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影视作品是能够触动人心的,欣赏作品时总会因吸引的情节产生许多心得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观后感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技巧。什么样的作品名观后感才算优秀而有创意的呢?这份“家园纪录片观后感”是我创新思维的体现希望您会喜欢,本文建议保存以便日后参考!...

活动范文 > 活动范文 > 导航 > 家园纪录片观后感

家园纪录片观后感

2024-03-27

家园纪录片观后感。

优秀的影视作品是能够触动人心的,欣赏作品时总会因吸引的情节产生许多心得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观后感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技巧。什么样的作品名观后感才算优秀而有创意的呢?这份“家园纪录片观后感”是我创新思维的体现希望您会喜欢,本文建议保存以便日后参考!

家园纪录片观后感(篇1)

看了这部《家园》,感觉或许只有两个字能够形容:震撼!

人类欲望的无节制膨胀、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生态的被破坏,这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各种各样的资料、图片、书籍、电视电影片也早已层出不穷。然而,何以看了《家园》仍感深深震撼?那是因为片中透过航拍而产生的那种从未有过的对那伤痕累累大地的俯视效果,那以独特女声配以直白解说而产生的直指内心的揭示,还有那以咏叹吟诵般的音乐产生的震荡……

《家园》是法国生态学家、著名摄影师扬阿尔蒂斯—贝特朗的杰作,是他那对人类、对地球那宏大的悲悯心的结晶。据说,20年来,贝特朗坚持不懈地在空中拍摄地球生态的变化。而《家园》就是他经历了15年的准备,经过18个月共217天,穿越54个国家,120个拍摄点的拍摄之后诞生的。能够想象,片中那一个个精美的镜头,那一句句隽永的解说,都是他和他的团队心血的结晶。他坦言,'这部纪录片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新鲜,没有任何事情不是已知的,不是被人类了解的',而问题只在于,'我们明白一切,但我们不去正视一切,不去相信一切,而此刻摆在全人类面前的问题就是行动,我们仅有10年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转瞬即逝,并且我们也不明白最后是不是能成功,但我们务必这么做,也务必在这一切之前让大家明白,我们抗争的究竟是什么。'贝特朗和他的合作者为这部片子确立的核心理念便是:'当我们耗尽自然遗产之后,务必应对的是什么?'当然,《家园》展示的远不止是贝特朗那法国人式的澎湃激情。出于可信度的思考,为《家园》撰写的所有评论,由20xx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戈尔(AlGore)和美国著名的环保学者莱斯特布朗(LesterBrown)阅读、审定。环保专家们为贝特朗带给了详细的最新数据。因此,有评论说,《家园》展现的是美国人的理性和法国人的感性,堪称完美。

当然,大千世界,无异不有。即使应对如此严峻的现实,仍然有着不同的声音。有人说,地球的温度肇因于它绕行太阳的轨道规模及形状、地轴偏向轨道的角度、放射性衰变及地壳下深埋的重力热(很深奥哦!),人类不是因素之一;也有人说,很少有人会因为一件未来有可能发生的灾难而牺牲自己此刻的生活质量,因为这是违反人性的;当然,更有人论证说,正是人的欲望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让人放下、哪怕是节制自己的欲望,都无异于饮鸩止渴。

诚然,在造成今日地球'温室效应'的诸多因素中,人类未必是唯一原因,甚至也可能不是主要原因。就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而言,对这一现象的探究还刚刚开始,结论自然不可能准确。然而,有目共睹的事实是,地球正在越来越暖,由此造成的各种影响正在显现。应对这一变化,作为地球村最有职责的公民——人类就应做点什么,而不能旁观,更不应继续造孽。这已经成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共识,也是《家园》再次大声疾呼的核心观点。

同样,欲望的确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许许多多科技发明都是因满足人类的欲望而推动、而实现的。然而,时至今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切事物彼此关联'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相生相克,相互关联。任何事物的衍生、发展都不可能无视他事他物,这就是平衡。一旦打破了这种平衡,意想不到的变化便会发生,终将给人类自身带来灾难。这正是《家园》所宣扬的核心观点之一。其实,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早已提示了的真理。

至于追求生活质量是人之天性的看法虽则荒谬,却因其强大的实利价值而为众多世人固守。其实,即便是眼下人们的生活质量亦已饱受环境污染之苦。人们正在承受各种各样古怪疾病的折磨,这并不以富裕与贫困为界线。何况,任何稍有理性的人都会承认,一个人不可能只为自己活着。即使只为自己的后人思考,也不就应因为自己的所谓生活质量而让后人们承受那污秽的水质、污浊的空气,以及因日益提升的海平面而不得不做'气候移民'人们恢复理性,以头脑思考、而不再以感官思考,是时候了!

《家园》中倡导的'分享、智慧、节制的生活'个性让人感动。贝特朗认为,悲观和批判常常无济于事。他说:'我设法把《家园》拍摄成为我们对地球的一次凝望,期望这是一部有警示意味的电影。不是恐吓人们失去了那50%森林有多么可怕,而是要人们明白我们该如何对待剩下的一半。同时,我更期望《家园》能唤起我们心底的爱,建立分享、智慧和节制的生活。'《家园》以融融的暖意描绘了以色列人用地灌技术在沙漠中种植优质的粮食作物,赞扬了哥斯达黎加政府成为第一个放下军队的国家,将全部军费开支用以国民教育和绿色旅游,展现了韩国透过全民性植树,重建战争中被无情摧毁了的森林,使全国森林覆盖率到达65%……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开始有节制、可持续、再生地伐木和捕鱼,透过替代、再生、循环、回收的方式,推动生态环境和国民生活质量的平衡发展。《家园》试图告诉人们,期望是有的,期望就在于我们的行动。

是的,行动比什么都重要。尤其是在地球早已追不上人的欲望时,我们更就应早点行动,多点行动!

家园纪录片观后感(篇2)

纪录片家园观后感(二):

纪录片《家园》观后感

这是通识课上看的一个纪录片。说是纪录片,实际上更像是一个教育片。从人类在世界上消失的第一天到消失的1000年,它展示了地球将如何变化。

第一天,也许没什么变化。只是家里的狗狗很有些寂寞。

几天后,城乡的夜晚开始陷入黑暗。因为主要的供电是靠煤炭燃烧。一旦燃烧炉中的燃料用完,就没有工人继续添加燃料。

大部分的供电会因此而停止。连狗狗在家里唯一能够看的电视也没有了。宠物狗们在家里可吃的东西已经不多,它们被迫出门觅食。

而大多数狗天生就不适合在野外生存,它们的生理特征决定了它们在大自然中的弱势(如脸太长或太短,腿太短,跑不快),所以一大部分的狗会丧尸荒野,而少数长相普通的狗却在此时成功的存活下来。

至于其他动物,它们会渐渐地走上街头寻找食物,就像原始自然中的生存法则:弱肉是强食。更重要的是,当城市周围有动物园时,一旦这些动物有可能冲出笼子,它们将使新一轮战争更加激烈。

毕竟本性难移。但是由于刚开始的一阶段,城市还未因为无人管理而乱成一团,所以站在新的食物链顶端的是哪种动物,答案或许并非如同从前。

也许一开始世界的变化并不明显,但大自然的能量依然强大。几十年后,人类生存的痕迹将被大自然一点一点地抹去。高楼倒塌。这座桥被腐蚀和破坏,书籍被微生物侵蚀,直到所有人类存在的痕迹都被抹去。

即使是风霜之后的世界七大奇观最终也会到来,但风雨侵蚀变成一团沙随风散去只使是间问题。

地球存在的历史如此之长,人类的存在只是一个短暂的是其。反观人类,我们又如何自大地认为地球能够任由我们掌控呢?

矿产的过度开采,树木的过度砍伐,对别的生物的杀戮我们已经做了太多危害地球的事情,而这一切却终将害了我们自己。纵观全球变暖的后果,我们砍伐了如此之多的森林,以至于二氧化碳无法及时吸收。温室气体包围了大气层,使之成为微波炉。

而紫外线正源源不断地给我们加热。

地球上这么多种类的生物之所以能够和谐共存,是因为它们经历了无数次的考验和无数次的考验,构成了这一时刻复杂而相互联系的循环系统。而人类也只但是是在这个循环中存在的一个环节而已。我们肆意地做着似乎是为了人类的利益和发展的事情,不断地破坏着以前的和谐循环,却没有意识到,我们所作的只是一步步地把自己引向地狱的深渊。

我毫不怀疑地球的更新和保护潜力。没有人类的存在,地球还是会转得,也许没有我们的干扰,地球会变的更好。所以我们还是趁早改变我们的利欲熏心和目光浅薄,趁还来得及,赶快自救!

纪录片家园观后感(三):

前几天,我看了一部法国纪录片《家园》,看完后,感触很深,有许多想法。

在这部纪录片的开头,叙述者位于地球母亲的位置,因此她命名了中心。她说:请听我说,你和我一样,是个聪明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生命是宇宙的奇迹,它出现在大约40万亿年前。我们只有20万年的历史,但生命已经破坏了地球上生命的平衡。听这个特别的故事,你的故事,然后决定你应该做什么。

就是这一段话,使我更想**这部电影,并且,我正在这段话的意思!

这部电影大部分是由航空摄影制作的。一开始,它展现了美丽的一面,展示了生态平衡的完美。之后就是人类的出现和肆无忌惮的扩张。从不同的角度看,拥挤的街道,失去的绿地,融化的冰川,等待的动物,这些都是人类的杰作。

看到地球这么虚弱了,我们怎能不动心?告诉自己尽可能去善待它多一点,尤其是那些富裕的人,你们的富裕生活在某种程度上过得很残忍,你们就应把你们的钱、物、力,用在环保、公益上,这样对你们也好,对所有人也好。

但片中的最后还是给予我们期望。各国**都去用心地参与环保事业,发展洁净能源,对于我们个人最主要的还是观念和行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保护我们的家园。

对于未来的悲观预期,我们需要更加乐观、更加扎实的行动。而这样的行动让我们未来更幸福而生活。

让我们一起保护这个独一无二的可爱的地球!不要再让它受伤了!

《家园》,值得我们去**。家园,值得我们去保护。

是的,为了人类的共同家园,是时候行动了!从每一个人做起。关注人类最基本、最真实、最根本的需要。

节约能源,从我做起!

纪录片家园观后感(四):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是人类生存的摇篮,也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历史只有20万年,但地球已经存在了近40亿年。对地球来说,人类是一道闪光,但这道闪光,在20万年里,几乎耗尽了地球40亿年的积累。

我们对我们的家园了解多少?她美极了,她很富有,我们在她的生活中看到了多少。《家园》以这样一种深情而缓慢的姿态,讲地球母亲的身世现境一一道来,只有你亲自去**,否则难以体会其中承载的厚重的情谊和思考,感动于震撼。

从古细菌到蓝藻,原始地球开始慢慢被净化,氧气开始丰富。从植物到动物,生命的多样性开始显现,地球开始生机勃勃,充满生机。海洋、湿地、森林、河流等地球生态环境的多样性承载着它的各种生命奇迹。

我们对它们了解多少?每天都有许多新物种被发现。与地球上极其丰富的生命资源相比,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生命都是相关联的'一切都是联系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些道理老祖宗早就都说过了。维持自然的均衡,才是人类发展的道路。人类发展的20万年,早期也遵循了这样的一条道路。

但是从一万年前农业发明开始,人类渐渐走上了另外一条路牺牲家园,换取利益。进入近代,尤其20世纪以来,石油,机械,电力相继被发现,这一百年科技的突飞猛进,人口的**增长,对地球资源的依靠前所未有,这100年的开采和破坏,比过去的总和还多。100年,几乎就耗尽了地球前40亿年丰富的积累。

'越来越快'这是影片里不断重复的一句话,迪拜、中国、纽约、洛杉矶这些国家或者城市,成了人类发展的最好代表。依靠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迪拜这个荒凉之地,却成为了西方发展模式的顶峰,无数的摩天大楼,无数的人造岛屿,人对自然的远离与对自然的依靠都空前的加剧了。相同的模式在不断代替礼貌间的差异性,利益分配的不均,将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空前的拉开了。

为了满足人口的增长和利益的需求,对资源的开采和自然的破坏空前的加剧、加深。深圳40年从一个渔村变成了大都市,许多城市的人口也在几十年间从几十万增加到几千万。膨胀的人类世界,导致了各种变相和扭曲的发展模式。

贫穷的国家砍光了树木出口来换钱,结果水土流失,森林所剩无几,复活节岛上的居民,连出海的独木舟都没有了木材能够制作。无数国家就这样衰败下去了。那些繁荣的幻影还能支持多久?

我们都不明白。'要悲观已经太迟了'人类的本性之一就是对于灾难即使提前明白也难以采取行动,滞后性太大,不是懒惰就是推脱,结局就是谁也没有做什么。气候的问题各国吵了几十年,最近更加汹涌,但是吵归吵,实质性的措施依然拿不出来。

20%的人消耗了80%的资源。

全球每年军费开支总额超过了对落后国家援助总额的12倍。

每一天有5000万人死于饮用水污染,10亿人喝不到清洁的水源。

接近10亿人面临饥荒。

全球50%的谷物被用于制造动物饲料以及生物能源,如果这些谷物作为食物,能够养活全世界的人。

40%的可耕农田遭到长期破坏。

冰盖减少了40%

四分之三的渔场已经枯竭和减产。

虽然,导演最后依然从世界看到了诸多的期望,并且对人类的未来提出了完美的期望与憧憬。前途到底如何,路确实是在人类自己脚下了。

整部电影,通篇都是我们已经明白但是却被忽视的真相,对于环境的严峻和恶劣,大家都清楚,但是人的这种滞后的惰性,确实很多时候让大家选取性忽视和遗忘了这一切。带有了某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感觉。导演就是要打破这种迷梦,整部电影没有什么新的东西,都是陈酒,但是,这个被忽视的陈酒,却散发出了震撼人心的味道。

吕克贝松,这个法国当今电影的怪杰。以前以《碧海蓝天》等佳作震撼人心,如今,带着对地球这份沉甸甸的爱与悲伤,再次期望能够用自己的艺术和努力,唤醒世人的眼睛。

影片许多镜头都是高空俯拍,许多景致都震撼的美。一方面是自然的鬼斧神工,另一方面是人的巧夺天工。但是,人的美景却是建立在对自然的征服上的。

许多窒息的美丽背后,就是许多窒息的痛苦。想想死海那个纯净的盐岛,美若如此,却是死海日渐死去的象征。无数生物灭亡的命运,换来了人类的繁荣和生机。

我们欣赏它们,却忽视了它们背后的惨烈。

《家园》,值得我们去**。家园,值得我们去守护。

纪录片家园观后感(五):

看了这部《家园》,感觉或许只有两个字能够形容:震撼!

人类欲望的无节制膨胀、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生态的被破坏,这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各种各样的资料、**、书籍、电视电影片也早已层出不穷。然而,何以看了《家园》仍感深深震撼?

那是因为片中透过航拍而产生的那种从未有过的对那伤痕累累大地的俯视效果,那以独特女声配以直白解说而产生的直指内心的揭示,还有那以咏叹吟诵般的**产生的**

《家园》是法国生态学家、著名摄影师扬阿尔蒂斯-贝特朗的杰作,是他那对人类、对地球那宏大的悲悯心的结晶。据说,20年来,贝特朗坚持不懈地在空中拍摄地球生态的变化。而《家园》就是他经历了15年的准备,经过18个月共217天,穿越54个国家,120个拍摄点的拍摄之后诞生的。

能够想象,片中那一个个精美的镜头,那一句句隽永的解说,都是他和他的团队心血的结晶。他坦言,'这部纪录片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新鲜,没有任何事情不是已知的,不是被人类了解的',而问题只在于,'我们明白一切,但我们不去正视一切,不去相信一切,而此刻摆在全人类面前的问题就是行动,我们仅有10年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转瞬即逝,并且我们也不明白最后是不是能成功,但我们务必这么做,也务必在这一切之前让大家明白,我们抗争的究竟是什么。'贝特朗和他的合作者为这部**确立的核心理念便是:

'当我们耗尽自然遗产之后,务必应对的是什么?'当然,《家园》展示的远不止是贝特朗那法国人式的澎湃激情。出于可信度的思考,为《家园》撰写的所有评论,由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戈尔(algore)和美国著名的环保学者莱斯特#8226;布朗(lesterbrown)阅读、审定。

环保专家们为贝特朗带给了详细的最新数据。因此,有评论说,《

家园》展现的是美国人的理性和法国人的感性,堪称完美。

当然,大千世界,无异不有。即使应对如此严峻的现实,仍然有着不同的声音。有人说,地球的温度肇因于它绕行太阳的轨道规模及形状、地轴偏向轨道的角度、放射性衰变及地壳下深埋的重力热(很深奥哦!

),人类不是因素之一;也有人说,很少有人会因为一件未来有可能发生的灾难而牺牲自己此刻的生活质量,因为这是违反人性的;当然,更有人论证说,正是人的欲望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让人放下、哪怕是节制自己的欲望,都无异于饮鸩止渴。

诚然,在造成今日地球'温室效应'的诸多因素中,人类未必是唯一原因,甚至也可能不是主要原因。就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而言,对这一现象的**还刚刚开始,结论自然不可能准确。然而,有目共睹的事实是,地球正在越来越暖,由此造成的各种影响正在显现。

应对这一变化,作为地球村最有职责的公民人类就应做点什么,而不能旁观,更不应继续造孽。这已经成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共识,也是《家园》再次大声疾呼的核心观点。

家园纪录片观后感(篇3)

党的XX大以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同志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从人类社会的演进历程来看,当前正处在向生态文明过渡的关键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绿色革命”,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超越,它的核心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生态文明新时代,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生的时代。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描绘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恩格斯曾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由中央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六集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22日晚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第四集《绿色家园》。这集讲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中国绿色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翻越海拔6000米的高原,下潜到南海300米以下的海底,穿过大兴安岭的密林,飞翔在华北大地的上空……五年来,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建设美丽中国行动不断升级提速,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大美中国,正在重回身边,重现眼前。

西藏玛旁雍错是中国目前实测透明度最大的湖

湿地保护 全国性保护体系初见规模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是物种生存、气候调节不可替代的一种生态系统。

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必须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这些都被国家写进了20XX年实施的《湿地保护管理规定》。

自然修养、生态补偿更加尊重自然规律的保护办法。中国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已经从5年前的553个增加到602个,全国性的湿地保护体系初见规模。

人与动物怎样和谐共处,大家的观念现在变了。藏羚羊曾一度遭到捕猎,最严重的时候,数量从100万只下降到7万只。现在这里已经恢复到20多万只。

回归的不仅是藏羚羊,这五年,中国85%的野生动物种群,65%的高等植物群落,都得到了有效保护。

绿色,让生命跳动。巴音布鲁克草原上,曾一度面临退化危机的草场正在变绿,这里出现了一个天鹅湖。繁殖季节,又有100多只小天鹅在这里出生。青藏高原腹地,7200多名牧民组成的专职管护员守护的三江源,雪豹、猞猁这些高原精灵又回来了。长江、黄河、澜沧江流淌过的这片土地,水资源量增加84亿立方米,湿地面积增加104平方公里。长白山珲春的森林里,远红外机捕捉到一只成年东北豹带着幼豹活动的景象。秦岭山脉,野生大熊猫的乐园,人们在这里发现了唯一一只野生棕色大熊猫。

承德塞罕坝创造荒原变林海奇迹

海洋生态 修复总投入超过1100亿元

美丽的南海,全球存活率不足千分之一的小海龟被细心呵护。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修复已经开始从陆地向海洋拓展。

南海是世界第三大陆缘海,有着极为珍贵的珊瑚礁生态。珊瑚礁是生态修复的重要标志,健康的珊瑚礁,可以吸收90%的海浪冲击力,是海岸线的天然屏障,护佑着靠海而居、依海而生的百姓。

由于海水升温、海水酸化、过度捕捞,全球的珊瑚礁目前都在急速退化,美丽的珊瑚礁还是生命孕育的温床。超过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必须靠珊瑚礁栖息繁衍。中国的目标,是要让海底的这片“热带雨林”重新变得摇曳多姿。

作为海洋大国,保护、建设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已经启动。最近五年,中国修复海洋生态总投入超过1100亿元。全国海域水质优良比率,五年来从60.8%回升到73.4%,中国的海洋开发方式正在向循环利用转变。

怀有敬畏之心,对大自然友善相待,这碧海蓝天、洁净沙滩就是它给予的最好回报与馈赠。今天的中国,正在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中国的沙化土地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提前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沙化土地零增长的奋斗目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盛赞中国是全球治理沙化土地的典范。黄土高原,曾经生态最脆弱的土地变绿了,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还有被修复的矿山。

北京的蓝天白云正逐渐成为常态

空气质量 以政策密度向污染宣战

中国已经是全世界新能源汽车第一大国,销量、保有量都占到了世界的一半,超过90万辆新能源汽车,每年能减少300多万吨一氧化碳等各类污染物排放。20XX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将增长到500多万辆。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蓝天更多,是中国正在全力推进的大工程。

从20XX年开始,中国以前所未有的政策密度向污染宣战。“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接连出台。

五年来,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PM2.5浓度下降了33%。不只是京津冀,20XX年到20XX年,长三角PM2.5浓度下降了31.3%。珠三角下降了31.9%。全国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从3个增加到了84个。20XX年全国优良天数比例达到了78.8%。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每个中国人都在努力成为绿色生活的主角。盘子变干净了,环保袋多了,出行更环保了……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绿色,已经是全社会的共识。

利用特殊气候和地理条件建造的达坂城风力发电场

能源结构 用更多低碳改造方式大力调整

建设美丽中国,还要向高能耗、高污染宣战,把城市重新放入大自然。

淘汰落后产能,这是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至关重要的一步,而且行动要快。仅20XX年,中国就退出钢铁产能6500万吨,退出煤炭产能2.9亿吨。

为了人民的福祉,为了中国的未来,中央坚定的意志和觉醒化作一次次行动。中央环保督察组进入31个省市自治区,问责人数已超万人。

五年来,中国初步建立起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环保制度框架。更多的企业,在依靠创新驱动引领绿色发展的激励下,展开了生产流程的绿色再造。20XX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XX年下降了17.9%。

保护环境,还要不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这又是一项大工程。中国的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曾一度高达93.8%。粗放的生产利用方式严重威胁着环境。今天的中国,正在用更多的低碳改造方式大力调整能源结构。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节能和新能源利用第一大国。20XX年,水电、风电、核电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所占比重已达19.7%。为13多亿人提供清洁能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承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没有哪个国家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用如此大的魄力去兑现绿色发展的承诺。

人工造林 总面积位居全球之首

今天的中国人,对休养生息法则给出了新的诠释。

作为中国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这五年来,中央对新一轮退耕还林,投资累计超过363亿元,收获也随之而来。

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多重的修复办法维护着国家森林生态安全。全国动员、全民植树,近五年新造人工林4.47亿亩,比五年前增长了21.3%,中国人工林总面积已达10.4亿亩,位居全球之首。

从东北大小兴安岭,到西南横断山脉,每年造林一亿亩的速度,正让中国成为全世界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从纯消耗到净增长,这是质的飞跃。

在国土空间分类管制的新理念中,中国制定了3条红线:生态功能的保障基线、环境质量的安全底线、自然资源的利用上线。它们在全国一张图上被清晰勾勒。“山水林田湖草”作为生命共同体,终于不再被人为割裂开来。

生态红线,第一次作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永续发展的生命线被提出。一个山明水秀的美丽中国,也在大地、蓝天、河流的点滴变化中,越来越近。

家园纪录片观后感(篇4)

我是一名宇宙保护巡查员,今天我将到达地球,了解地球生态环境的现状。

到了地球,正当我走累了,坐在草地上休息时,传来了一阵哀号,让我顿觉后背一凉。人类真可恶,他们一点也不爱惜大自然,不爱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总有一天,我要报复人类,我要吹毁他们的家园、庄稼这是风的声音。

天上的白云天使立即附和着,气哼哼地说:是啊是啊,他们用黑烟、尾气把我白色的长袍染黑了,把我的妆容也熏黑了,总有一天,我也要报复人类,下大暴雨,淹没他们一切。

一阵苍老的声音随着飘过来,带着哭声说:是啊,他们砍去了我的父母,我的兄弟姐妹,我的亲朋好友,连我的孩子们也不放过,用我们的躯干做书架,造房子,做家具,搭木架现在只剩下我孤零零地站在这里,现在想起来都想哭!

小小的声音也加入了大会:我很同情大树爷爷的心情,他们连小树苗都连根拨起,害得我无家可归。有时停留在人类的屋檐下,还要被他们驱逐,有时不仅会这样,还要被他杀死,成为他们的美餐。呜呜小鸟伤心地哭了起来。

更小的声音也说出了自已的苦:就是呀!我刚刚探出一个小脑袋,就要被他们踩得粉身碎骨。他们还往我身上扔垃圾,泼脏水,害得我整个身体都是臭臭的,浑身不舒服,还不能成长,但我是敢怒而不敢言啊!小草无可奈何地说。

河水哗啦啦地流着眼泪过来诉苦:你们这些算什么!他们喝着我的血液,却用废水染脏了我的脸庞,淤泥抺黑了我的肌肤,垃圾熏臭了我的身躯,害得我连一寸洁白的肌肤都没有了,不敢见人!

听到了这一阵阵的哭声,我嗖的一声站起来,心情很沉重:大自然总在默默地为人类做出巨大的贡献,而人类却不好好地保护它,反而处处伤害它,而且贪得无厌,过度地开发资源再这样下去,迟早会得到大自然的报复的。一切美好的家园将不复存在,地球将会毁灭。

人类啊,你们想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就必须做到:

少开机动车,多步行或踩单车,绿色出行,减少尾气排放;不乱砍乱伐树木,多植树造林,爱护花草树木,加强绿化建设;随手带走垃圾,不要乱扔乱放,并做好垃圾分类,减少二次污染;保护好生命之源水资源

人类啊!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每个人做起!

家园纪录片观后感(篇5)

上午,用手机看了一部让人哭泣的纪录片《Home》,翻译过来就是《家园》。这是一部史上投资最大的环保纪录片,已被翻译成14种语言,中文周迅配音,非常美,非常棒的纪录片。一天内,该片在181个国家发行,打破了历史上电影发行量最大的世界纪录。导演是著名的法国航空摄影师、环保人士杨阿尔蒂斯-贝特朗。影片以上帝的俯瞰视角向世人展现地球的绝美以及日趋危机的现状。影片开始以唯美的拍摄手法,介绍经过40亿年的漫长演变,地球变成一个物种繁多,资源丰富,奇特美丽的蓝色星球。

接着,遍历整个地球,遍及50多个国家的摄像,告诉我们:自人类出现已来,只用了20万年的时间,便将地球的宝贵资源消耗殆尽,珍稀物种灭绝,原始资源奇缺,污染日益严重。影片最终给了我们这样一个信息: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对地球的残酷掠夺,应当改变我们的消费模式。人类以及地球的明天将何去何从,是继续破坏直至毁灭还是行动起来拯救我们的唯一的家园。当前重要的不是我们失去了什么,而是我们剩下的还有什么。现在已不再是悲观的时候,人类应该立即联手,积极拯救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看没有翻译过来的片子很累,要每时每刻看屏幕下面的汉字,否则你就不知道讲什么,坚持看完,很感动,正如周迅所言: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纪录片!

家园纪录片观后感(篇6)

《家园》是法国生态学家、著名摄影师扬阿尔蒂斯-贝特朗(Yann Arthus Bertrand)的杰作,是他那对人类、对地球那宏大的悲悯心的结晶。20年来,贝特朗坚持不懈地在空中拍摄地球生态的变化。而《家园》就是他经历了15年的准备,经过18个月共217天,穿越54个国家,120个拍摄点的拍摄之后诞生的。有人说,《家园》展现的是美国人的理性和法国人的感性,堪称完美。

在这里我不想评论本片的艺术性和文学性,我也有感性和理性想表达。感性是指我们要以一颗包容之心、一颗悲悯之心去对待我们的地球母亲。理性是指我们要以一种客观的眼光去看待现实,即我们地球目前的资源消耗情况以及100年以后整个地球被掏空现实:20%的人消耗了80%的资源。全球每年军费开支总额超过了对落后国家援助总额的12倍。每天有5000万人死于饮用水污染,10亿人喝不到清洁的水源。接近10亿人面临饥荒。全球50%的谷物被用于制造动物饲料以及生物能源,如果这些谷物作为食物,可以养活全世界的人。40%的可耕农田遭到长期破坏。冰盖减少了40%。四分之三的渔场已经枯竭和减产。

但是,地球已经追不上人类的欲望。诚然,欲望的确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许许多多科技发明都是因满足人类的欲望

而推动、而实现的。然而,时至今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切事物彼此关联”。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相生相克,相互关联。任何事物的衍生、发展都不可能无视他事他物,这就是平衡。一旦打破了这种平衡,意想不到的变化便会发生,终将给人类自身带来灾难。这正是《家园》所宣扬的核心观点之一。

其实,平衡的观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理念早已提示了的真理。一维持自然的均衡,才是人类发展的道路。人类发展的20万年,早期也遵循了这样的一条道路。但是从一万年前农业发明开始,人类渐渐走上了另外一条路——牺牲家园,换取利益。进入近代,尤其20世纪以来,石油,机械,电力相继被发现,这一百年科技的突飞猛进,人口的爆炸增长,对地球资源的依赖前所未有,这100年的开采和破坏,比过去的总和还多。100年,几乎就耗尽了地球前40亿年丰富的积累。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几节课前我们在课上专门拿出时间来讨论一条小河的变化。我们家乡的小河最大的变化不是环境被污染,正是它本身的资源被耗竭。不知从几年前起,河上多了一条两条的挖沙船,接踵而至的是七八十条上百条。这只是一条宽不过几十米的小河啊!小时候的我们经常到河里去游泳,去嬉戏,而如今,一下水就是深不够底的河床和飘满油污的河水。更令人气愤的是,这几年间水平面生生下降了一米!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利用的弊端已经显现,鱼类大量死亡,农田灌溉出现困难,甚至牲畜饮水都出现困难!

然而,迪拜、中国、纽约、洛杉矶,这些国家或者城市,成了人类发展的最好代表。依靠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迪拜这个荒凉之地,却成为了西方发展模式的顶峰,无数的摩天大楼,无数的人造岛屿,人对自然的远离与对自然的依赖都空前的加剧了。膨胀的人类世界,导致了各种变相和扭曲的发展模式。贫穷的国家砍光了树木出口来换钱,结果水土流失,森林所剩无几,复活节岛上的居民,连出海的独木舟都没有了木材可以制作。无数国家就这样衰败下去了。那些繁荣的幻影还能支持多久?我们都不知道。人类的本性之一就是对于灾难即使提前知道也难以采取行动,滞后性太大,不是懒惰就是推脱,结局就是谁也没有做什么。

“要悲观已经太迟了”。事实已经如此,悲伤只是徒劳,我们也无法改变过去既定的事实。本片导演也坦言,“我设法把《家园》拍摄成为我们对地球的一次凝望,希望这是一部有警示意味的电影。不是恐吓人们失去了那50%森林有多么可怕,而是要人们明白我们该如何对待剩下的一半。同时,我更希望《家园》能唤起我们心底的爱,建立分享、智慧和节制的生活。”是啊,人类本就是悉知一切而不去改变哪怕从现在开始。

虽然影片的最后,导演依然从世界看到了诸多的希望,并且对人类的未来提出了美好的期望与憧憬:以色列人用地灌技术在沙漠中种植优质的粮食作物,赞扬了哥斯达黎加政府成为第一个放弃军队的国家,将全部军费开支用以国民教育和绿色旅游,展现了韩国通过全民性植树,重建战争中被无情摧毁了的森林,使

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65%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开始有节制、可持续、再生地伐木和捕鱼,通过替代、再生、循环、回收的方式,推动生态环境和国民生活质量的平衡发展。《家园》试图告诉人们,希望是有的,希望就在于我们的行动。然而前途到底如何,路确实是在人类自己脚下了。

只要我们放下包袱正视问题,希望还是有的,未来还可以拥有。既然悲观已经失去意义,我们所有人类需要一起,尽我们所能,用尽我们的智慧,为地球母亲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不能再恣意妄为,要敢于承担责任,珍惜手中的财富,运用知识和教育的力量,依靠我们的智慧与努力,大胆尝试,积极应对。时间已经不多了,为了后代子孙,为了哺育我们的地球家园,也为了我们自己,该做些什么了。微薄之力,也可起一定的作用。每个人类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首先从节制与分享开始,保护一切资源,爱护地球的每一寸土地。

是的,行动比什么都重要。尤其是在地球早已追不上人的欲望时,我们更应该早点行动,多点行动!

家园纪录片观后感(篇7)

正如电影所说,重要的不是我们失去了什么,而是我们拥有了什么。更需要的是一种环保理念和行动。少浪费点时间在ktv,在酒席饭桌,在奢侈品店,定下心来看看这类的纪录片,告诉自己,你所需关注的还有自己所在的这个环境,这个地球,尽自己所能,善待它一点.

尤其是那些有钱人,你的有钱生活在某种程度上真的很残酷。

但片中的最后还是给与我们希望。各国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发展清洁能源。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想法和行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保护我们的家园。

对未来悲观的预期,我们更需要乐观扎实的行动。而这样的行动才能让我们的未来更幸福而生活。

2009年6月5日,又一个地球环境日。一部大型环保纪录片《家园》(《home——a stunning visual portrayal of earth》)在全球同步上映。其上映的场合不止在传统的影院、剧场,还有互联网。

这使得这部《家园》转瞬间传遍全球每个角落。

因了朋友的相助,得以在第一时间看到了这部《家园》,感觉或许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震撼!

人类欲望的无节制膨胀和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的破坏,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各种资料、图片、书籍、电视、电影层出不穷。然而,何以看了《家园》仍感深深震撼?

那是因为片中通过航拍而产生的那种从未有过的对那伤痕累累大地的俯视效果,那以独特女声配以直白解说而产生的直指内心的揭示,还有那以咏叹吟诵般的音乐产生的**……

《家园》是法国生态学家、著名摄影师扬;阿尔蒂斯-贝特朗(yann arthus bertrand)的杰作,是他那对人类、对地球那宏大的悲悯心的结晶。据说,20年来,贝特朗一直在不断地拍摄空气中地球生态的变化。而《家园》就是他经历了15年的准备,经过18个月共217天,穿越54个国家,120个拍摄点的拍摄之后诞生的。

可以想象,片中那一个个精美的镜头,那一句句隽永的解说,都是他和他的团队心血的结晶。他坦言,“这部纪录片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新鲜,没有任何事情不是已知的,不是被人类了解的”,而问题只在于,“我们知道一切,但我们不去正视一切,不去相信一切,而现在摆在全人类面前的问题就是行动,我们仅有10年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转瞬即逝,并且我们也不知道最后是不是能成功,但我们必须这么做,也必须在这一切之前让大家明白,我们抗争的究竟是什么。”贝特朗和他的合作者为这部片子确立的核心理念便是:

“当我们耗尽自然遗产之后,必须面对的是什么?”当然,《家园》展示的远不止是贝特朗那法国人式的

澎湃激情。出于可信度的考虑,为《家园》撰写的所有评论,由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戈尔(al gore)和美国著名的环保学者莱斯特布朗(lester brown)阅读、审定。环保专家们为贝特朗提供了详细的最新数据。

因此,有评论说,《家园》展现的是美国人的理性和法国人的感性,堪称完美。

当然,大千世界,无异不有。即使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仍然有着不同的声音。有人说,地球的温度是由其绕太阳轨道的大小和形状、地轴与轨道的夹角、放射性衰变和埋在地壳深处的重力热决定的!

),人类不是因素之一;也有人说,很少有人会因为一件未来有可能发生的灾难而牺牲自己现在的生活质量,因为这是违反人性的;当然,更有人论证说,正是人的欲望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让人放弃、哪怕是节制自己的欲望,都无异于饮鸩止渴。

诚然,在造成今日地球“温室效应”的诸多因素中,人类未必是唯一原因,甚至也可能不是主要原因。就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而言,对这一现象的探索才刚刚开始,结论自然不准确。然而,显而易见的事,地球越来越暖,各种影响正在显现。

面对这种变化,作为地球村最负责任的公民,人类应该有所作为,而不是观望,更不要继续作恶。这已经成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共识,也是《家园》再次大声疾呼的核心观点。

同样,欲望的确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许多科技发明都是通过满足人的欲望来驱动和实现的。然而,时至今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切事物彼此关联”。

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相生相克,相互关联。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不能忽视其他事物。这就是平衡。一旦平衡被打破,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给人类带来灾难。

这正是《家园》所宣扬的核心观点之一。事实上,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已经催生的事实。

至于追求生活质量是人之天性的看法虽则荒谬,却因其强大的实利价值而为众多世人固守。事实上,即使是现在,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受到了环境污染的影响。人们正在承受各种各样古怪疾病的折磨,这并不以富裕与贫困为界线。

而且,任何一个有点理性的人都会承认,一个人不能只为自己而活。即使只为自己的后人考虑,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所谓生活质量而让后人们承受那污秽的水质、污浊的空气,以及因日益提升的海平面而不得不做“气候移民”。是时候让人们恢归理性,用头脑而不是感官来思考了!

《家园》中倡导的“分享、智慧、节制的生活”特别让人感动。贝特朗认为

,悲观和批判常常无济于事。他说:“我设法把《家园》拍摄成为我们对地球的一次凝望,希望这是一部有警示意味的电影。

不是恐吓人们失去那50%的森林是多么可怕,而是理解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剩下的一半。同时,我更希望《家园》能唤起我们心底的爱,建立分享、智慧和节制的生活。”《家园》以融融的暖意描绘了以色列人用地灌技术在沙漠中种植优质的粮食作物,赞扬了哥斯达黎加**成为第一个放弃军队的国家,将全部军费开支用以国民教育和绿色旅游,展现了韩国通过全民性植树,重建战争中被无情摧毁了的森林,使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65%……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开始有节制、可持续、再生地伐木和捕鱼,通过替代、再生、循环、**的方式,推动生态环境和国民生活质量的平衡发展。

《家园》试图告诉人们,希望是有的,希望就在于我们的行动。

是的,行动比什么都重要。尤其是在地球早已追不上人的欲望时,我们更应该早点行动,多点行动家园》观后感受

《家园》这一部纪录片以客观的角度阐述地球的诞生,演变以及地球现今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以一幕幕自然漂亮的画面带观众认识美丽的地球,并借此宣扬环保的重要以及迫切性。

所有画面都是航拍的,由澳洲海底的大堡礁到非洲肯尼亚高原的乞力马扎罗山;亚马逊热带雨林到戈壁大沙漠;美国德克萨斯州连绵不断的棉花田到中国上海的工业城镇……但震撼的,更多来自于看到人类对地球制造的巨大伤痕:海地只有2%面积覆盖着树木的光秃秃山头、马达加斯加山坡上被雨水侵蚀得满目疮痍的深坑、只剩下20%冰川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这一切,触目惊心,更重要是地球60亿人类都应该醒觉,我们的责任所在……

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20万年以来,地球在近40亿年的进化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平衡就不再有序。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太高,但这不是一个悲观的时代——人类还有10年的时间来扭转这一趋势,理解我们过去掠夺地球丰富资源、改变人类消费方式的全部真相。

《家园》没有惊险特技,更没有视觉特效,而是忠实的呈现地球污染、受创的样貌,对照原始的天然美景,形成强烈对比,电影工作者担负起社会责任,为地球、为生态尽一己之力,时尚界也掏腰包,赞助拍摄,这部纪录片不为盈利,因为再多的商业利益,也远远不及地球付出的代价。

仅仅谈以上着一些,应该不够吧!很多人看了这部纪录片后感触很深,但并没有反映自己的行为。当在商场买完东西后,仍然习惯性地向售货员要一个

塑料袋;当旅行既可以坐火车,又可以坐飞机时,仍然习惯性地说一句:“飞机舒服”而选择了飞机;当雪白的a4纸用完一面后,不管第二面有没有用过,都习惯性地直接扔到废纸篓中;上下学时习惯性地让父母开私家车接送……

到底应该怎样抢救地球呢?别给自己太多的舒适。每个人夏天都把空调温度调高几度或不开空调,不知道能保护多厚的臭氧层;每个人出门在外都多选择公共交通或骑自行车、步行,不知道能减少多少污染物排放;每个人都在购物前自备几个环保布袋,不知道能少用多少塑料制品……把自己的舒适分分出一些给地球,我认为这才是真正可以抢救地球的方法。

事实上,保护和拯救这片独特的地球,最重要的不是我们从未被养育过的方式,而是我们从心底体会到我们过去的错误和我们现在对地球的责任和义务。为抢救地球尽一份力,不要让自己流下悔恨的泪水p>

家园纪录片观后感(篇8)

纪录片家园观后感

纪录片家园观后感(一):

前几天观看了纪录片《家园》,感触颇深。

影片开头是以一位故事讲述者的身份,讲述了地球四十亿年的历史与人类二十万年的历史,也深刻地指出人类为了一己之私破坏了四十亿年营造出的平衡。这部电影深深地拷问着你我:我们就应做什么?

之后,影片又以上帝的俯瞰视角,向世人展示了她是如何创造出了这绝美的蓝色星球。但她却又看着人类一点点将她毁灭,并且将人类自己也一步步送进坟墓。上帝将毒害大气层的碳囚禁在地壳,而人类却又亲手打开潘多拉盒子,让它来毒害自己的肺,但这仿佛还不够,人类还要制造出农药,聚乙烯来加速自己的灭亡。

“人类的欲望与数量似乎都在无休止的增大。人类在用心繁殖的同时,剥夺了其他物种存在的权利。因为人类的存在,此刻物种灭绝的速度是正常速度的1000倍;因为人类的存在,海洋将在2050年无鱼可捕;因为人类的存在,北极在随便哪一年的夏天都有可能完全融化,而北极圈各国却早早地投入到了争夺北极航道的斗争中,他们似乎已经迫不及待了。

人类的处境不容乐观,地球变得越来越热,海平面越来越高,那么,马尔代夫、东京、纽约、甚至于广州…它们将要怎样办?环境问题没有疆界,更不要以为他离我们很远,未来并不遥远,只是要看我们选取怎样的未来。

狂热的科学家、军事家、政治家们或是对于数字十分感兴趣的人很多,但是他们却没有注意到这样一组数据,以此刻的增长速度,本世纪人口总数将到达90亿;全球花在军备上的资金是援助发展中国家的12倍;每一天有5000人因引用受污染的水而死亡;十亿人在饥饿边缘挣扎,而全球一半谷物用以喂养牲口或作饲料。每年有一千三百万公顷森林消失,到2050年全球将至少有两亿五千万气候难民。

正如影片所说”要悲观已经太迟。“,是该有所作为的时候了。应对贫困,数百万非政府组织证明,人与人之间的团结比各国的自私自利更强大。许多国家政府也纷纷意识到这一点。在韩国,全国性的植树计划是被破坏的森林恢复,森林覆盖率到达,四分之三纸张是循环再造,哥斯达黎加在军备与环保之间选取了环保,这个国家没有军队,他将本应投入军备的资金投入到了环保中。但是中国每星期就建两座燃煤发电站,再看看丹麦,有一座燃煤发电站将释放的煤送到地底,而非天空。

作为一个普通民众的我们就应怎样做呢?其实不管怎样做,首先要看你愿不愿意去做了,想想大家都买了些什么吧。

纪录片家园观后感(二):

纪录片《家园》观后感

这是通识课上看的一个纪录片。说是纪录片,实际上更像是一个教育片。从人类消失在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天起,直至消失1000年,探讨了地球将会发生如何的变化。

第一天,也许没什么变化。只是家里的狗狗很有些寂寞。

过了没几天,城市乡村的夜晚开始陷入一片黑暗。因为主要的供电是靠煤炭燃烧。一旦燃烧炉内的燃料燃尽,而此时已经没有工人继续往里添加燃料。大部分的供电会因此而停止。连狗狗在家里唯一能够“看”的电视也没有了。宠物狗们在家里可吃的东西已经不多,它们被迫出门觅食。而大多数狗天生就不适合在野外生存,它们的生理特征决定了它们在大自然中的弱势(如脸太长或太短,腿太短,跑不快),所以一大部分的狗会丧尸荒野,而少数长相普通的狗却在此时成功的存活下来。

至于其他动物,渐渐地它们会来到街头觅食,就像在原始的大自然中的生存法则一样:弱肉强食。甚者,当城市周边有动物园的话,那些动物一旦有潜力冲出了牢笼,它们将会使新一轮的战争更加激烈。毕竟本性难移。但是由于刚开始的一阶段,城市还未因为无人管理而乱成一团,所以站在新的食物链顶端的是哪种动物,答案或许并非如同从前。

也许一开始世界的变化还不是太明显,但是大自然的能量还是强大的,几十年后,人类存在过的痕迹会被大自然一点一点的消除。高楼倒塌。大桥被腐蚀断裂,书本被微生物侵蚀至化为须有……一切人类存在过的痕迹将会慢慢被人类抹去。即使是历经风霜的世界七大奇迹,也终将抵但是风和雨的侵蚀,化为一团沙随风散去只是时间的问题。

地球存在的历史如此之长,人类的存在只是其中的一小段时间。反观人类,我们又如何自大地认为地球能够任由我们掌控呢?

矿产的过度开采,树木的过度砍伐,对别的生物的杀戮……我们已经做了太多危害地球的事情,而这一切却终将害了我们自己。看看全球变暖的后果,我们砍掉了那么多的森林,二氧化碳已经无法被及时吸收。温室气体笼罩在大气层上,使得大气层变成了一个微波炉。而紫外线正源源不断地给我们加热。

地球上那么多种生物之所以能够和谐的共存,是因为它们经历无数的考验,无数的磨练才构成了此刻的复杂而环环相扣的循环体系。而人类也只但是是在这个循环中存在的一个环节而已。我们大肆地做着看似是为了“人类的利益和发展”的事情,不断的破坏以前和谐的循环,却丝毫没有意识到,我们的所作所为只是将我们自己一步步地引向地狱的深渊。我丝毫不怀疑地球的更新和保护潜力,没有人类的存在地球还是会照样转,并且说不定没我们捣乱会转得更好。所以我们还是趁早改变我们的利欲熏心和目光浅薄,趁还来得及,赶快自救!

纪录片家园观后感(三):

前几天,我看了一部法国纪录片《家园》,看完后,感触很深,有许多想法。

这部纪录片的开头,旁白者定位于地球母亲,就点名了中心,她是这么说的:“请听我说,你跟我一样,是智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生命是宇宙的奇迹,出现于约四十万亿年前,而我们人类只有二十万年的历史,但是生命却破坏了,地球生命赖以生存的平衡。请细听这个不寻常的故事,你的故事,然后决定你就应做些什么。”

就是这一段话,使我更想观看这部电影,并且,我正在这段话的意思!

这部电影大部分是采用航拍的方式,开始是先把美丽的一面展现出来,表现出一种生态平衡的完美性。之后就是人类的出现和肆无忌惮的扩张。从不同的视觉来看拥挤的街道、消失的绿地、融化的冰川,被虐待的动物以及……这些都是人类的杰作。

看到地球这么虚弱了,我们怎能不动心?告诉自己尽可能去善待它多一点,尤其是那些富裕的人,你们的富裕生活在某种程度上过得很残忍,你们就应把你们的钱、物、力,用在环保、公益上,这样对你们也好,对所有人也好。

但片中的最后还是给予我们期望。各国政府都去用心地参与环保事业,发展洁净能源,对于我们个人最主要的还是观念和行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保护我们的家园。对未来悲观的预期,我们更需要乐观扎实的行动。而这样的行动让我们未来更幸福而生活。

就让我们一齐来保护这独一无二的可爱的地球吧!不要再让它受伤了!

《家园》,值得我们去观看。家园,值得我们去保护。

是啊,为了人类共同的家园,是该做出行动了!从每一个人做起。关注人类最基本、最真实、最根本的需要。

节约能源,从我做起!

纪录片家园观后感(四):

纪录片家园观后感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摇篮,是母亲。人类的历史只有20万年,地球却已经存在了差不多40亿年。对于地球来说,人类但是是刹那的闪现,但是这个刹那,却在20万年间几乎耗尽了地球40亿年的积累。

我们对我们的家园了解多少?她的壮美,她的富饶,她的生命我们看到了多少。《家园》以这样一种深情而缓慢的姿态,讲地球母亲的身世现境一一道来,只有你亲自去观看,否则难以体会其中承载的厚重的情谊和思考,感动于震撼。

从古细菌到蓝藻,原始的地球开始被慢慢净化,氧气开始充沛。从植物到动物,生命的多样性开始显现,地球开始热闹而富有生机。海洋、湿地、森林、河流……地球的生态环境的多样承载了其千姿百态的生命奇迹。我们对它们的了解有多少,每一天都有许多新的物种被发现,而比起极其丰富的地球生命资源来说,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生命都是相关联的'一切都是联系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些道理老祖宗早就都说过了。维持自然的均衡,才是人类发展的道路。人类发展的20万年,早期也遵循了这样的一条道路。但是从一万年前农业发明开始,人类渐渐走上了另外一条路——牺牲家园,换取利益。进入近代,尤其20世纪以来,石油,机械,电力相继被发现,这一百年科技的突飞猛进,人口的爆炸增长,对地球资源的依靠前所未有,这100年的开采和破坏,比过去的总和还多。100年,几乎就耗尽了地球前40亿年丰富的积累。

'越来越快'这是影片里不断重复的一句话,迪拜、中国、纽约、洛杉矶……这些国家或者城市,成了人类发展的最好代表。依靠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迪拜这个荒凉之地,却成为了西方发展模式的顶峰,无数的摩天大楼,无数的人造岛屿,人对自然的远离与对自然的依靠都空前的加剧了。相同的模式在不断代替礼貌间的差异性,利益分配的不均,将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空前的拉开了。为了满足人口的增长和利益的需求,对资源的开采和自然的破坏空前的加剧、加深。深圳40年从一个渔村变成了大都市,许多城市的人口也在几十年间从几十万增加到几千万。膨胀的人类世界,导致了各种变相和扭曲的发展模式。贫穷的国家砍光了树木出口来换钱,结果水土流失,森林所剩无几,复活节岛上的居民,连出海的独木舟都没有了木材能够制作。无数国家就这样衰败下去了。那些繁荣的幻影还能支持多久?我们都不明白。'要悲观已经太迟了'人类的本性之一就是对于灾难即使提前明白也难以采取行动,滞后性太大,不是懒惰就是推脱,结局就是谁也没有做什么。气候的问题各国吵了几十年,最近更加汹涌,但是吵归吵,实质性的措施依然拿不出来。

20%的人消耗了80%的资源。

全球每年军费开支总额超过了对落后国家援助总额的12倍。

每一天有5000万人死于饮用水污染,10亿人喝不到清洁的水源。

接近10亿人面临饥荒。

全球50%的谷物被用于制造动物饲料以及生物能源,如果这些谷物作为食物,能够养活全世界的人。

40%的可耕农田遭到长期破坏。

冰盖减少了40%

四分之三的渔场已经枯竭和减产。

……

虽然,导演最后依然从世界看到了诸多的期望,并且对人类的未来提出了完美的期望与憧憬。前途到底如何,路确实是在人类自己脚下了。

整部电影,通篇都是我们已经明白但是却被忽视的真相,对于环境的严峻和恶劣,大家都清楚,但是人的这种滞后的惰性,确实很多时候让大家选取性忽视和遗忘了这一切。带有了某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感觉。导演就是要打破这种迷梦,整部电影没有什么新的东西,都是陈酒,但是,这个被忽视的陈酒,却散发出了震撼人心的味道。

吕克贝松,这个法国当今电影的怪杰。以前以《碧海蓝天》等佳作震撼人心,如今,带着对地球这份沉甸甸的爱与悲伤,再次期望能够用自己的艺术和努力,唤醒世人的眼睛。

影片许多镜头都是高空俯拍,许多景致都震撼的美。一方面是自然的鬼斧神工,另一方面是人的巧夺天工。但是,人的美景却是建立在对自然的征服上的。许多窒息的美丽背后,就是许多窒息的痛苦。想想死海那个纯净的盐岛,美若如此,却是死海日渐死去的象征。无数生物灭亡的命运,换来了人类的繁荣和生机。我们欣赏它们,却忽视了它们背后的惨烈。

《家园》,值得我们去观看。家园,值得我们去守护。

纪录片家园观后感(五):

看了这部《家园》,感觉或许只有两个字能够形容:震撼!

人类欲望的无节制膨胀、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生态的被破坏,这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各种各样的资料、图片、书籍、电视电影片也早已层出不穷。然而,何以看了《家园》仍感深深震撼?那是因为片中透过航拍而产生的那种从未有过的对那伤痕累累大地的俯视效果,那以独特女声配以直白解说而产生的直指内心的揭示,还有那以咏叹吟诵般的音乐产生的震荡……

《家园》是法国生态学家、著名摄影师扬阿尔蒂斯-贝特朗的杰作,是他那对人类、对地球那宏大的悲悯心的结晶。据说,20年来,贝特朗坚持不懈地在空中拍摄地球生态的变化。而《家园》就是他经历了15年的准备,经过18个月共217天,穿越54个国家,120个拍摄点的拍摄之后诞生的。能够想象,片中那一个个精美的镜头,那一句句隽永的解说,都是他和他的团队心血的结晶。他坦言,'这部纪录片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新鲜,没有任何事情不是已知的,不是被人类了解的',而问题只在于,'我们明白一切,但我们不去正视一切,不去相信一切,而此刻摆在全人类面前的问题就是行动,我们仅有10年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转瞬即逝,并且我们也不明白最后是不是能成功,但我们务必这么做,也务必在这一切之前让大家明白,我们抗争的究竟是什么。'贝特朗和他的合作者为这部片子确立的核心理念便是:'当我们耗尽自然遗产之后,务必应对的是什么?'当然,《家园》展示的远不止是贝特朗那法国人式的澎湃激情。出于可信度的思考,为《家园》撰写的所有评论,由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戈尔(AlGore)和美国著名的环保学者莱斯特•布朗(LesterBrown)阅读、审定。环保专家们为贝特朗带给了详细的最新数据。因此,有评论说,《

家园》展现的是美国人的理性和法国人的感性,堪称完美。

当然,大千世界,无异不有。即使应对如此严峻的现实,仍然有着不同的声音。有人说,地球的温度肇因于它绕行太阳的轨道规模及形状、地轴偏向轨道的角度、放射性衰变及地壳下深埋的重力热(很深奥哦!),人类不是因素之一;也有人说,很少有人会因为一件未来有可能发生的灾难而牺牲自己此刻的生活质量,因为这是违反人性的;当然,更有人论证说,正是人的欲望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让人放下、哪怕是节制自己的欲望,都无异于饮鸩止渴。

诚然,在造成今日地球'温室效应'的诸多因素中,人类未必是唯一原因,甚至也可能不是主要原因。就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而言,对这一现象的探究还刚刚开始,结论自然不可能准确。然而,有目共睹的事实是,地球正在越来越暖,由此造成的各种影响正在显现。应对这一变化,作为地球村最有职责的公民——人类就应做点什么,而不能旁观,更不应继续造孽。这已经成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共识,也是《家园》再次大声疾呼的核心观点。

同样,欲望的确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许许多多科技发明都是因满足人类的欲望而推动、而实现的。然而,时至今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切事物彼此关联'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相生相克,相互关联。任何事物的衍生、发展都不可能无视他事他物,这就是平衡。一旦打破了这种平衡,意想不到的变化便会发生,终将给人类自身带来灾难。这正是《家园》所宣扬的核心观点之一。其实,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早已提示了的真理。

至于追求生活质量是人之天性的看法虽则荒谬,却因其强大的实利价值而为众多世人固守。其实,即便是眼下人们的生活质量亦已饱受环境污染之苦。人们正在承受各种各样古怪疾病的折磨,这并不以富裕与贫困为界线。何况,任何稍有理性的人都会承认,一个人不可能只为自己活着。即使只为自己的后人思考,也不就应因为自己的所谓生活质量而让后人们承受那污秽的水质、污浊的空气,以及因日益提升的海平面而不得不做'气候移民'人们恢复理性,以头脑思考、而不再以感官思考,是时候了!

《家园》中倡导的'分享、智慧、节制的生活'个性让人感动。贝特朗认为,悲观和批判常常无济于事。他说:'我设法把《家园》拍摄成为我们对地球的一次凝望,期望这是一部有警示意味的电影。不是恐吓人们失去了那50%森林有多么可怕,而是要人们明白我们该如何对待剩下的一半。同时,我更期望《家园》能唤起我们心底的爱,建立分享、智慧和节制的生活。'《家园》以融融的暖意描绘了以色列人用地灌技术在沙漠中种植优质的粮食作物,赞扬了哥斯达黎加政府成为第一个放下军队的国家,将全部军费开支用以国民教育和绿色旅游,展现了韩国透过全民性植树,重建战争中被无情摧毁了的森林,使全国森林覆盖率到达65%……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开始有节制、可持续、再生地伐木和捕鱼,透过替代、再生、循环、回收的方式,推动生态环境和国民生活质量的平衡发展。《家园》试图告诉人们,期望是有的,期望就在于我们的行动。

是的,行动比什么都重要。尤其是在地球早已追不上人的欲望时,我们更就应早点行动,多点行动!

家园纪录片观后感(篇9)

最近比较热门的一部环保电影《家园》,昨晚终于昨晚目睹了。导演和摄影师以无可挑剔的视觉和镜头,用令人震惊的视事向人类发出警告。开始是向我们展示地球最美丽的一面,展现完美的生态平衡。

接着就是人类的出现和肆无忌惮的扩张。摄影师基本上采用航拍的的方法去俯视这个千疮百孔的家园。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拥挤的街道,失去的绿地,融化的冰川,等待我们的动物。。。。。。。

这些都是人类的杰作。让我们识得庐山真面目。叙述者在地球母亲的高度树立了主人的态度。看到地球如此脆弱,我们怎能不感动呢?

正如电影所说,重要的不是我们失去了什么,而是我们拥有了什么。更需要的是一种环保理念和行动。少浪费点时间在ktv,在酒席饭桌,在奢侈品店,定下心来看看这类的纪录片,告诉自己,你所需关注的还有自己所在的这个环境,这个地球,尽自己所能,善待它一点.

尤其是那些有钱人,你的有钱生活在某种程度上真的很残酷。

但片中的最后还是给与我们希望。各国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发展清洁能源。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想法和行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保护我们的家园。

对未来悲观的预期,我们更需要乐观扎实的行动。而这样的行动才能让我们的未来更幸福而生活。

2009年6月5日,又一个地球环境日。一部大型环保纪录片《家园》(《home——a stunning visual portrayal of earth》)在全球同步上映。其上映的场合不止在传统的影院、剧场,还有互联网。

这使得这部《家园》转瞬间传遍全球每个角落。

因了朋友的相助,得以在第一时间看到了这部《家园》,感觉或许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震撼!

人类欲望的无节制膨胀和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的破坏,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各种资料、图片、书籍、电视、电影层出不穷。然而,何以看了《家园》仍感深深震撼?

那是因为片中通过航拍而产生的那种从未有过的对那伤痕累累大地的俯视效果,那以独特女声配以直白解说而产生的直指内心的揭示,还有那以咏叹吟诵般的音乐产生的**……

《家园》是法国生态学家、著名摄影师扬;阿尔蒂斯-贝特朗(yann arthus bertrand)的杰作,是他那对人类、对地球那宏大的悲悯心的结晶。据说,20年来,贝特朗一直在不断地拍摄空气中地球生态的变化。而《家园》就是他经历了15年的准备,经过18个月共217天,穿越54个国家,120个拍摄点的拍摄之后诞生的。

可以想象,片中那一个个精美的镜头,那一句句隽永的解说,都是他和他的团队

心血的结晶。他坦言,“这部纪录片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新鲜,没有任何事情不是已知的,不是被人类了解的”,而问题只在于,“我们知道一切,但我们不去正视一切,不去相信一切,而现在摆在全人类面前的问题就是行动,我们仅有10年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转瞬即逝,并且我们也不知道最后是不是能成功,但我们必须这么做,也必须在这一切之前让大家明白,我们抗争的究竟是什么。”贝特朗和他的合作者为这部片子确立的核心理念便是:

“当我们耗尽自然遗产之后,必须面对的是什么?”当然,《家园》展示的远不止是贝特朗那法国人式的澎湃激情。出于可信度的考虑,为《家园》撰写的所有评论,由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戈尔(al gore)和美国著名的环保学者莱斯特布朗(lester brown)阅读、审定。

环保专家们为贝特朗提供了详细的最新数据。因此,有评论说,《家园》展现的是美国人的理性和法国人的感性,堪称完美。

当然,大千世界,无异不有。即使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仍然有着不同的声音。有人说,地球的温度是由其绕太阳轨道的大小和形状、地轴与轨道的夹角、放射性衰变和埋在地壳深处的重力热决定的!

),人类不是因素之一;也有人说,很少有人会因为一件未来有可能发生的灾难而牺牲自己现在的生活质量,因为这是违反人性的;当然,更有人论证说,正是人的欲望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让人放弃、哪怕是节制自己的欲望,都无异于饮鸩止渴。

诚然,在造成今日地球“温室效应”的诸多因素中,人类未必是唯一原因,甚至也可能不是主要原因。就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而言,对这一现象的探索才刚刚开始,结论自然不准确。然而,显而易见的事,地球越来越暖,各种影响正在显现。

面对这种变化,作为地球村最负责任的公民,人类应该有所作为,而不是观望,更不要继续作恶。这已经成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共识,也是《家园》再次大声疾呼的核心观点。

同样,欲望的确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许多科技发明都是通过满足人的欲望来驱动和实现的。然而,时至今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切事物彼此关联”。

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相生相克,相互关联。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不能忽视其他事物。这就是平衡。一旦平衡被打破,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给人类带来灾难。

这正是《家园》所宣扬的核心观点之一。事实上,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已经催生的事实。

至于追求生活质量是人之天性的看

看法虽则荒谬,却因其强大的实利价值而为众多世人固守。事实上,即使是现在,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受到了环境污染的影响。人们正在承受各种各样古怪疾病的折磨,这并不以富裕与贫困为界线。

而且,任何一个有点理性的人都会承认,一个人不能只为自己而活。即使只为自己的后人考虑,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所谓生活质量而让后人们承受那污秽的水质、污浊的空气,以及因日益提升的海平面而不得不做“气候移民”。是时候让人们恢归理性,用头脑而不是感官来思考了!

《家园》中倡导的“分享、智慧、节制的生活”特别让人感动。贝特朗认为,悲观和批判常常无济于事。他说:

“我设法把《家园》拍摄成为我们对地球的一次凝望,希望这是一部有警示意味的电影。不是恐吓人们失去那50%的森林是多么可怕,而是理解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剩下的一半。同时,我更希望《家园》能唤起我们心底的爱,建立分享、智慧和节制的生活。

”《家园》以融融的暖意描绘了以色列人用地灌技术在沙漠中种植优质的粮食作物,赞扬了哥斯达黎加**成为第一个放弃军队的国家,将全部军费开支用以国民教育和绿色旅游,展现了韩国通过全民性植树,重建战争中被无情摧毁了的森林,使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65%……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开始有节制、可持续、再生地伐木和捕鱼,通过替代、再生、循环、**的方式,推动生态环境和国民生活质量的平衡发展。《家园》试图告诉人们,希望是有的,希望就在于我们的行动。

是的,行动比什么都重要。尤其是在地球早已追不上人的欲望时,我们更应该早点行动,多点行动家园》观后感受

《家园》这一部纪录片以客观的角度阐述地球的诞生,演变以及地球现今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以一幕幕自然漂亮的画面带观众认识美丽的地球,并借此宣扬环保的重要以及迫切性。

所有画面都是航拍的,由澳洲海底的大堡礁到非洲肯尼亚高原的乞力马扎罗山;亚马逊热带雨林到戈壁大沙漠;美国德克萨斯州连绵不断的棉花田到中国上海的工业城镇……但震撼的,更多来自于看到人类对地球制造的巨大伤痕:海地只有2%面积覆盖着树木的光秃秃山头、马达加斯加山坡上被雨水侵蚀得满目疮痍的深坑、只剩下20%冰川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这一切,触目惊心,更重要是地球60亿人类都应该醒觉,我们的责任所在……

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20万年以来,地球在近40亿年的进化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平衡就不再有序。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太高了,但这不是一个悲观的时代——人类

还有十年能扭转这股趋向,了解过去我们巧取豪夺地球丰饶资源的完整真相,并改变人类的消耗模式。

《家园》没有惊险特技,更没有视觉特效,而是忠实的呈现地球污染、受创的样貌,对照原始的天然美景,形成强烈对比,电影工作者担负起社会责任,为地球、为生态尽一己之力,时尚界也掏腰包,赞助拍摄,这部纪录片不为盈利,因为再多的商业利益,也远远不及地球付出的代价。

仅仅谈以上着一些,应该不够吧!很多人看了这部纪录片后感触很深,但并没有反映自己的行为。在商场购物后,我还是习惯性地向售货员要一个塑料袋;当我可以乘火车或飞机旅行时,我还是习惯性地说:

“飞机舒服”而选择了飞机;当雪白的a4纸用完一面后,不管第二面有没有用过,都习惯性地直接扔到废纸篓中;上下学时习惯性地让父母开私家车接送……

到底应该怎样抢救地球呢?别给自己太多的舒适。每个人夏天都把空调温度调高几度或不开空调,不知道能保护多厚的臭氧层;每个人出门在外都多选择公共交通或骑自行车、步行,不知道能减少多少污染物排放;每个人都在购物前自备几个环保布袋,不知道能少用多少塑料制品……把自己的舒适分分出一些给地球,我认为这才是真正可以抢救地球的方法。

事实上,保护和拯救这片独特的地球,最重要的不是我们从未被养育过的方式,而是我们从心底体会到我们过去的错误和我们现在对地球的责任和义务。为抢救地球尽一份力,不要让自己流下悔恨的泪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