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25日,我收看了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的由中央组织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大型理论文献纪录片《信仰》,深感这是一部激人奋进的党史教育片,它带给人们的是积极向上的...

活动范文 > 活动心得 > 导航 > 纪录片信仰观后感【荐】

纪录片信仰观后感【荐】

2022-04-06

【www.nns88.com - 纪录片观后感】

当某个活动对你产生启迪时,我们会将自己的收获写下来。汇报自己的活动心得体会能够帮助别人更好地认识你,究竟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活动心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纪录片信仰观后感【荐】”,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6月24日-25日,我收看了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的由中央组织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大型理论文献纪录片《信仰》,深感这是一部激人奋进的党史教育片,它带给人们的是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动,真实可信。

《信仰》分"只要主义真"、"壮志换新天"、"时代先锋行"3集,每集50分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主题突出,观点鲜明。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题,通过人物故事阐述理论观点,用观点统领故事,将历史、人物、理论融为一体。二是典型感人,代表性强。新老典型结合、个体群体结合、领导干部与普通党员结合,兼顾各个层面、各条战线,主要选取一线典型,以点带面、重点突出。三是细节真实,鲜活生动。注重用事实说话,以情感人,用细节打动人、感染人、吸引人。四是形式新颖,富有创意。兼取政论片、文献片、纪实片之长,追求纪实感、现场感和亲切感。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论纪录片。是一部兼政论片、文献片、纪实片之长,融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经典电视片,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教育片。

《信仰》站在历史层面,回溯90年的光辉岁月,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用现代语境和通俗语言解读党的历史。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采用"大背景、小细节"的表现手法,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通过每个年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涌现出的党的优秀群体、个人的感人事迹,以人带事,以事说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政理念的形成过程,以及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在与敌人斗争困难重重的危情时刻、在建设初期贫困潦倒的山间乡村、在百废待兴建设祖国的每时每刻,都有共产党员走在前、冲在前、奉献在前壮丽身影,生动再现了共产党人矢志不**地坚守理想信仰的崇高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信仰》虽然只有短短三集,却运用了许多鲜为人知的镜头资料,是我们党克服重重困难走向胜利的缩影,是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历史的宝贵教科书,每一个共产党员都是一面鲜红的旗帜,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用信仰的力量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要时刻准备用生命去扞卫中国共产党这面旗帜,要让这面旗帜始终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观后感》

相关文章推荐

电视纪录片信仰观后感(精选好文)


电视纪录片《信仰》诠释了中国人是如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如何坚守信仰,如何取得信仰的胜利。历史选择毛泽东和蒋介石代表各自的阶级和政党,用手中的枪杆和心中的信仰,用对历史的感触,和对未来的预测,在饱经风霜的中国大地上,在进行一次猛烈的碰撞,中国的命运也就取决于这两种信仰的博弈。这种信仰成了中国人寻找一条民族独立和现代化的道路的力量之源。

这部纪录片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伟大的党,以及那始终引导我们坚定不移的信仰。1920年,《共产党宣言》创造了共产党信仰的起点。1992年,邓小平曾经回忆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共产党ABC》,正是以《共产党宣言》为起点,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停的追寻,坚守自己的信仰,发挥了他永恒的魅力。

九十年前,南湖澎船里的仁人志士悄然酝酿着时代的蓝图。开天辟地慨而慷。《共产党员宣言》确立了中国人民自己的信仰,在这种力量的支持下,民族先锋队开始了救亡图存的伟大探索,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共产党宣言》引导彭湃从一个富家子弟走向革命之路,从他烧田契开始,已经开始绽放出信仰之光。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揭开了中国现代历史的新篇章。

有了信仰,还要坚守,正是有无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坚守自己的信仰,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聆听着片中的入党誓词,再次心潮澎湃,历经各种时期,党的誓词也在不断修改,但毛泽东主席添加的“永不叛党”一句从未更改。绝大多数共产党人在用生命捍卫自己的信仰。方志敏曾写过:死,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他在《可爱的中国》一书中说道:中国一定有个可爱的光明的前途。正是由于像他这样对信仰的坚守,他心中的光明前途现在已经出现。当然,不是所有的共产党人都能坚守自己的信仰,像陈公博、张国焘等人,他们终将被历史所唾弃。

中国共产党创造历史奇迹靠的是什么?就是信仰。湘江战役陈树湘断肠而死,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陈毅的“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达了对信仰的忠诚,张思德的为人民服务,刘胡兰的“怕死不是共产党员”,无不是对信仰的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奋斗的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从苏维埃到民族解放,从新中国到五星红旗,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去实践自己的信仰,共同的信仰让人们凝聚起来,为信仰而奋斗,就是为未来而奋斗。

我深信,在信仰的照亮下,在旗帜的指引下,我们将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观后感》

纪录片信仰观后感 关于学习活动的心得体会


纪录片信仰观后感让信仰之光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

——纪录片《信仰》观后感

二分局姚志宏

在建党91周年来临之际,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认真观看了大型纪录片《信仰》,纪录片用一幅幅动人的影像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追求信仰,坚守信仰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让我对党的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加坚定了我共产主义的信仰。

信仰是坚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信仰的社会形态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实践信仰的奋斗脚步,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大的历史时期。无论在多么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这光芒闪耀的信仰真谛,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移坚守的精神家园。

选择信仰很艰难,坚守信仰更难,在实践和坚守信仰的道路上,铺满着荆棘,更有无数的革命先烈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革命前辈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叱咤风云,震撼日月,擎起了照彻神州的通天火炬而直面生死。先烈们视死如归,义无反顾,因为他们是顶天立地的人。信仰是引领他们前进的天,人民就是支撑他们奋斗的地。

信仰在传承,事业在延续。在和平建设时期,张思德、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沈浩、任长霞、吴任宝、郭明义等共产党人,他们尽管身处不同年代不同时期,但却始终贯彻着一个共同的宗旨,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一心为公,一心为民的身体力行在人民的心目中树立起了一座座丰碑,书写着这些共产党人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也诠释着他们的坚定信仰。90多年来,共产党人的信仰,已经变成了今天的旗帜,在这面旗帜的感召和引领下,越来越多的青年,加入到了党的队伍。青年党员们用青春的活力给信仰的旗帜增添了新的光彩。在各行各业的平凡岗位上,无数青年党员不畏困难,勇于创新,甘于奉献,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生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真义,丰富了共产党人信仰的时代内涵。

如果说,在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年代诞生的英雄为共产党人的信仰绘就了基本底色;在激情燃烧的岁月涌现的典型为共产党人的信仰构筑了精神高地;那么,在与时俱进的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信仰将成为我们为人民服务的不竭动力,信仰体现为对我们事业的执着追求,信仰是对事业的坚守,信仰是舍弃小我成就大我的豪迈。

今天人们已经过上了前辈们为之牺牲为之奋斗的幸福生活,而那91年前点燃的信仰灯塔,依然照耀着我们前行的路。信仰激励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挫折的时候,当我们被纳税人误解受委屈的时候,当我们一遍一遍不厌其烦的给纳税人解释税收政策的时候,当我们被繁重的工作压的抬不起头来的时候,为人民服务的信仰将成为我们勇往直前的强大动力和对事业孜孜以求的坚定信心。如果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那就成为了信仰的坚守。即使生命归于结束,在信仰的坚守和传承中,一辈子就变成了永远。

无论历史如何变迁,对信仰的丰富和完善,对信仰的忠诚和实践,保持先进、纯洁和优秀,始终是我们如磐的根,不变的魂。今天我们站在新时代的潮头,信仰的光芒将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在平凡的岗位上我们用辛劳和汗水浇灌信仰的大树,用青春和热情书写为人民服务的新篇章。

习仲勋纪录片观后感


近日,央视播出了六集文献纪录片《习仲勋》,完整回顾了习仲勋同志波澜壮阔、功勋卓著的奋斗历程。习仲勋,祖籍河南省邓州市,生于陕西省XX县,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习仲勋13岁入团,15岁入党,19岁发动“两当兵变”、21岁担任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国务院原副总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第五、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习仲勋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特殊贡献的关键人物,特别是在创建陕北苏区这一时期,直接在党危难时期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想想那时习仲勋才21岁,在这么年青的时候就有这样的远见卓识,不得不令人敬佩,学习。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时代在发展,文化在进步,在新的时代,在全国人民正在为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而不懈奋斗的时期,赋予了我们青年新的使命,我们应该从老一辈革命家身上吸取优点,接过他们手中的枪,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以青年的果敢和卓绝,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唱响自己在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刻苦学习,艰苦奋斗,自立自强,开拓创新,磨砺品格,砥砺意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谱写更加壮美的青春佳绩。

习仲勋纪录片观后感三:

“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这段荡气回肠的话,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习仲勋就被毛泽东誉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1943年2月,习仲勋调任中国共产党绥德地委书记兼警备司令部政治委员。他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培养典型,总结经验,领导大生产运动,增强了当地的经济实力。在整风审干和“抢救运动”中,抵制和纠正“左”的偏向,保护了干部和群众。

1945年6月,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原中国共产党中央西北局书记高岗受党中央、毛主席之命,率领一批干部离开延安,奔赴东北,开辟东北解放区。在遴选西北局书记一职时,毛泽东说过,我们要选择一个年轻的担任西北局书记,他就是习仲勋同志。他是群众领袖,是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排忧解难,在和平建设年代,习仲勋更是如此。仅从1978年到1980年,他在主政广东期间的“一哭一护”,亦可见一斑。

“民在我心,民为我本”,习仲勋这不起眼的“一哭一护”,彰显了他对人民群众的无限深情,体现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然而,在当下,个别领导则不是这样,他们高高在上,脱离群众,颐指气使,不黯群众疾苦,有的甚至面对信访群众的苦苦哀求无动于衷,迟迟不肯出面。看看习仲勋的“一哭一护”,想想自己的所作所为,个别领导的确应该感到汗颜。

纪录片华尔街观后感


华尔街是英文“WallStreet”的译音,原本指的是一道由荷兰移民建立起来的墙,用来防范土著美国人的进攻,后来又发展成为一条商业街道。然而,几个世纪后的今天,华尔街的长短宽窄虽然基本没有改变,但它的作用却发生了惊人的变化。现实意义中的华尔街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的地理概念和传统,华尔街已经成为美国证券市场的代名词,是全球80%以上金钱的集散地。追随其源头,是荷兰人在移民的过程中,给美国带来了股份制、股票交易所和货币汇兑银行;英国的移民则给美国带来了国债、跨国银行、中央银行和证券交易所,这些现代金融的种子最终成就了今天的资本之城——纽约。而华尔街这张渗入世界各地的金融之网也为美国崛起的神话贡献了不可忽略的力量。

众所周知,金融是美国成为经济和政治强国的基础,也是关键。而华尔街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东部商业的快速发展对西部农牧业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在当时东西部之间的运输成为最大的阻碍因素。直到1817年纽约一位新任州长上任时开始着手解决东西交通——修建伊利运河。在新任州长没有从联邦政府获得任何资金援助时,这时候华尔街凭借其充裕的资本和开始发挥作用。随着工程的进行,伊利运河债权开始受到市场追捧。另外一方面,伊利运河的成功同时也鼓励和刺激了美国各种偶纷纷发行债权。此后,铁路债权的发行也是一发不可收,逐渐呈现出兴旺之势,同时也吸引了众多外来人员来到美国,他们为美国铁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铁路的发展极大地加快了商品市场的发展,而商品市场的发展又促进了金融市场的繁荣。这一切都为美国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提供了有力条件。

美国成为经济霸主后,逐步谋求政治上的大国地位。美国内战时期,北方由于历史上商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融资渠道,通过发行债权巧妙地把民众的爱国热情和购买债券结合起来,于是林肯政府筹集到了足够的战争资金,以取得整个持久战争的胜利。而以农牧种植为主的南方,没有建立起比较健全的融资渠道,到战争后期,资金严重不足,几乎被战争拖到了破产边缘。内战以北方的胜利告终,美国避免了破裂,维护了联邦的统一,这也充分体现了金融对美国成为政治强国的作用。

但即便是华尔街为美国乃至世界做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但在全球范围内它还是备受争议,因为它不像其他事物一样有明显的黑白分布的界限,它在人们的争议中走的是一条灰色地带。在一些人眼里,华尔街这里,没有任何仁义道德,它就是一个吞噬你金钱和血肉的地方;而另外一些则认为这里是人间天堂,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所有想要实现的梦想。确实华尔街作为世界金融的中心,在资本运作和金融的国际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它爆发的不少“丑闻”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例如纳斯达克的创始人麦道夫,是慈善机构的积极捐款人,但是真正让他名声大噪的是成为金融诈骗的麦道夫,也正因为这些“丑闻”,华尔街人的贪婪始终成为人们诟病华尔街的理由。

文中让我思考最多的是在美国金融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历史上,美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可以说用中国的一句老话形容“分分合合,分久必合,久和必分”。有放任自由的“重商主义”,有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凯恩斯主义”,尤其是20xx年的金融危机一来,美国政府对金融领域的监管和控制也丝毫没有放松过,甚至呈现出越来越强的趋势。政府认为一切危机是源自于华尔街的投机和贪婪,给整个国家也蒙上了阴影。华尔街的一些投资家们则认为他们是最无奈的,在他们的投资给大家带来收益时,没有人站出来说什么,一旦出现问题,不管怎么样一切都是他们的错。

在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和控制程度这个问题上,个人的观点是:不管现在政府和市场是什么样的格局,但是政府对市场尤其是对资本市场的干预应该呈现出一种放松和减少的趋势。一方面我们大力提倡发展市场经济,但如果另一方面政府又把市场的权利握在手中,那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尤其是在资本日益国际化得今天,一个国家对资本的控制会对整个世界资本的运转产生很大的影响。或许,国家与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关系,我们可以不称它为监管或者控制,我们可以认为是督促或是促进,通过国家手段来督促市场的自律,形成合乎国家法律也合乎市场规律的相关规范,进而形成健康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观后感》

纪录片小平您好观后感【荐】


一直对历史题材的纪录片不感兴趣,在一次次被公式电影把政治灌输到脑中后,开始了对这类题材电影无可抑制地烦躁。政界勾心斗角的剧情,一炮轰死几百人的场景实在没有什么看头;有时对纪录的人物有好感的,也被高大全的幻影逼迫得喘不过气来。又也许,其实我本身就没有看过几部相关题材的好片,所以“小平你好”这片子在课上播放出来,我对自己体验到感动也有了惊诧。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先生对中国是有巨大贡献的,可以与他相媲美的,只有曾经的毛主席、周总理。“三落三起”,是他作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才能;激流勇退,将建设交给敢于改革的年轻领导人,是他心怀大局的胸襟与气度;而论及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感情以及他对中国人民的感情,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胜过千言万语,让人不得不为邓小平先生深深地鞠上一躬。

影片中许许多多的镜头是完全将当时的录像照搬到荧幕上的,没有大幅制作渲染,也没有慷慨激昂,看这样的电影,会忘了它的历史厚重的压迫感。在那些耳熟能详的种种理论被一个一个地排列在大屏幕中缓缓叙述,竟然有种亲切,也在这样的观影过程中,方才体会到它们对时局、对现世的影响和作用。感动莫名。

在很多的场景中,仿佛自己也处于那些高压的风口,很茫然无措,只能看着他举重若轻地谈笑风生;也仿若是抓着最脆弱的钢管,而潮水涌至,可是自己心中平定,知道总有渺渺的希望积聚,然后澎湃出来。

短短的一部影片也许无法将小平同志一生的丰功伟绩全部的展现出来。然而人们会知道、会记住,无论是对于中国的改革和对外开放,对于科技与教育,对于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邓小平先生都是无愧于人民“小平您好”这一满含敬意的称呼的。伟人之所以伟大,在于生前的丰功伟绩,也在于身后的深远影响。邓小平先生的一切作为,无不是为了中国人民考虑,他无愧于百姓对他的爱戴,无愧于自己“中国人民的儿子”的定义,更无愧于“小平您好”这四个包含中国一代人对他无边尊敬的字。

在最后,看到他说希望活到1997,亲自到香港走走。真是酸楚,这就叫做命运弄人。尤记得1997年看着《中国少年报》整版的黑白,没有太深切的难过;如今想来,人不经历些事,总是无法感应到一些情怀的。

我其实一直认为,与其承认时代造英雄,倒不如说是很多英雄创造了一个时代。我不会盲目崇拜一个国家领导人,但是邓小平所折射出来的沉稳与果决,实为我所期冀的品性。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