影和之前了解的历史,真正能够领悟到那时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而张艺谋导演能够直面那段历史时期,还是很值得尊敬的。

说起张艺谋,除了曾经那些经典的影片,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而这部电影总体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旋律简单但意义深远,曲调悠扬而记忆犹新。巩俐和陈道明的表演很到位,对人物角色的把握准确,刻画鲜明,观众的确被他们的表演打动了,对于两位演员在本部电影中的表现我可以打满分。这也是我看完电影最大最深刻的感受,史册型演员的搭配模式太强悍了,在当下商业电影横行的时代,这样一部文艺电影,艺术电影还是能更多的去唤起观众内心对过去的回忆和反省,那些有过共鸣的人自然就会被感动。对于观影我有几点提示:

1、本片适于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老年观众观看,至于中青年观众想在观影中达到终极满足体验的条件,必须是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观众时刻都要把自己想象成为那个年代中的男女主角,同时能够理解张艺谋导演的用心和意图才能有好的效果。

2、本片没有商业广告植入,甚至没有映前广告(可能是我看点映的缘故),没有绚丽的画面,没有太多的对话,没有复杂的剧情,不是3D片,给人以苍凉、苦闷、悲伤的感觉,有可能造成观后心里不舒服。

3、电影是根据小说改编,仅仅表现了一部分内容,而且剧情的开展相对缓慢,节奏也比较慢,对于追求快节奏电影的朋友可以忽略。

4、从这部电影可以看到导演的诚意,一部没有商业化的电影如何来吸引观众呢?电影发人深思,挖掘人性,对人性的刻画,对主角心理的刻画相当到位。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爱情片,感人至深的爱情片,能让我感动到哭的电影不多,但是看《归来》,我哭了。

5、演员表演到位,100分。对于喜欢巩俐,陈道明老师表演的观众可以大饱眼福,虽然有刘佩琦、闫妮、陈小艺、张嘉泽、郭涛、丁嘉丽众多前辈们的客串表演,但都是戏份很少。

总之今天是母亲节,陪父母看了这样一部电影我和家人都十分满足,我父母对这部电影有很高的评价,在此祝愿各位母亲,节日快乐,身体健康!观后感》

飞天观后感 关于学习活动的心得体会


陈媛清

今天,我兴致勃勃地哼着小曲去蓓蕾电影院观看电影《飞天》。

《飞天》这部电影主要讲了航天员张天聪的故事。他最大的梦想就是飞上太空,但由于各种原因,他30岁才开始参加训练,因为他想比别人更早飞上太空,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比其他人更认真、刻苦地训练,比如:别人在沙漠里跑一小时,他要跑上一个上午;做各种航天训练时,他比人家做的时间多得多……

可是,十年过去了,他还是没有飞上太空。妻子想让他放弃,可他却仍然执着训练,只是一心想要飞上太空。

终于有一天,机会来了,可是他却生了重病。在他几乎失去信心时,大学毕业的女儿参加了航天队,这就好像给他打了一针强心剂,让他重拾了信心,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在他50岁那年,他飞上了太空,实现了梦想。

啊,张天聪这种为了梦想,坚持不懈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观后感》

影片焦裕禄观后感 关于学习活动的心得体会


光辉的形象学习的榜样

——影片《焦裕禄》观后感怀着深切的缅怀和钦敬之情,2月26日上午,在教育局二楼会议室,局先进性教育活动集中学习活动中,我饱含热泪观看了电影《焦裕禄》,焦书记那高大的形象依然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1962年,年仅40岁的共产党员焦裕禄,调任兰考县县委书记。

焦裕禄是艰苦朴素的典范,常年穿的是打着补丁的衣服,一件旧大衣成了他御寒的唯一之物。他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吃的是窝窝头,小咸菜。在下乡救灾治涝的数月艰苦奔波中,总是自备干粮,手拿雨伞,和群众一起战洪水,探流沙,查风口。他坚持生活在群众之中,和群众同甘共苦,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一心为公,一心为民,唯独没有自己。

黄沙吓不走他,洪水挡不住他,盐碱难不住他,焦裕禄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的忠诚,带领全县干部群众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治理“三害”;他时刻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的仍是麦子的长势、群众的生活;他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的奋斗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电影《焦裕禄》深深震撼着观看者的心灵,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风范令人肃然起敬。

在兰考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忍受着肝病的痛苦,日夜坚持工作,后来病情严重恶化,变成肝癌,然而他依然以顽强的意志忍受着剧痛,在狂风、大雨、沙窝、激流里奔波,兰考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他走了120多个大队。为治理兰考的三害,改变全县36万人民的贫困面貌,他带着重病坚持工作,坚持战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年仅42岁的好干部焦裕禄于1964年5月14日离开了人间,但他永远活在兰考和全国人民的心中。

观看完电影后,我们进行了讨论,有人突然提起,被称为“县委书记好榜样”的焦裕禄的主要政绩是什么?同志们说法不一,有的人说,是他带领群众治理风沙盐碱,不屈不挠的向自然灾害作斗争;有的人说,是他牢记党的号召,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有的人说,是他能坚持原则,向错误的思想进行抵制和斗争;有的人说,是他严于律已,不搞特殊化,等。这都是事实。如果说他搞了多少大楼和市政建设,拓宽了多少条马路,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那都是没影的事。

那么,焦裕禄同志有没有“政绩工程”?是什么?我认为,焦裕禄同志不但有“政绩工程”,而且还十分的壮观和伟大,那就是:他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起了一座高大的精神丰碑。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关心人民群众疾苦,与人民群众患难与共;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不搞特殊,严于律已;公而忘私,抱病工作,以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等。这些“政绩工程”与现在所谓的“政绩工程”可能有很大的差别,但从价值上来讲,从捍卫和树立党和政府的形象上来说,要高大的多,有用的多,在人民群众中的反响要强烈地多。几十年来,党和人民群众始终不忘焦裕禄同志,怀念焦裕禄同志,学习焦裕禄同志,继承和发扬了焦裕禄同志的精神,对促进和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尤其是在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上发挥了积极的重大的作用。焦裕禄同志的精神永远放光芒。

什么才是真正的“政绩工程”?就是像焦裕禄同志那样,以代表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已任,求真务实,取信于民,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公而忘私,先人后已,不怕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一座无坚不摧的精神丰碑。

焦裕禄精神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好教材。作为一名党员,我从焦裕禄同志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中受到深刻教育和启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在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向党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