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了《Noah》。个人觉得还算诚心之作:演员们除了Emma总是演得太用力、teenager的老二长得实在太猥琐外,其他的几位均有上乘表现;特效不多,但也无甚纰漏,只是Watcher石头怪们傻萌的样子...

活动范文 > 活动心得 > 导航 > Noah观感影评 学习活动心得体会推荐

Noah观感影评 学习活动心得体会推荐

2022-03-29

【www.nns88.com - 活动心得体会】

在我们有了一些新的体会时,我们会将自己的收获写下来。心得体会能够反映一个人的思想情况,那么一篇优秀的活动心得是怎么样的?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Noah观感影评 学习活动心得体会推荐”,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去看了《Noah》。个人觉得还算诚心之作:演员们除了Emma总是演得太用力、teenager的老二长得实在太猥琐外,其他的几位均有上乘表现;特效不多,但也无甚纰漏,只是Watcher石头怪们傻萌的样子和影片的主基调不太同步啊…回到故事本身,影片可以分成两部分,前部分讲了制造方舟并成功脱险,而后半部则着重于Noah一家因两外孙女的即将出生和出生而引起的戏剧冲突。

豆瓣上中国侨胞们普遍认为后半段的故事冗长无味、Noah简直不可理喻,有意思的是,我却对后半段心有戚戚焉…一直觉得,生活在这个人间有些无措,过着过着虽也弄明白了这里的规矩,可又总有一种“为什么我要遵守这些”的疏离感和恍惚感,所以看到RussellCrowe坚定执着的脸,真真是心生崇敬仰慕之情;而之后他放下尖刀亲吻孩子时,我也能完全理解认同并觉得温暖无比;甚至当Noah在目睹人类礼崩乐坏邪魔附体般的场景后毅然做出了彻底终结人类的决定,我亦欣然接受,在影院的我想到了《三体》,想到了降临派和伊文思,想到翻看那些史书时我的叹息,也想到我们焚琴煮鹤的文明……

记得以前曾看过这么一段话:人是动物和神之间的一个过渡。动物和神都很从容,因为动物有着内在的一致性,神也有着内在的统一和完整,只有人才会有一种经常的不安和紧张,因为人的内在还是分裂和混乱的。打个比方的话就如同,动物还没有离开家,神已经回到了家,只有人还在寻找回家的路上。我想,《Noah》是想用这么一些桥段来试图告诉我们,该如何听从自己的心灵,该如何带着我们的mercy和love一起回家……观感影评》

小编推荐

澳洲乱世情观感影评 关于学习活动的心得体会


很喜欢看有大自然壮丽景色的电影,不需要剧情,美丽的景色足够让人感动。是因为喜欢上了片尾曲《bytheboabtree》才来看这部电影的,原来这首歌并不是唱给男女主角的,男主角被里面的小男孩抢了风头。

女主角和《乱世佳人》里的Scarlett很像,美丽善良可爱但又坚强勇敢,为扞卫自己的家园同困难作斗争。身为澳洲历史上被称为“被偷走的一代”中的一员,白种人和土着人混血的小男孩饱受歧视甚至迫害,在经历失去妈妈的悲痛后,得到了女主角的疼爱和保护。这部电影是历史剧、爱情剧,也是一部战争剧,有关战争题材的电影气氛总是那么沉重,还好电影有个美好的结局,只可惜小男孩还是跟随外公去远行了。

可惜这部电影观众评价没有那么高,发现我喜欢的好几部电影都不是很受欢迎,像《赛德克巴莱》和《1942》,和这部电影一样都是导演筹备了七年十年,投入全部精力耗资巨大拍摄的作品,想尽可能还原历史。我想这些导演在电影完成的时候就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一个心愿吧,虽然也希望票房有好成绩,很佩服他们的毅力和认真的精神。

冰雪奇缘影评 学习活动心得体会推荐


在我亲爱的表姐看完电影的强烈推荐下,我对《冰雪奇缘》充满期待。昨天中午抽时间去看了,感悟很多。

如果说《疯狂原始人》可以让人大笑大哭,热热闹闹的体会奔放的感情,那《冰雪奇缘》从头至尾更沉稳安静,让人沉思,偶尔微笑一下或默默流泪。

先说故事的情节发展,结局似有些意外,但又不那么出乎意料,虽然还是跟自己一开始的设想不同,这也只是提醒着我,事情总不会按照我的预想进行。

说说内涵。

虽说整个影片,国王与王后出现的镜头相当短,但他们的影响力延续了整个影片,仅在最后才失去负面的影响,只留下了慈爱。所以看完以后,我第一感悟就是,父母太重要了。这是多么伟大而神圣又艰巨的身份职责。我一直在努力,学习做一个妈妈。

爱莎的魔力无意伤人,国王与王后出于爱想要保护自己的孩子,他们关闭了城堡的大门,隔绝了爱莎与外面的世界。其实,这也告诉爱莎,她与众不同,她很危险。爱莎的恐惧愈深则魔法越强,这又加深了爱莎的恐惧,爱莎的自我价值感非常低。这也是为什么当爱莎的秘密被发现以后,她不能相信任何人所说的话,只想逃开,首先就源于爱莎无法相信自己值得被爱的悲伤绝望。爱莎越是这样,她的魔法越强,冰雪越厚。冰雪只是爱莎自我防御的外在表现,如我们人类。很鲜活,很震撼。这种防御一层层累积,一开始是美丽的艺术品,后来,变成了尖锐可怕的冰箭。

同样被隔绝的还有安娜,所以安娜拥有孩童般纯真好奇的善良与热情,对爱情的冲动与幻想。她只见过相亲相爱的爸爸妈妈,这对她就是全部的经验。但安娜是普通人,所以她无所畏惧,她拥有爱莎所没有的的乐观信任与勇气,这也成为她后来坚定的寻找姐姐的强有力的支持系统。

但恐惧都是源于爱。

爱莎离开了,跑到遥远的山顶,为何城市依然被封冻?因为爱莎心中有牵挂,她的离开是出于保护家人子民与祖国的奉献牺牲自以为的负责,她的心没有离开。当恐惧成为爱的表现形式,爱没离开,恐惧自然依旧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不论爱莎躲到哪里,城市的风雪都会随她的魔力而加强。当她悲伤绝望,灾难就会加剧。这是爱莎不能想到的。

恐惧中逃离的爱莎来到雪山,放下了所有的重担,那份轻松自在的感觉释放了,于是她造出了美轮美奂的冰雪建筑,同时给了自己一身妩媚靓丽的装扮,正如她妹妹见到她第一句说:爱莎,你变了,是往好了变。这就是真我的本质。真我拥有着无法想象的潜能,我们知道的太少。我赞赏导演的形象设计,简直是无法言语的震撼。

其实,地精长老在一开始就告诉了国王一家,爱莎的魔法蕴含着爱,需要穿越恐惧。可以以爱为出发点的恐惧总是更容易被看见和重视,所有人都忽视了爱的力量,那就是感受的力量,是控制魔法的力量。关上大门,封闭心门,爱不流动,如何学会体会爱表达爱呢,能量本身的自由流动才会带来释放自由与随心所欲。观看影片的过程中,真把我急死了,但我依然还要安静的看下去,相信爱莎一定会学会信任,耐心的等待爱莎体悟的那一刻。我想,这也是我成长的历程,一个重要的提示--耐心。

爱莎与安娜之间的真爱,终于突破生死,融化了双方冰冻的心。

我朋友说前面很长,知道爱可以控制魔法后就简洁的结束了。呵呵,我想,那是因为,爱很简单,不需要什么道理,不需要什么技巧,爱的本质不过就是想爱。

爱之所以需要学习,我想那是因为我们要学习的是如何体会爱,信任爱,表达爱。爱本身并不需要学习,因为我们的本质就是爱,我们是源于爱带着爱而来。

让爱流动起来,自由的力量会赋予爱更强大的能量,并控制自如。

感谢这部电影给了我这么多的思考,感谢它在我这个阶段上映,带给我巨大的冲击震撼。我的心,就如同自由的爱莎一般精致,看见改变后的她的第一眼,我就像看到自己的本质,如此感动,当下就流泪了。

爱莎,我如你一般将获得重生。

最后强烈推荐所有心理爱好者们观看此影片,定会有所感悟。影评》

黑帮追缉令影评 学习活动心得体会推荐


一部非常男人的电影,赚取的是女人的眼泪。

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事件发生在1983年的美国南路易斯安那州,一名警察与犯罪分子联手捣毁了一个犯罪帝国。

黑帮骨干杰西的案底厚如一部《圣经》。两次参加越战、身为海军陆战队员的他,是毒贩、大盗、杀手、狱霸……共坐牢12次,身份多样而全能。用大集团黑帮头目鲁丁的话说:“那些黑人很能干吗?他们搞砸事情的水平一流,所以,我们更需要有头脑的白人。”而杰西正是这样的白人,虽然他早已萌生金盆洗手的退意,然而,鲁丁却盯死了他。

一个毒贩在警长巴德的威逼之下供出了杰西,杰西再度入狱。巴德认定杰西是一个突破口。他给杰西承诺——保护他的家人,同时要求杰西以自由之身与警方合作,捣毁鲁丁集团,从而抵消200年的牢狱之苦。

鲁丁杀死了供出杰西的“叛徒”,以及杰西在狱中的弟弟托米——托米曾向杰西说,他们怀疑他也是“叛徒”,但笔者猜测,托米的死更有可能是鲁丁给杰西看的一点“颜色”——鲁丁的势力范围延伸到了世界各地,生意正在遭受蚕食,他急需人手帮他打理。

杰西入狱的当天,儿子降生。妻子探监的时候,抱着儿子向他哭诉日子的艰难。看着深爱的妻儿,想到弟弟托米的狱中惨死,杰西决定与警方合作。

鲁丁用100万美元保释了杰西——按巴德的计划,如果杰西不答应合作,保释金不可能是100万,而是一串没有人出得起的天文数字。

合作的过程就是走钢丝。警方的更高级部门、FBI等,都打着精诚合作的幌子参与进来,以求在将来的功勋当中分得一杯羹,很少有人真正关心杰西的生死。作出承诺的巴德很难做人。

黑帮、警方各路人马都在交手,杰西秘密卧底的身份终于暴露。鲁丁再次下手,用一颗炸弹炸飞了杰西妻儿乘坐的汽车,而救了巴德一命的杰西当时正躺在医院里,他失去了两根手指。

真正的复仇开始了。杰西不再信任任何人。他脱离了警方,只身冲向黑暗的帝国。杰西已经一无所有。他失去了生存动力。他被仇恨吞噬。追寻着过去熟悉的人生轨迹,杰西杀向鲁丁的手下,以及鲁丁本人。内心愧疚的巴德安排了警力,暗中相随、相助。暗夜。冲杀。枪林弹雨。

当巴德与杰西再度相遇的时候,他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鲁丁。还是晚了——杰西已经身中数刀,躺在血泊之中。巴德一番打斗,终于将鲁丁擒获。他俯身面对杰西,听着杰西咽气前最后的话语:“你抓到他了吗,巴德?……”

电影开头是巴德的独白:80年代的南路易斯安那处在不同的时空。有人说它无法无天,但不是的;还有人说,那里的做事方式与众不同,但也不是,而是我所谓的……无掩地狱(威士忌湾)。……有一点必须清楚,警察讲原则,但罪犯不讲。一旦越界,很可能会丧命。

电影结尾,依然是巴德的独白:圣奥古斯汀曾经写道,仇恨就像是服毒自杀,跟其他人一起死去。我不知道杰西活着的时候是不是这样想,但他确实因此而死去……做正确的事情,并不是容易做到的。

肖申克的救赎观感影评 学习活动的心得体会怎么写


这是一部1994年上映的美国经典剧情电影,看完后我觉得电影中包含了许多,有友情、自由、信念、希望。

“起初你讨厌它(监狱),然后你逐渐习惯它,足够的时间后你开始依赖它,这就是体制化”。这是瑞德说的一句话,回想看看这句话说的挺有道理,监狱。当然是一个让人感到讨厌的东西,我估计瑞德刚刚进去肯定讨厌,但是渐渐的你发现没有了希望,逃脱不了,只能够默默承受最后你习惯了他,甚至依赖上了它。剧中的老人阿布恰恰说明了这一点他在肖申克监狱中被关了50年,这让它习惯了监狱生活,感觉自己就应该这样。所以,当他得知自己即将刑满释放时,没有欢喜与高兴,反而面临崩溃,他不想离开,因为他不知道出去后能干什么。因此,老布举刀杀人,想在在监狱中继续服刑。他爱上了监狱,喜欢监狱的生活,变成了监狱中的一份子,彻彻底底的被体制化。

其实瑞德也是体制化的一份子,不知哪听的一句话:“刚刚进来时你想着逃跑,可是没有可能,你就会放弃。”没错刚开始没有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还充满希望可是久了没有了希望,剩下的只有默默等待直至死亡。“不要忘了,这个世界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达到,也接触不到,那就是希望”安迪没有丧失希望,或许是因为他是无罪的,他向往自由,充满希望他相信自己会逃出去。,进入监狱放弃了许多,但唯有希望不可以放弃。他每天晚上用那个小锤去挖墙壁。瑞德认为那是不可能的,对于瑞德来说他早就没了希望,他认为希望只会让你更加痛苦。试想一下安迪能够十九年如一日地挖洞,可见他对自由的向往,精神信念的强大,他从没放弃过。我认为我们也应该对生活充满希望,其实生活已经折磨的你体无完肤时也不应该丧失希望。

它不仅仅介绍了监狱犯人,同时也介绍了狱警。监狱长让安迪为他洗黑钱,甚至为了安迪能够继续为他洗黑钱杀害了汤米,并关了安迪两个月的禁闭。或许会想:“一个狱长,为什么会做这些违法的事?”不知道哪的一句话:“狱警只是比罪犯多了一身警服。”可见狱警与罪犯有时没什么区别。他也是生活在那个环境,每天与不同的犯人接触,或许他们也变得漠视法侓。最后监狱长的罪行被揭露时,他自杀了,看到这我想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吧。

影片结局是瑞德找到了安迪,他们在太平洋旁自由地生活下去。我想安迪追逐的自由实现了,他的希望也成功了,可我们还在历经磨难。我们不能被体制化,应该充满希望,像安迪那样永不放弃。我相信最后一定能达到自己理想的成功。观感影评》

极地大冒险2观感影评 优秀学习活动心得精选


2月2日,我和妈妈去看了一场电影,电影的名字叫《极地大冒险2》。

在这部电影中,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尼克的小驯鹿,他的爸爸是一位在圣诞节负责拉着车派发礼物的驯鹿,也是空中部队的一员,名叫欢腾。但尼克的父母相处的不太好,由于欢腾一直忙于训练和工作,太冲动和冒险,所以尼克妈妈又为它找了一位新爸爸,还带来了一个小驯鹿。尼克很不喜欢他们,处处与他们作对。

老鹰堡有一位白狼,她纠集几只老鹰蓄谋抓尼克要给他的哥哥报仇。他们抓走了尼克的弟弟,尼克决定去救他的弟弟,在路上,他认识了一位老驯鹿,它原来是空中部队的一员,但因为年纪大了,眼睛不好就离开了。后来,在大家的齐心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白狼和可恶的老鹰,把尼克的弟弟成功地救了出来,平安回到家里。可好景不长,那些可恶的老鹰破坏了玩具工厂,又把空中部队抓去了,尼克又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空中部队救了出来。

同时,在这个故事中我感受到了亲情的存在,更懂得了一个道理,团结力量大,因为再大的困难只要团结,有团队精神也一定可以撑过去。在电影中,我也喜欢尼克,因为他活泼、可爱、聪明、勇敢。虽然刚开始它十分讨厌它的新爸爸和弟弟,但经过一次一次的困难和共同战胜敌人的经历,最后他还是接受了,并一起愉快相处。

电影十分感人,让我感受很多,也让我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观感影评》

地球上的星星影评 学习活动心得体会推荐


大家好!本来把这个题目报给陶老师的时候,是想在公益群分享的,后来咱的课表安排在这儿,我记得咱们家长学校这边分享过这部电影,只是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了,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兴趣再来一起回顾一下这部感人致深的电影?

让我决定再次分享这部影片的原因,其实是我再次重新观看的时候,看到了很多以前看不到的细节,所以,也想通过这次分享让大家知道,好的东西不一定只看一次,可以反复地去看、去思考,会得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这部影片我记得是已经看第四次了,前两次是连续看的,因此写了这部电影的观后感。大家在今天我们分享之后,去看一看我曾经写过的观后感,看看是不是有了很多不一样的感受。

我想从几个部分来进行咱们今天的分享:

第一个分享:别让孩子形成“我不行、我不好”的信念。

在这部电影的开始,就是一位老师在公布一次考试的分数,我注意到,每一个孩子的分数好像都在20分左右,而我们的小主人公伊桑却只有2分。

大家不妨去做两次设身处地的感受:第一个,去感受一下小伊桑拿到这个分数应该是什么样的表现?而事实上他的表现是什么样的?这是小伊桑真实的感受吗?他的行动说明了什么?

按我们正常的想法,当我们取得这样一个低的不能再低的分数时,我们会非常的难过和沮丧,并且会觉得对不起老师和父母,甚至会觉得自己很糟糕。现实中,这样的孩子会有怎样的表现?小伊桑一直是面无表情,甚至有着他这个年龄段孩子没有的一种落莫和木纳。从他的脸上你绝对看不到他内心有一丝因考试失利而出现的内疚和不安。

当看到这儿的时候,大家觉得这是小伊桑真实的感受吗?他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表现?

大家不妨想一想自己来家长学校之出,当你看到孩子因考不好而无动于衷、不思悔改、不求上进的漠然表现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我记得不止一个家长告诉过我:我的孩子考不好也不知道着急;我的孩子一点也不求上进;我的孩子考的不好却没有努力的行动……

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因为只有我们弄懂了孩子表现的原因,才能真正去理解孩子,只有理解了孩子,我们内心才不会窝火对不对?当我们理解了孩子,内心平静的时候,自然就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分析问题,就能找到真正帮到孩子的好方法对不对?

前两天,有一位家长曾跟我这样交流:我的儿子从高二开始成绩下滑的非常厉害,从前二百名下滑到今天的倒数几十名,真是非常着急。关键是看到他好像一点也不在乎,每天就知道玩,不努力,我说他吧,他就跟我闹,甚至不理我,这可怎么办呢?

大家看看这个案例,如果你是这个孩子,你觉得你会出于什么原因表现出不在乎,而只知道玩,不努力的态度?

分析其原因一般有这么几点:一是,孩子已经在数次的失败下得出一个自己就是不行的结论,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有点破罐子破摔的心态。

二是,孩子在这样的成绩面前有点无能为力,学习上确实遇到了困难。

三是,孩子在用这种态度进行自我保护。

对于前边的两个原因大家都能理解吧?第三个原因咱重点说一下。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被周围的人认可和接纳。而当这个人感觉到自己不被接纳,并且有可能会伤害到自己的时候,他会出于一种本能地在外边给自己包裹上一层保护色,告诉周围的人,我根本不在乎现在我这个样子,所以,你也不用来训斥我、笑话我,我已经放弃了,所以,你们也放弃吧。

回头说咱们的孩子,假如这个孩子真的放弃了自己,那么他可能真的不在乎什么分数、别人的目光、父母的责备。而偏偏是我们的孩子不管现在的状态你是不是接纳,他总是有一种愿望,就是得到父母的认可和接纳,因为这是他自信的重要来源。所以,当他的成绩不好时,当他看到父母因为他的成绩而伤心、生气时,他内心是很在乎的,但他现在又无能为力,你说让孩子怎么办?他只好装出一幅满不在乎的样子,他是想让父母好受点,也想让父母闭嘴,不要来责备我,我根本不在乎。

大家从小伊桑听到妈妈问他试卷发下来没有时那种漠然的表情,当听到哥哥说自己每门都是第一时那种羡慕和高兴的眼神中就看得出来,孩子还是很在乎成绩的,更在乎自己在妈妈眼中的形像。当哥哥有意无意地问伊桑把那个拼图快拼完了的时候,小伊桑脸上也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当我们能看到孩子这些不在乎的表现背后的这些原因时,我们是否也能用另一种心态去面对孩子?当我们以理解、接纳、认可的态度去对待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再是看到孩子的不作为,而是会去分析孩子成绩不好到底是出于哪种原因?会想办法去做些什么帮到孩子怎样改变目前的现状,是不是呢?

刚才案例中的妈妈,我曾问她:“你觉得你现在带着怨气去跟孩子交流时,能帮到孩子吗?”妈妈很诚实地说:“不能,孩子现在根本不让我说话,一说就得吵起来。”

大家来看看这个结果,是不是因为妈妈根本不能静下心来去接纳孩子、理解孩子成绩不好背后的原因?是不是妈妈现在的状态不但没帮到孩子,还成了孩子问题的一部分?本来孩子只是学习成绩的问题,现在变成了两个问题,就是亲子对抗的问题。大家想想,当孩子的精力用在与你对抗上一部分时,是不是更没有心情和精力去搞好他的学习?

只要我们对症下药,以一个好的心态和态度去面对孩子的学习,是不是更会帮到我们的孩子提高成绩呢?

第二个分享:学会尊重孩子的世界,接纳孩子的世界。

现在咱们再回到影片中来。大家看到电影的开始,用了很长的篇幅展示了水中的生物、天上的飞禽、地上的动物们,不管丑的、俊的、高的、矮的、胖的、瘦的,都好像生活的非常快乐,他们都在以自己最好的状态生长着。这个地方我们能感受到点什么呢?

只要尊重每个生物的特点,让它们各自在最适宜的状态下生活,它们就会展现出自己最好、最幸福、最快乐的状态。这个时候,你能说哪种动物更好?哪种鸟最好?哪种水中的生物最好?它们各得其所,展现的就是它们本来的样子,所以觉得它们都很好啊。对于这一点,我们是不是都很容易接纳?是不是我们对动物表现的都很宽容?因为我们很明确地知道,鸟就是鸟、鱼就是鱼,如果我想养好它们,我们只能尊重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习性,让它们以最大的限度去成长它们自己就好。我不知道大家家中是否养过什么动物,我们有没有因为它们是同一种动物而成长的速度不一样,长的样子不一样,个性不一样而嫌弃过它们或试图想改变它们呢?比如我曾养过两只小狗,两只小狗是同一个狗妈妈生的,但两个小家伙绝对不一样,一个纯白色的非常干净,一个是黑白相间的毛,相当漂亮。一个爱动,总是把我们的东西到处叼,一个爱静,我们看电视的时候总喜欢温顺地靠着我们腿边睡觉。当时,我们并没有因为它们的不一样而嫌弃哪个,甚至从没去认真地比较它们,只是觉得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可爱之处。

可是,反过头来,再看看我们的孩子,我们做到这样的包容了吗?我们有没有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拿我们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做比较?我们有没有觉得我们孩子赶不上别的孩子时感觉非常气恼?我们有没有在心里存在着一根“好孩子”的标尺时时测量着我们的孩子?我们有没有当孩子不符合我们内心的标准时而对孩子责备和怨恨?

咱们先不慌去得出结论,接着看我们的小主人公伊桑的经历。

咱再看一个镜头:小伊桑欣喜地发现地上有一个闪闪发光的东西,拿在手里左看右瞧,其实只是一个拉链的一部分而已,而他却非常珍视地从兜里拿出一个袋子,并小心地把刚刚收获的这个宝贝收纳其中。大家可想而知,那个看起来很旧的袋子,应该是小伊桑的一个万宝囊,那里边是一个我们这些成人不能理解的世界。还有一个镜头,小伊桑把从外边捞来的小鱼苗倒入鱼缸时那种欣喜的表情,让人看了就觉得特别舒心。那是孩子的另一个世界。

而做为我们成人,可以回想一下,我们的孩子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时候,把一些小石头、小棍棒捡回家,当宝贝一样存起来?回想一下,我们有没有尊重孩子这个特别的世界?

我记得女儿上初三时候,不知道从哪儿买来一些男明星的画像,然后拿脐带贴满她房间的两面墙。这让我和老公非常不满,一个女孩子,怎么能只挂男明显的画像?并且那些色彩还都是黑灰色调的,反正当时我看到的时候,感觉非常不舒服。可是,女儿却对这些明星特别喜爱,并且我知道她最喜欢的就是罗志祥。

我后来才明白,那就是当时女儿的一个特别的世界。好处是,我那时已经在学习一些心理学,没有过多地批评女儿,虽然不满,还是像很多朋友们说的压抑住了自己。因此也不算给女儿造成很大的伤害。但我们对于那些画像的态度却也引起了女儿很大的不快。

大家想一想,我们看到的为什么总是会和孩子不一样?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孩子们拥有的世界总是让我们感觉不舒服?

原因就是我们总是在以我们成人的价值观、处世观、人生观等去衡量我们的孩子,我们却忘记了孩子们的世界只属于他们,每个阶段他们自己创设的世界正是他们成长的空间和力量。

很明显地,孩子们的世界也是在不断地变化地,到女儿上高二的时候,她已经主动把墙上的画像摘下来了,我问她原因,她说:“感觉有点压抑了,不喜欢了。”然后,再在女儿墙上出现的便是一些可爱的形像,一些色彩显明的东西。特别是女儿上了高三后,突发奇想地在墙上开始倒计时,我到现在还保留着那时的原样。现在截图给大家看看哈。

影片中有几句歌词我觉得很感兴趣:“有一点甜,有一点酸,有一点近,不算太远,我想要的,我想要的,是……自由。触手可及,但又转瞬即逝,如那海市蜃楼。梦的外套,暖如毛衣。云之彼端,我的世界。”

从这儿我们得出一个什么经验和教训呢?

要学会尊重孩子的世界,接纳孩子的世界与你想的不一样,让孩子在自己的世界中去摸索、去成长。尊重孩子每个阶段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孩子们大了以后有自己的隐私,更要尊重孩子有着跟我们不同的爱好和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开心,也才会成长为他们最好的样子。

第三个分享:不给孩子贴标签,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影片中还有这样一个镜头:小伊桑的一些伙伴们在玩球,球踢出了很远,他们命令伊桑去捡,伊桑很高兴、很痛快地把球捡了回来。但是却由于扔过了头而把球扔到了别处。这让伙伴们非常恼怒,都一起大声地指责伊桑,刚开始,伊桑像做错了事一样的表现出了愧疚、害怕的表情,很容易地接纳了别人的指责。那些伙伴的态度非常恶劣,大声地责骂伊桑:“你脑瘫了?!看什么看,快去把球捡回来。”小伊桑当时的态度真的很像大家说的“受气包”,直到一个伙伴开始边骂边推搡他,才激起了小伊桑的怒气,与这个小伙伴打了起来。最后,因为他身体的弱小,吃了很大的亏,但他也同时咬了那个伙伴。

大家现在能回想起当时的情境吧?大家想一想,小伊桑为什么当时表现出一幅逆来顺受的状态?

大家可以梳理一下影片中的一些镜头:老师在班上宣读每个人的分数,小伊桑以2分的成绩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小伙伴们不让他加入玩的行列,他只是和两只狗在一起玩耍,并且还会被孩子们要来喝去;妈妈和爸爸拿他跟哥哥不时地做着比较;检查的老师把小伊桑和另外的几个同学罚站在校门口,让所以上学的孩子们都看到他们“不听话”的样子;老师因小伊桑不能读出课文而把他赶出教室;家长和老师的见面会,成了老师向父母告状的控诉会;老师要求他转学,原因是他智商太低;在新的学校被老师和同学打击,原因是他太笨。

大家从这儿可以看出小伊桑为什么会逆来顺受了吧?他在别人不断地告诉他“你不行!你笨蛋!你不好!你不可爱!”等时,他慢慢地接纳了别人的看法,在内心也认为自己就是别人看到的这个样子,虽然有时还会疑惑,但最终还是接纳了。所以,当别人再说他、训他笑他的时候,他甚至会觉得有些麻木了。

从这儿,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教训?

不要轻易地给孩子贴标签,不要轻易地给孩子负面的评价,当孩子一次次经历失败后,一次次被别人告知他是不行的时,他就会真的向这方面发展,他真的成为一个什么都不是的孩子了。

这需要我们去注意自己的言行,自己的心态,不要过早、过多地给孩子贴上不爱学习、不知道感恩、太懒、太没礼貌等标签,不然,你的孩子真的会向这方面如你的心愿了。你要在内心真正觉得你的孩子非常优秀、非常努力的孩子,是一个别人不能比的最独特、最棒的孩子,这样,你才会真正地接纳你的孩子暂时的脱离常规、暂时的不合你的心意、暂时的顾及不了你的感受和你的世界,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慢慢靠近你的期望、靠近你的心意。

在这儿,不但是指明显的标签,比如直接告诉孩子你是个什么样的孩子,还指你内心给孩子的标签,比如你内心认定孩子是个不听话、不上进的孩子,即使你不说出来,这只是个隐形的标签,但孩子是能感受到的,他会通过你的一言一行、你的一个表情、一个眼神能体察到你对他的评价和认定。

“与其承认我不行,不如说是我不想。”这是影片中尼库巴老师的一句话,这也正是让我们看到了有些孩子为什么表现的不去学习、不去努力的原因。每个孩子都不愿意被父母和老师贴上“笨蛋”、“不行”的标签,所以,他们会怎么做?他们会用不去做告诉你们“不是我不行,而是我不想学。不是我笨成绩才不好,而是我没有努力才不好。”

大家明白这个道理了吗?能理解孩子有些行为为什么让我们那么恼怒而他们又无动于衷了吗?明白为什么说这是孩子的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了吗?

这时候我们应该做的是什么?是给孩子自信,让孩子放心,即使你成绩不好,我们依然爱你,即使你成绩不好,我们依然喜欢你。给了孩子这种自信后,孩子才会踏实地去做他自己的事情。

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因为你的标签会成为一种负面的感召力量,让孩子向着你认定的方向发展。

第四个分享:负能量是不断地累积的,并且会在某一时刻暴发。

大家来看几个镜头:小伊桑在受到小伙伴一再的攻击后,突然地暴发了,暴发的让他的小伙伴们也有点愕然。他用尽全力去跟那个孩子厮打,并咬伤了那个孩子;在楼道里,他余怒未消地把花盆踢倒;在楼顶上,他还在不断地运气,并攥紧了他的两个小拳头,眼泪不断地流下来。当他回到家时,跟他打架的孩子正跟着气急败坏的母亲在诉说着他的种种“恶行”,爸爸忍不住伸手打了他,并且不断地数落着他在学校惹事,在家也不安分。而这时,小伊桑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委曲地为自己辩解,而是笑了起来。14

大家觉得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刚才那个像头暴怒的小狮子一样的孩子还能在这一刻笑出来?

大家是不是觉得小伊桑这几个镜头表现的反差很大?先是很温顺地给不领他一起玩的小伙伴们拾球,小伙伴指责他也只是低着头听着;后是跟小伙伴暴发严重冲突,打了起来,并把楼道内的花盆踢倒;再后来面对爸爸的指责噗嗤一声笑出来。

小伊桑只所以发生那种暴怒,其实并不只是对那个攻击他的小伙伴的愤怒,这只是个导火索,这时候暴发的还连带他内心积聚已久的愤怒和怨气,大家从他已经上了楼梯又折回来把花盆踢倒就可看出来,他内心的愤怒还没有完全发泄完。这一切做完之后,他看到一只断线的风筝,便开始平静下来,等看到爸爸再指责他的时候,他内心的愤怒已经发泄完了,所以,他能那么开心地笑出来。我的感觉是,他从来没有机会,也不感这样的发泄过,这次的发泄,让小伊桑内心那个充满负面能量的气球一下轻松起来。

从这儿,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什么样的教训?

不要让孩子内心积聚太多的负面能量,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如何疏导孩子的情绪,不让孩子的负面情绪积聚在心里。而这样的疏导需要我们自己有一种强大的内心力量,这就需要我们的自我成长,然后,我们也要学会疏导孩子情绪的技巧。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内心才会是纯净的、轻松的。

第五个分享:尊重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接纳孩子的独特性。

小伊桑总是把字拼错,却可以拿来油彩做一幅非常漂亮的画,从他对色彩的喜爱,看到他的兴趣及敏感点在哪儿,也可以看出他的短板在哪儿。考试的时候,小伊桑用自己丰富的想像力去算题,让你觉得又可笑又可爱。

到了新学校后,小伊桑还是不被老师看好,语文老师羞辱他,美术老师责罚他,体育老师让他罚站出列,英文老师责骂他,数学课也让他变得疯狂,老师和同学都嘲笑他,让他更感到孤独和无助。好像有成群结队的可怕的蜘蛛在侵扰着他,后来,这一切好像变为毒蛇,要吃掉他,让小伊桑怕极了。当大家看到愤怒的小伊桑在操场上一圈一圈地奔跑的场面时,有没有感觉到一种心痛?看到这儿,大家有没有觉得,小伊桑在学习方面是不已经无药可救了?

这样的几个回合下来,那几句歌词唱出了小伊桑的心声:“我已无痛,我麻木了。七情六欲全褪去,我一无所有。”有一句话说的好“哀莫大于心死”,一个小小的孩子到了这样的地步,大家可以想一想,学习还有那么重要吗?真的是学习成绩能代表一切吗?小伊桑真的是一无是处吗?

“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会给你开一扇窗。”我非常喜欢这句话,也真的相信这句话。在这时候,好在有一个老师发现了小伊桑,接纳了小伊桑,也理解了小伊桑,发现了小伊桑的独到之处。

大家看几组镜头:当老师看到小伊桑面前一直是一张白纸的时候,他没有批评他,只是轻声地告诉他:“没关系,慢慢画。”当他看到小伊桑一直低头发呆时,他也只是关心地问:“怎么了孩子?不喜欢画画?”老师的眼里没有责备,只有一种深深地关爱和担心。

当学校的其他老师把这些孩子们看成不听话的跳蚤时,老师却说了一句:“没什么,在美术课上不表达情绪还有什么意思?”也许这位老师已经把小伊桑空白的画纸也当成了一幅画来解读。

当尼库巴老师通过瑞杰了解到小伊桑读写方面的困难时,他到办公室翻出了小伊桑以往的作业本,他没有恼怒孩子的不会学习,而是想去了解孩子为什么不会学习。他想发现小伊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从这儿我们是不是得到一点启示?智慧的老师和家长不是去发现孩子的问题,而是去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所在。不是去用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去评价一个孩子,而是去思考和寻找孩子真实的样子。

这个从老师的几句话和表现中就可以看到:当他跟那些有残疾的孩子一起玩的时候,他的眼里看不到一丝的看不起和嫌弃,而是充满了对他们每个人的爱。在跟佳蓓诉说小伊桑的情况时,他的眼中充满了心疼的泪水,他说:“他很危险,一言不发,经常沮丧和恐惧,他的眼神充满了求救,我害怕他会一直低落下去。”

从这儿,大家是否能看到一颗善良而充满爱的心在为孩子跳动,在用心去感受对方的心灵之需?这是我们这些父母应该做的事,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去发现孩子的独特之处,并使之发挥到极致。然而,我们总是拿一把心中“好孩子”的尺子丈量着孩子,或者用社会上统一的“好孩子”的标准来衡量着我们的孩子,一旦不符合这个标准,我们便内心充满愤怒和怨气,一个“坏孩子”的形象也明显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后来,这个老师打开了小伊桑的心门,小伊桑也在绘画方面表露出他天才的一面,特长的一面。这一刻也就是小伊桑一点点找回自信、找回爱的契机,但是,生活中又有多少这样的老师呢?我们的孩子又哪有这样的幸运?

这怎么办?这就要求我们这些父母担当此任,去发现你的孩子、理解你的孩子、接纳你的孩子。当用心去做这些的时候,孩子会给你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所以,我们要学会接纳,生活中有像伊桑的哥哥这样认真努力地学习的孩子,也有像小伊桑这样不爱学习但有着其它特长的孩子。咱们需要认清自己孩子的特点,分析孩子的特长和短板,用正确的方法让孩子的长处更长,用爱去接纳孩子的短板之处。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会健康在成长,成为他最好的样子。

第六个分享:给孩子一个安全的内心世界。

大家来看一个镜头:小伊桑的爸爸要出差,但他却跟小伊桑说:“以后再也不回来了。”小伊桑很害怕,马上跟爸爸认错,不让爸爸离开他。

在孩子不同意的情况下,把孩子放在了寄宿学校,小伊桑先是哀求爸爸妈妈不要留下他,然后是哭着追赶载有他心目中最亲爱的人的车子,最后,是绝望地隔离了自己。

大家想一想,一个人被人抛弃并且是在自己很无助、很无力的情况下,内心有着什么样的恐惧感。当爸爸跟小伊桑说再也不回来时,爸爸说话的目的也许是只是吓唬一下孩子,想让孩子更听话、更懂事,却没想到被小伊桑解读为“爸爸不要我了,爸爸抛弃我了”。这样一种抛弃,对于一个还没有自我生存能力的孩子来说,对于一个只依赖父母的孩子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与恐怖的事情。

接着,父母也是出于为孩子好的目的把孩子送到了所谓的“好学校”,目的是让孩子变得更好,让孩子得到更快的发展和成长,却没想到被孩子解读为爸爸妈妈都抛弃了他。孩子便从当初的恐惧变为封闭了自己的内心。

有几句歌词跟大家分享:“我从未告诉过你,我有多畏惧黑夜,我从未告诉过你,我有多在意你,但是你都知道对吗?妈妈。你无所不知,我亲爱的妈妈,不要在人群中丢了我,我会找不到回家的路,不要把我送去远方,远得你都记不起我,我真的那么差劲么?妈妈。当爸爸把我举过头顶,在高处旋舞的时候,我都会寻找你,希望你给我带来安全,我没有说,但是我在害怕。我表现的若无其事,但我的心很低落。你无所不知对吗?妈妈!”

大家听到这些歌词,听到这些孩子的心声,有没有一种心酸、心痛的感觉?

孩子是多么的信任我们,孩子认为我们能了解他们想要什么,但我们真的了解吗?

这是什么?这是孩子在告诉我们他最初的安全感来自我们,来自我们这些妈妈,来自他最信任的父母。而我们都做了什么?打着爱孩子的旗号,却做着伤害孩子的事情。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我们在孩子小的时候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你要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你不听话妈妈不喜欢你了。”“你不听话就把你丢掉。”等等。我们当然目的非常好,只是想通过这种恐吓让孩子更听话,可是没想到,这样的听话背后是孩子内心无比的恐惧。如果这样的事情连续的发生,孩子会在以后的人生中一直害怕分离,因为每一个分离都会被他解读为抛弃和不喜欢他。即使到了成年人,也会让这样的感受在他的生活中重演。

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无论何时,都不要用恐吓去达到你教育孩子的目的,因为那样做的结果是害大于利很多倍的,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这一点,我感受非常深,我小时候送到外婆家待了很久,虽然得到了很多的爱,但到现在都害怕分离。

第七个分享:掀开问题看实质。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尼库巴老师在一次家访中,看小伊桑的画册,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小伊桑在画一家人的时候,开始是一家四口紧紧地靠在一起的,但是,画中的一个小孩子,离那三口人越来越远,直到淡出他的画册。大家看到这儿,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小伊桑的父母在孩子身边时一直都只是把这看做一幅幅画,而没想到这里边有着孩子内心的独白?

尼库巴老师问小伊桑的父母:“为什么要把孩子送走?”伊桑的爸爸是这样说的:“我们别无选择,一点好转的迹象都没有。我大儿子门门功课第一,可是他呢?是他的态度问题,他对待学习和所有事情的态度。经常调皮捣蛋,不能与别人相处,不听话。”尼库巴老师打断了他的话:“我想知道原因,可你说的这些都是表现。”

大家怎么看老师的这句话?咱们来回想一下,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的目光所到之处,是在问题的表现还是会去寻找问题的根源?

我曾在成长小组跟几个姐妹分享过这个问题,孩子出现的问题有些是一样的表现,但问题的根源却会有很多的不同。比如说孩子的上网问题,表现都是迷恋网络,但每个孩子迷恋网络的原因却是不同的,有的是迫于学习的压力,想在网络上寻找一个释放压力的突破口;有的是受到伤害,到网络中寻找那种温暖的情谊;有的孩子失去了自信,在一次次输赢中寻找自信和快乐。而这些方面有的是来自父母的伤害,有的是来自老师的压力,还有的是孩子的认知出现问题。所以,当一个问题出现,不要只去看问题的表面,而是去寻找问题的根源在哪儿。治病治根,用在我们的教育中也是非常非常有道理的呢。

而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孩子的表现,很少去想孩子这样的表现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一直在努力而一直没有效果的原因之一。

影片中,尼库巴老师发现了小伊桑读写错误的规律,找到了孩子为什么总是零分的原因,所以,他也找到了如何去帮孩子的方法。即使改正起来非常困难,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走的大方向正确了,还怕走不到目的地吗?

所以,大家以后在遇到孩子的问题时,当你感觉到孩子的言行让你不舒服或不能接受时,不要只去责备或无奈的叹息,静下心来去想一想为什么吧,只有找到那个原因,才能真正把问题解决好。

用影片中尼库巴老师的话结束咱们的分享吧:“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天赋和梦想,妄想成为个全才,即使这一切只是痴人说梦。”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迟早有一天他们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我们又何尝不在做着孩子成为全才的梦呢?我们又何曾时时想起我们的孩子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宝贝呢?

大家再回头看看老师对小伊桑的托举镜头吧,孩子的双手上举,整个身体完全的舒展,是尼库巴老师给了孩子一对飞翔的翅膀,让孩子快乐、幸福地成长,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孩子的那个托举者,让我们的孩子能在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一片蓝天翱翔,能成为最好的他们自己。

别惹我影评观感


谢谢好莱坞和乐视,让我看完《家园防线》就可以看个比较轻松好看的《别惹我》。

近年来德尼罗和汤米貌似也没啥好片子,广告宣传动静也不大,海报平平无奇,搞得我几次在影院都没敢去看,怕弄个《敢死队》那样的蟑螂弄坏我对德尼罗无比喜爱的心境和美好回忆。

刚开始,影片轻松搞怪的调子,就让我等逻辑帝松了一口气。话说,如今能当得起逻辑帝们挑剔的片子也越来越少了。

明确了影片的基调,就很好看,也很耐看。台词、情节的结合,还有音乐、画面、镜头控制,都很细腻、精妙,大师出品,自非粗制滥造之作。三个戏老成精的主角,两个横行无忌的孩子,有款有格的意大利黑帮,都让你觉得很爽,无论输赢。

不满意的地方嘛,有那么几个,一是3个老戏骨的表演,调侃搞怪的成分貌似略微有点过了,特别是德尼罗和汤米,感觉他们自己都忍不住要笑;要是更真实、含蓄一些,可能还会更爆笑一点;二是煽情的成分也好像略多了一点。像他们这种出身和阶级成分,我想,字典里根本不会有“感伤”这个字吧?按照这个思路,贝儿跳楼自杀就未免不太合理,应该是杀奔巴黎将正在某经济型酒店开房啪啪啪的帅哥老师拉出去TJJDS才比较科学…三是威风八面的意大利黑帮,最后一战无论布局和战果,包括德尼罗的反应,未免太锉了一点,杀得再彪悍一些才过瘾嘛…

亮点嘛,片子里很多,除了老爸那句餐桌上极其应景的“Fuck!”外,印象最深的还是小儿子发觉在学校摊上大事儿以后的决断,席卷金银细软揣上早已做好的假护照准备跑路那一幕,这孩儿,真不是一班二班的战士~~回顾我们可怜的过往人生,有哪一秒钟曾经这么牛逼过?

第一、认真你就输啦~~影片本身表现的就是一个黑帮家庭流浪生活中的一个片断、一种状态,围绕着它展开一些对黑帮人物的内心探索、英语法语文化差异的嘲弄、以及社会现实的折射,不是很用力、假扮很深刻那种。虽然片子中稍许提及了一些他们自己对生活的反思,但无论是影片本身的主体视角、口吻,还是片中的父母孩子,我看不出半点批判或者后悔,甚至颇为赞许,悲剧一说,只能说是观者的臆想和YY罢…

第二、如此这般的煞神家庭,什么生活环境他们需要害怕不能适应?血雨腥风、千万人中杀将出来的一家人,躲在一个地方混日子只是会让他们感到苦闷而已…他不来搞你已是祖上积德,什么时候他们会需要去时刻把被动语态的“融合”挂在心上?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好莱坞影片里、现实生活中,“融入主流社会”的悲剧还少吗?“融入主流社会”=快乐幸福?在快意恩仇中颠沛流离、在忍让屈辱中苟且偷生,他们会选择哪个?我们愿意选择哪个?

就像片中那样,从头爽到尾吧~~,至少,给我们一个梦想的空间。

百日烟火影评 学习活动心得体会推荐


电影以一桩抛尸现场开始,以一场侦破案件追捕罪犯为过程。

剧中男主人公,警察身份。因离婚、酗酒、受伤,沦为保安。他独自寻找破案线索。当然,如同希区柯克说:“我认为追赶是电影手段的最高表现。”《百日烟火》中,警察在滑雪场追逐,跟踪嫌疑人。画面总少不了一前一后的紧跟,盯梢,急走。

警察多次紧随。嫌疑犯的妻子,即女洗衣工的目光开始抬起,看警察了。特写脸面镜头,暧昧的泪光,她说着自己的遭遇。

她丈夫虽生却说已经死去,过着人鬼不分的生活。丈夫跟踪和她相好的,然后那些男人神秘失踪。她向警察交代了丈夫的作案过程及行踪,丈夫被抓。此时,我没有看出,情节与题目有什么关联。

案子破了,抛尸者是她的丈夫,似乎没什么惊艳的。再继续看。

警察继续追踪,调查。

原来,观众明白,女人也是杀人犯。洗衣中的一位客人,因一件皮大衣,对赔不起的女子提出卖身的要求,女子不同意。他要强奸女子,女子失手杀了他。她丈夫帮她抛尸。

最后她被警察们抓住了。

皮大衣的主人是那一家叫做“白日烟火”夜总会的老板。之前,画面,男警察带她到高处,让她说出实情。画面中,她眼含泪水,看着远方夜幕黑暗中一点闪光跳动的“白日烟火”的霓虹灯光,全景镜头,拍着城市黯淡中一点红光。在此,点题了,但我觉得还不够,难道因为出现一个叫做“白日烟火”的名号,就取做了影片名?如果换成别的夜总会名,那么电影题目是否会改变呢?

并非如此。

临近剧终,白天,洗衣女工来指认现场,新年到了。观众们看到烟火在警车旁燃放,花火贴着警车即女子的身边爆炸,像朵朵流星一样亮丽。女子指认现场,上车后,电影镜头切换到了女子视角。女子透过玻璃窗,看到了白天并不亮彩的烟火,只有花火。但她嘴角露出了微笑。她看到了烟火的持续燃放,繁丽闪亮。

烟花来自何处?镜头切换,楼顶处,那位男警察像发射火箭一样的,放着可以陪伴女子一程的烟火。烟火,实际是男人爱的深沉表达,不可言说,不可上前不让她坐牢,只好借助烟火,让爱意抵达。他为爱而燃放烟火。女子流转的目光表明,她感觉到了警察的牵挂。

原来,这才是电影取名“白日烟火”的原因。

最开始,我以为是一件谋杀案件如何告破,不是一直在寻找罪犯吗?最后明白,警察爱上罪犯。爱情的产生,前提是什么?

这位警察自己的日子过得并不如意,离婚,受伤,贬职,骑一辆被盗换的破旧动力车,邋遢的衣服,孤独的活着。最底层的没有前途与出路的小人物。

他的性格,执着,聪慧,体贴。其中一个镜头,他怜悯洗衣女工受伤流血的手,特地买来碘酒帮助包扎。又一镜头,带洗衣女工去摩天轮看风景,让她靠着他的肩膀流泪。他有男人的怜香惜玉,同情弱者的本能。还因出身底层,过着没有多少尊严的保安日子,酗酒抽烟睡大街,没有警察的架子与风光。他可能不在乎地位身份差异。换做一位西装革履,婚姻美满的死要面子的警察,是难以爱上女罪犯的。

当然,人物通过冲突得以揭示,而冲突来自决定,决定又源于戏里的前提。人物的决定必然引起对手的决定,这些决定环环相扣,推动戏剧走向终点。

如果不是他在一家煤矿厂做保安,他不会分析出过磅员才可能是在矿厂抛尸的人。如果不是知道过磅员的名字,他也不会寻找到过磅员的妻子,见到去那家街角的干洗店的女人。如果不是女人的低眉无语,满身委屈样,他也不会决定跟踪并喜欢上他。如果不是女人告诉他丈夫的行踪,他丈夫也不会被抓,如果不是丈夫被抓,警察们也不会怀疑她也参与了一起谋杀,如果不是她被抓,他也不会有燃放烟火的行为。换一个角度看,电影以警察被迫离婚开场,以放着爱的希翼的烟火结束。剧终,男人的情感似乎有了着落。哪里是什么破案的?分明是爱情剧。

他是一位一直追求破案的男人。而女人是沉默的说谎犯案者。

冲突是缓慢升级的。

一场谋杀案表现了冲突,为了破案,一场查找与躲避的斗争不可避免。对手,比如女人的丈夫,拿着冰鞋当武器杀人,伪装与反侦察能力强,足够狡猾。警察费尽心机。而他,有着不同于警察的优势,他不是正规警察,没有警服可穿。他身着邋遢的便服,单独行动,他使出了跟踪侦探的招数,寻求到了可靠的证据,种种努力没有白费心血,终于解开了案子。他从冷漠放浪自己变为同情女人,女人从冷漠不敢面对真实变为爱上他。

人物在冲突中证明着自己的性格,展开着故事,本是一个平常的破案故事,到底凭借什么得到了观众的青睐,据说还拿了国际大奖。

让我们再看一下影片场景,舞台画面。画面大场面显示:北方冬天,白雪皑皑。场地泥泞不堪,卡车来往。一带带滚动黑暗煤矿中出现的亮彩抛尸包裹,一场场暗夜中雪地的街灯冷光下的脚印,一片片洁白雪花堆积世界里的罪恶。电影放映完之后,我还想着梦幻的雪白,画面洗衣店在街的转角梧桐树下,灯火下方,画面右方的洗衣店,左边纵深的路,横着的道。

其实,许多电影对“街道”有着永不衰竭的兴趣。《百日烟火》街角的这家干洗店,为警察了解罪犯事实,提供了场景,促成男女情感的交集,是冲突双方的集中地。还有街道延伸处,比如影片中的滑雪场、舞场、理发店、城市道路及地下涵洞等也是。场面拍摄有着画面美学感,延伸感。

暗夜的灯光,看不真切的黑夜,路,行走的警察与女洗衣工,我们看见也许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一家洗衣店,街道建筑和风景,在电影的展现里,又显得熟悉且陌生。符合海尔曼·瓦尔姆对电影所提出的要求:“电影必须是活的绘画。”画面上警察与雪景黑夜融合在一起。摄像机不间断的活动着,推移,行走。

从高处拍摄煤矿厂各个车间的运动,黑色的煤矿滚滚走远,一堆黑矿中花塑料纸包裹的藏尸,触目惊心的现象,引起观众的愤怒和害怕。是谁被杀?为什么要杀人?几乎电影都对恐怖的场面感兴趣。触目惊心的东西,符合人们的需求。自从上古以来,人们就渴望看到各种能让他们间接地对纵火焚烧、残暴无度、痛苦万分和难以言传的肉欲享受等有所体验的场景,能看到各种能使人毛骨悚然但又高兴万分、可供观众暗中分享其滋味的场景。

像希区柯克的悬疑片一样,《白日烟火》是利用侦查工作引起悬念的。观众去正视抛尸案,并让观众感觉,这些都是漠不动情的摄影机记录下来的真实生活事件。也许,烟花的燃放才是电影的亮点所在,真情存在。我感叹男主人公的爱的深沉,静默女人散发着被爱的魔力。

最后,我们看看演员名单:男警察由廖凡表演。这位眼角眉间呈现低洼状的长脸男子,一举一动在影片里自然,仿佛一位真实的警察在其破案的行动中被摄像机抓住了而已。表情、手势、体态甚至酒后睡在雪中街道边的卧睡,符合日常人们的认识。没有人为拔高的虚假痕迹。也许,最主要的来自他表演许多年的积淀。对于廖凡的表演,引用一同观看的文的话:

《百日烟火》不错,中国终于有了正常的警察……影评》

电影赎罪观感影评


第一次观看《赎罪》是在西方文化与文学的课上,老师给我们放的碟片,纯英文,夹带些法语,对于英语水平极烂的我来说,这简直是听天书,所以在根据人物动作表情还有电影氛围等一切除去语言的种种要素综合之后,我猜测着可能的剧情,并且边猜边看了一个小时,最后实在看不下去才放弃。不过,我隐约的通过这一个小时察觉到,这个故事会很长,并且非常吸引人。

之后,我在网上搜来这部电影重新的认认真真的看了一遍。虽然剧情和自己原来猜测的迥然不同,但我的感觉还是不错的,这的确是一个很长很吸引人的故事。

布里奥尼幼时犯下滔天大错,这个错误改变了或者应该说毁掉了罗比和塞西莉亚的一生。她怀着难以摆脱的愧疚生活,也因那次的无知给自己的生命蒙上了阴影。布里奥尼无疑是一个善良的人,她有责任感,才会有负罪感,才会几十年的忏悔,直至写作终结生命尽头还是念念不忘。记得电影里有一个情节,布里奥尼长大后,有一次去她的姐姐家里,参加军队的罗比竟然在那里。并且,原本沉睡的罗比竟然冲出来对布里奥尼破口大骂。在看到这一部分的时候,我隐隐的感到有些唐突,后来继续看下去,才知道这部分仅仅是布里奥尼的想象。那时心头一阵苦涩,猛然体会到曾经的错误给布里奥尼带来的折磨是多么难以消解。

赎罪,没有身体上的痛苦,心却已遍体鳞伤。

由此我想起来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类似的事情。刚来济南的时候,其他方面还好,就是水喝不惯。记得大学一年级的第一个月自己几乎喝的全都是瓶装的矿泉水。费钱,尤其是想到要四年都这个样子心里就一阵恼火,会时不时的抱怨。那时宿舍里有一个济南本地的小女生,脾气很好,我的抱怨有时候被她听到了,她总是很抱歉的样子。虽然我并没有怪罪她的意思,但我知道,她的心里是不好受的。我忍着不再在宿舍里表现出对水的不满,但那个济南姑娘总是常常关照我。谁知一个多月以后,我居然能够像在家喝水一样把济南的水喝惯了。我没有再对这里的水做出任何不好的评价,后来我和那位可爱的济南姑娘成了好朋友,每天形影不离的。时间一长,我也就忘记了水的这件事。然而,一年半以后,也就是最近,我新买了一个热水瓶,用热水烫了好几遍,来回换了好几瓶水,而且还不放心的过了七八天才敢把它装的水拿来喝。但是,刚喝第一口,一股熟悉的味道就涌进了我的记忆——好难喝!于是猛的醒悟,曾经以为的难喝的水原来不是水的问题,而是装水的容器出了问题!

明白这个事实之后我心里难受的不得了,想到自己当时的表现真想狠狠地扇自己嘴巴。于是深深地自责,脸涨得通红不肯原谅自己。想去找那位朋友当面道歉可已经分班了,许久未提及的往事她也许并没有记在心里。但是终于有机会相见,我辗转一番将话题引到当时,怕会尴尬所以半开玩笑的终于表达了我的歉意,她摆摆手像原谅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一样原谅了我。顿时释然,阳光明媚。

我比布里奥尼幸运的多,因为虽然有错但还有机会赎罪,有机会被原谅,但布里奥尼过错中的男女主角都先于她的致歉而去世,布里奥尼能做的,只剩下忏悔,和无法得到受害者原谅的弥漫终生的折磨。

故事很长,很能打动人。氛围很好,伴随赎罪的一生。观感影评》

偷书贼影评观后感 学习活动心得体会推荐


这种东西果然就是要看完了电影马上写,无奈当时在火车上。现在只能写一点自己还记得的东西了。

理解战争伤害的人才敢于回顾战争的罪恶。时时回顾,才能不忘战争对人类的伤害。"IwanttogrowupbeforeIdie."这是电影中Rudy的这句话算是让我印象最深的句子了。在孩子的心灵里种下关于战争的阴影,大概是成年人做过的错事中最严重的之一了。从一开始举国欢呼,欢迎战争的到来,渴望战争的胜利。到后来,不厌其烦,随时袭来的轰炸,节节败退,是德国深陷战争的泥潭。还是那句话,战争带给人类的永远只有伤害。

除了战争之外,纳粹最狠毒的行为是对犹太人残忍地屠杀。Max是犹太人,是一个有思想的犹太人,因为有书籍的滋润。因为战争,因为对犹太种族的屠杀,他不得不躲在地下室。我清楚地记得,当空袭警报响起的时候,所有人都躲到防空洞里,他终于有了机会出来看一看天空。面对久未谋面的星空,他感谢上帝给他这个机会。我感受到的是最真挚的对生活的热爱。只有曾经或正在失去自由的人,才会理解一口新鲜的空气,一块自由的土地有多么重要。所以,当他终于有机会得到这些的时候,他的微笑是如此真挚和动人。

不管战争如何发展,孩子永远是纯真的。孩子不知道党派的对立,Rudy只知道新来的小女孩Liesel需要一个小伙伴,于是一直愿意相信她,一直愿意帮助他。孩子也不知道元首有多么“伟大”,只知道自己喜欢书,于是不顾一切从火堆里拣出书藏起来。她也知道Max有了书就不会死,于是也不顾一切去“偷书”。

还有,Hans对Liesel的守护。孩子的童心,一旦失去,变永远不会回来。Hans深谙这一点,他小心地纵容了Liesel对书的渴望,帮助她学习;和他们一起在地下室打雪仗。在这一点上Liesel无疑是幸运的。

最后,愿世界永远和平,愿人类永远互相宽容与理解。影评观后感》